运用“三助”教学,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2018-03-31谢蕴芬
谢蕴芬
“三助”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群体资源,将学生自助学习、学生互助学习和老师帮助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科学结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思想。
一、自助——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1. 课前预习,是打开思想大门的前提。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并且还要多动,多做。为了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前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参考资料、网络资讯、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等对文章进行自主的阅读探究。
可以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扫清字词关,通过到图书馆或上互联网等方式查阅有关资料,有目的地进行收集整理,并通过分析信息,发现问题,做到重点基本明确,难点心中有数。学生在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查阅、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提高了对学习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并从中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新闻两则》时,考虑到学生对新闻特点不熟悉,还有战争题材也远离现在的生活环境,我除了布置学生弄懂生字词外,还让学生做了如下预习:①知道新闻的五部分结构并尝试在文章中找出来;②翻阅报纸,找一篇喜欢的新闻报道,再次尝试理清新闻的结构;③查阅历史书籍,了解整个渡江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概况。正因为学生预习到位,在课堂教学时,学生不但很容易就弄懂了新闻的五部分结构,掌握了读新闻的基本方法,对文章中一些难懂的问题也很容易就弄清楚了,例如前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后一则说到的蒋介石调整兵力部署的种种举措,学生在堂上一交流,老师一点拨,就都明白了。
2. 自读探究,是感悟文本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自读,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觉、体会、探究、思索、领悟,教师不必也不应讲得太多太细。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例如一个教师在教学《台阶》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然后,让学生自己深入文本,在文中找到答案,通过这由浅入深的三问,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并对父亲的形象有了初步的理解。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相信学生,把时间交还给学生”,学生一定会交给你一张满意的答卷。
当然,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要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其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如何的学习知识。
二、互助——创设一个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
1. 小组合作,发挥群体的智慧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段话向我们揭示了课堂教学中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事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小组来编排座位,有条件的话可以围坐在一起,让学生能更自由地进行交流。面对要讨论探究的问题,学生要以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大胆表述见解,主动交流学习的体验感受,当听到理由充分的反对意见时,要善于修正错误。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问题,集思广益,求同存异,形成了对问题的深入理解,顺利解决了自己独自不能完成的问题,增长了见识。
我在教学文言文《五柳先生传》时,因为课文比较短小,学生对大概文意也比较容易把握,有些难解字词可以参考注释或根据文章的上下句子进行揣摩。因此,对于本文,我主要運用了小组交流互助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是小组合作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词句,然后组员之间对译课文,有些句子如“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教师加以点拨。在初步确定了课文内容后,我再设置了一个表格,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五柳先生的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方面把握其思想性格。最后,抛出一石:“有人说五柳先生是一个理想化了的陶渊明,你是怎么看待的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事先收集的资料互相交流,谈自己的看法。在整节课的交流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分析表达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小组交流互助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合作技能,挖掘了学生的群体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学会倾听和沟通。
2. 展示质疑,碰撞智慧的火花
展示,即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当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推选一个代表来向全班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可以事先让小组指定一个成员把讨论中得出的观点作笔录,并对笔录进行整理归纳,在讨论结束后以书面形式上交。教师在课后再对上交的讨论结果进行细致的批阅,适时反馈。
质疑,就是对小组展示的观点,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质疑探讨。爱因斯坦说:“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跟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质疑精神,才能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在《五柳先生传》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展示五柳先生的性格之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时,我故意说“同学们读书也可以学习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啊,这样读书就轻松多了。”我话语未完,立刻有学生质疑“老师,不能以偏概全,所有读书都不求甚解吧?”我顺着他的话,引导学生质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可以看出五柳先生什么性格特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什么时候才适用?”在进一步的质疑、探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理解了读书不能死扣字句,而要求其真谛的读书方法。
在展示质疑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轻易下结论,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让他们展开相互针锋相对的辩论,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去得出结论。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在这过程中捕捉亮点疑点,巧妙点拨,及时纠偏,肯定鼓励。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