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陵川郝氏:棣华堂里的教育世家

2018-03-31辛贵强

文史月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元好问

辛贵强

南宋嘉定十六年、金元光二年(1223年),后成为大学问家、辅佐忽必烈完成大一统的郝经,出生于逃避战乱途中的河南许州(现许昌)。他十年时,父亲郝思温在历经数度迁徙后,定居于保州(今河北保定)。不幸的是,郝经之祖、大教育家郝天挺,却在逃难途中长逝人世。少年时的郝经,边做沉重的家务,边跟做私塾老师的父亲郝思温读书。渊博的家传,高份的天资,使郝经诗文俱佳,学问精进。蒙古统治者初定天下,首次在中原开科取士,他有心前往“决科文”。其父郝思温训导郝经说:“汝学所以为道非为艺能也,为修身非为禄养也。”郝经果然立平生之志于“道德之理,性命之源,经术之本”,下决心“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移,不为利益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在这一志向鞭策下,他“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加上遍地游历,广交高士,终于成为堪与诸葛亮比肩的元朝开国名臣。

郝经之父郝思温教诲郝经的话,是郝家几代人传道授业形成的教育思想浓缩的精华与根本。

郝氏是一个大家族,五代之乱时,自太原迁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之龙庄,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由龙庄迁来陵川,遂为陵川人。郝家居所名“棣华堂”,取《诗经》“棠棣之华,鄂不韡韡”之意。其位于陵川城南大街西侧(现糖酒公司处),清初改名“郝公祠”。清泽州知府朱樟说:“郝公祠即棣华堂旧址。”1941年,“棣华堂”被侵华日军一炬焚毁。

郝家族谱记载,郝家远祖乃“殷帝乙之支子,封于太原郝乡”。家谱有记的始祖为郝仪,由太原迁潞州龙庄;二世祖郝祚,由潞州迁来陵川;三世祖郝善;四世祖郝从义;五世祖乃郝经高祖郝璋。其后的郝经曾祖郝升,弟兄三人,郝升、郝昺、郝震。此辈叔伯弟兄有七人,郝源为大,郝震最小。

郝经祖父郝天挺,叔伯弟兄五人,郝天祯、郝天佑、郝天禔、郝天挺、郝源。郝经父亲郝思温,叔伯弟兄四人,郝思直、郝思温、郝辇、郝舆。

郝经辈亲弟兄三人,郝庸、郝彝、郝经。郝经的子辈郝采云(早卒)、郝采凤(早卒)、郝采麟。

郝家多代人读经学史,是儒学传家、开馆授业的书香世家,不仅从教者众,而且桃李累累,弟子中有状元学生及元好问、郝经这样的名流巨擘,故排为陵川第一文化望族。

按郝氏的祖制,嫡长子总领家事(正房夫人所出长子)。在郝天挺的父亲郝升这一代,兄弟七人,郝升行二,任县功曹,是协理县令的佐官。其伯父名郝昺,掌管家务。叔叔郝震,是有名的儒学大师。到郝天挺这一代,是其长兄郝源掌家。

从郝源掌家中,可窥见郝氏代代相守的严谨家风:

家教严格,人人勤勉。郝源经常对族人说:“衣食足而知廉耻,仓廪实而知礼仪。士所以忘义失守,至于沮气堕节者,殆多逼于饥冻耳。故孟子以农桑为王政之本。今我既为家长,要以此督责宗族弟子,一则治身,一则为学,二者兼进,不得少怠。”郝源要求家中诸人,都按儒学的要求,正心、习文、修身,以道齐家,为学、做事、做人,要积极,要勤勉,不可慵懒懈怠,虚耗光阴。

量才分工,用人所长。郝源在给族人、子弟分工中,量人材器,扬其所长:适合务农的,让领人去种田;会植树的,让种植果桑;家中妇女,命之养蚕;善做生意,给以资费,令其率人经商;适龄儿童与适合于攻取学业的,供给学资,让其就学或择良师以深造。

家规森严,行为有范。郝源给族人立了六条家规:一、饮酒不得醉,酒醉则罚;二、衣冠须周整,不正则罚;三、尊师如敬父,不敬则罚;四、求学务勤勉,怠惰则罚;五、相处要和睦,离间则罚;六、入庭则噤声,哗乱则罚。由此,棣华堂上下肃然,各司其事,一切以知礼守礼为行为规范。

严于律己,率先垂范。郝源每日黎明即起,衣冠整肃,扶杖立于庭院,来往察看的行走中,杖击地面发出“笃笃”声响,成为对族人的一种无声警示。此时天尚未明,各房子弟、年轻夫妇,闻声即起,点亮灯烛,开门打水。洗漱完后,到长辈房中问安,然后各行其是,各司其职。

在这样一种的家庭生活氛围中,族人很容易做到知书达理,遵从礼教,恪守礼仪。自然,子女都听父母教诲,孝敬长辈,彼此亲善和睦,做到“尊卑壮稚,比次以序”“道为人师,礼为人则”(郝经语),少有兄弟阋墙、反目成仇的事发生。人们都羡慕郝家的仁义家风,称赞他们是礼仪周全的榜样。

这样的礼仪家风,为郝氏家学(亦称陵川家学)形成成熟的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程颢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任晋城县令时,“大兴文教,广建书院”。“(郝)经之先世,高曾而上,亦及先生(程颢)之门,以为家学,传六世。至(郝)经奉承绪馀,弗敢失坠。”(郝经《宋两先生祠堂记》碑文)受程颢的影响,郝氏世世代代从事儒学。到了郝震这一代,数代多人治经力学,教授州闾,名声很大,成为陵川家学第一。

郝经在《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中说:“陵川学者,以郝氏为称首。郝氏之学,浚源起本而托大之者,自东轩君(郝震)始。”又说郝震教學“以经旨授学者,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专于传注。尤长于理学,赋诗多警句”(《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可见郝氏家学的教育思想在郝震时期已具雏形。

郝震,是郝天挺的叔父,也是郝氏家学的中坚人物。他曾在京城太学就读,不肯入仕,回到故里教书育人,曾执教县里的蒙馆与庙学。他讲授经学,能抓住主旨,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专于传注,尤其擅长理学。他写诗,警句迭出,晚年的诗越发平实、淡泊。“读书不为谀闻之学,有高世意,而无复世味。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专于传注。”(《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体现了其教授学生的基本愿望与要领,是郝家教育思想的发轫与雏形。相传他深得古遗音之妙,能弹一手好琴,可令家里养的鹤闻声起舞,是个饱学、务实、充满雅趣而隐于乡间的高士。

郝天挺从小跟叔父郝震读书,郝震除教授他学业的必修课外,还从方方面面启发诱导他读书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郝震还经常带郝天挺游历山水,体悟自然之道与人世大道。郝震带郝天挺出游时,边弹琴边即兴作歌启发郝天挺:读书,不一定就是为了做官。做官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哪怕做官做到王爵公侯,还是会受皇家的气。依我看,做一个蒙馆授学的老师就很不错,专心执教乡里,闲暇了,就徜徉于山水之间,禅悟自然,修身养性,何其乐哉!还因势利导,启发郝天挺要追求学问的真谛,淡泊名利,不求富贵。这些,对郝天挺影响很大。

然而,这样一位学问高深、性情洒脱豪放的郝震,却为郝家发生的一件事痛哭流涕。

原来,这时郝天挺已娶妻,生子郝思温。郝天挺辈二十余人,孙辈多达数十余,全家不下百口,“聚则溢诸堂,退则逼诸庭”。可人多了,思想也复杂了,族中有一些人想“分家析居”。这时的掌家人是郝昺,年近六旬,体力渐衰,听这些人念叨得多了,便让兄长们讨论分家之事,于是有要分家的消息传出。郝震在弟兄中最小,不敢与兄长们争,可心中非常不悦,便在院子里抱着棠棣树嚎啕大哭。原先植棠棣树于庭院内,就是寓意一大家人和睦相处,郝家居所才有了“棣华堂”之名。 棣华即棠棣,俗称棠梨,数花朵为一簇,如樱桃状,花不离萼,萼不离花,彼此相依,象征互依互存、不离不弃的兄弟之情。可现在,弟兄七个却要分家析居了。郝震为此而痛心,一连三日不吃不喝,任谁劝都无用,后竟至于卧床不起。诸兄问他为何恸哭,郝震说:“吾业儒而为是,何以为训?终无数人,传子孙为之,则吾食矣。”兄长们商量后,约兄弟七人齐来堂房就餐,以示不分家之意,郝震大喜过望,翻身起床,欣然就餐。可因久饿而饱食,竟丢失了性命。

可惜郝震这位学问高深、超凡脱俗、有童孩般纯洁心地的真性情人,享寿仅49岁,便辞别人世。

郝震去世后,郝天挺撑起了郝氏家学,并将郝家教育思想发扬光大。

从郝震起,郝家开馆授业的阵容就非常可观,有其子郝天佑、郝天祺、郝天祯,其侄郝源、郝天挺,皆治经为学的当时名士,执教授业于棣华堂。郝震与郝天挺叔侄两个,还先后执教于县蒙馆、县庠。遗憾的是,在蒙军南下的逃难中,郝家除郝天挺一支外,其余都死于战乱。郝天挺而下,只存其子郝思温,其侄郝思直、郝舆、郝辇,也均在逃亡中罹难。

郝天挺,字晋卿(1161—1217),是元初大思想家、学问家郝经的祖父,也是金元文坛领袖元好问的老师。据元好问所撰《郝先生墓铭》说,郝天挺年轻时,“以太学生游公卿间”,并中进士,两次参加廷试,“予春官氏之荐书,便能出诸公之右”。“春官”是礼部的主官,推荐郝天挺的官可以在诸公之上!可郝天挺因体弱有疾,更重要的是受叔父郝震的影响,疏于功名,无意官场,故一生未仕,专以教学育人为业。他恂恂如一村夫,却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生性豪健,为人磊落。在执教县庠和兴办家学中,他向以“治经行己”为宗旨,教出许多名流、高士。

郝天挺鼓励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反对把应对科举作为教育学生的终极目标。“其教人以治经行己为本,莅官治人次之,决科诗文则末也。”(郝经《先大夫墓铭》)。

元好问在为恩师所撰的《郝先生墓铭》中,对恩师更有系统详尽的评述:

郝天挺要求学生要有“受学之器”。他开宗明义地告诉元好问:“学者,贵其有受学之器。器者何?慈与孝也。今汝有志矣,器如之何?”郝天挺所说的“器”,是以慈、孝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也是做人的根本,为学的根基。在他看来,知晓大义,境界始高;以德领才,方堪造就。

又曰:“今人学辞赋,以速售为功。六经百氏,分裂补缀外,或篇题、句读之不知。幸而得之,且不免为庸人,况一败涂地者乎?”故,“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知义者能之。今世仕宦,多用贪墨败官,皆苦于饥冻,不能自坚者耳。丈夫之处世不能饥寒,虽一小事,亦不可立,况名节乎?汝试以吾言求之。”郝天挺以上的话语,就是要告訴元好问,读书不是为了图名,做官不是为了取利,真正懂得大节大义的人才可做到。那些贪婪的做官者与势利之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连饥寒的小苦都忍受不了,哪能有坚强的意志抵挡种种诱惑而保持气节呢?

对“学而为举”的单纯功利思想,郝天挺更是直截了当予以否定:“‘吾正不欲渠为举子尔。区区一第,不足道也。遂令(元好问)肆意经传,贯穿百家。”

对于教学生写诗,当时的人普遍认为,“欲令科举,诗非所急”,可郝天挺偏偏强调:“所以教之作诗,正欲渠不为举子耳。”他对元好问说,学诗赋是正儿八经的学问,不能为了应对科举,便短视地废弛了这门功夫。于是,“先生工于诗,尝命某属和。”元好问本来从小就因写诗出众而享有“神童”之称,在郝天挺门下,诗才愈加精进,16岁赴试并州时,写下千古流传的《摸鱼儿·雁丘词》;后来他的一些诗作被翰林学士赵秉文看好,认为近代无此作。

更难得的是,郝天挺不是让学生死守课堂,死读经书,而是允许他们走出课堂,游历山水,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怡情悦性,禅悟自然,锤炼诗心,同时也观察社会,体恤民情,增长见识。陵川县城之西风景优美的西溪,元好问与同窗好友,“期岁之间一再来”,流连忘返到“啼杀金衣唤不回”(元好问诗句)的地步。郝经在《元遗山先生墓铭》中说:“先生(元好问)与家君同受业于先大夫”,说明元好问与郝经之父郝思温是同窗好友。年庚相近的还有刘昂霄、秦志安等后来的名士。秦志安的家就在西溪,其父是著名诗人秦略,元好问与其来往多了,结成忘年交的诗友。他们经常聚首西溪,谈文论诗,切韵唱和,以酒助兴,恣意癫狂。这对元好问和同窗们的成长,裨益甚大。

郝天挺在河朔兵乱中逝世后,其子郝思温夫妇,千里迢迢启殡而回。遵照郝天挺生前遗嘱,安葬于陵川县城北郊祖茔东轩老人郝震之墓侧。元好问不尽悲痛,为老师写了载训载诲、且悲且叹、内涵深邃的墓铭,其中对恩师在人生最艰难悲苦时展现的为人师表亦有详细记录:“贞祜之兵,(郝天挺)避于河南,往来淇、卫之间。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宁落薄而死,终不傍贵人之门……春秋五十有七……临终浩歌自得,若不以生死为意者。”

郝思温也是一位熟经通史博学多才的郝氏家学继承人,不仅为郝经启蒙,还开馆授业,教育了好多学生,使得郝氏家学虽处乱世,幸有薪火传人。

郝氏家学的教育思想,属于传统的儒家政教理论体系,服务于现实的政治统治,即通过复兴儒学,达到仁政文治的目的。但是,“其教人以治经行己为本,莅官治人次之,决科诗文则末也”“正欲渠不为举子耳”,体现了非常先进、非常难得的教育观。在教育手段上,则坚持以人为本,“授之以器”,由塑造人的品德而造就人的才器。

郝氏家学除具备了成熟的教育思想外,执教者众,颇具阵容。可惜的是,多死于战乱。可幸的是,郝经除是元朝的开国栋梁之材外,还是继承郝氏家学的传人,尤其在被拘真州16年中,一边著书,一边教授学生。

在金代,陵川庙学与郝氏家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创建望洛书院碑记》言:“陵川郝氏,世守师传,钜公硕士出其门者甚众。”郝天挺以“隐逸”贤士,载入《金史》,其上记载了郝天挺“器利而功成”的育人授业基本思想和要领。郝氏这样一个教学世家、文化望族,结出了什么样的硕果呢?首先,在郝天挺写给叔父郝震碑铭中有这样的话:“唯我郝公(郝震),表字子阳,自号东轩。幼读书,不为闻谀之学;长执教,不以功名为念。昔在蒙馆,专以经旨授学,乃二状元之蒙师。”这段文字表明,郝震曾为兄弟二状元启蒙。陵川有两对兄弟状元,一对是家居县城北杨寨村的赵安时、赵安荣兄弟状元。一对是武氏叔侄三状元中侄儿辈的武天祐、武天和兄弟两个。从年龄推断,受郝震启蒙的应该是武天祐、武天和兄弟状元。其次,郝天挺有得意门生元好问、郝思温、杨士表、武从善等。郝思温除有其子郝经外,还有门人赵泰、尚文等。郝氏家学传到郝经这一代,更加发扬光大,郝家的教育思想也走上巅峰状态,不仅门生众多,而且出类拔萃,主要有张弘范、张弘略、苟宗道、郭贯等。

值得一提的是郝经两个弟弟郝彝、郝庸,皆为名士。郝彝不喜欢做官,隐居以寿终;郝庸曾任颍州知州。郝经之子郝采麟,也读书发迹,光耀门楣,曾任林州知州(今河南省林州与孟州),官累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改大中大夫山南江北道(今湖北荆州)肃政廉访使(正三品)。他们也是郝氏家族教育思想结出的果实。

郝氏教育思想,放灼灼光华于金元之际。即使在现代,其教育思想依然不落后;其一代代执教者,依然具有卓然不凡的师者风范,依然是师者的楷模。

猜你喜欢

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不止雁丘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移巢别处觅雕梁
县令设宴断案
县令设宴请原告
当过为民请命的官,做过惹人非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