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也可以这样学习经典

2018-03-31黄爱涛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33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鲁迅

黄爱涛

摘 要:记叙文写作是初中生学习的重难点,尤其是写人记叙文,学生习作常缺乏真情实感,缺少具体内容,很难将人物的个性特征多侧面、多角度生动地表现出来。而写人记叙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比重,这些课文在叙事的同时塑造出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鲁迅的文章。如果我们立足文本,借助其中各种塑造人物的手法,通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那么学生写人记叙文的写作能力定会提升。

关键词:鲁迅;立足文本;读写结合;写人记叙文

一、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谈到七至九年级学生“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记叙文写作一直是初中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中学语文教师也十分重视作文教学,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是,中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尤其是写人记叙文。从小学开始写,写到初中,写母亲、父亲,千篇一律的“满脸皱纹、满头白发”“雨夜送发高烧的我去医院”“做作业时为我端上浓香的奶茶”;写同学、朋友,无一不是“大眼睛、柳叶眉”“浓眉大眼”“因为误会而吵架,误会解除后和好如初”;写老师,都是“满头粉笔灰、满手粉笔末”“无法解出题目,老师耐心辅导”“深夜留在办公室批改如小山高的作业、试卷”等,缺乏真情实感,缺少具体内容,很难將人物的个性特征多侧面、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

怎么办?要治病,得找病根,还要对症下药。找出学生在写人记叙文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根源,然后想出对策,加以有效指导和练习,才能让学生写出人物形象生动、情感真实感人、内容具体典型的好文章。

二、开发与应用

写人记叙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比重,这些课文无不充满真挚的情感和睿智的理性,无不在叙事的同时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凸显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主题。例如,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其中寿镜吾、阿长、藤野先生、闰土、杨二嫂、孔乙己都是鲁迅先生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之所以长期生动地烙在读者心间,跟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们以这些文章为例,具体谈谈怎样立足课本、有效运用经典课文进行写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一)人物描写生动,凸显人物性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采用人物神态、外貌描写来写初见先生时的印象:和蔼、方正、博学。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动词“仰起”“摇着”写出先生读书时自我陶醉的神态,“拗过去”连用两次,写出先生沉浸在文章中的自得。寥寥几笔将一位旧时代摇头晃脑读“之乎者也”文的老学究模样向我们展现出来。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等词句生动地将初见藤野先生的学者形象描绘出来:正直、严谨。

“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话语朴素,但让我们看到先生的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对科学的尊重。

当“我”准备离开仙台向先生告别时,先生“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足见先生是一位热忱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真正关心爱护“我”的学者。

同样采用白描,同样描写自己的老师,但是,却塑造出两位不同的老师形象:一位是谙熟四书五经、方正博学,对学生和蔼开明,教学认真严格,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守旧迂腐的封建老夫子;一位是治学严谨、为人无私,对学生平易近人,教学一丝不苟、毫无民族偏见的学者。

(二)巧用对比手法,刻画典型人物。

《故乡》中,鲁迅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两位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

记忆中的闰土:“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现实中的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鲁迅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对比,突出闰土由生气勃勃、聪明伶俐到老气横秋、麻木迟钝的旧中国贫苦农民典型形象。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同样,鲁迅将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进行对比,突出了一个处在社会低层,为了谋求生存,由安分守己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典型形象。

《孔乙己》中,鲁迅对孔乙己前后出场时的外貌、穿着、神态、言行、脸色等进行了对比。尤其经典的几个动作对比:(1)排和摸。孔乙己花九文钱,要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付账时,这九文钱是“排”出来的。一个“排”字,充分表现了他在短衣帮面前摆阔气、爱慕虚荣的心理。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来到酒店“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前后钱数的变化,一“排”一“摸”动作的变化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孔乙己濒临绝境的悲惨,两者形成鲜明对比。(2)站和坐。文中开头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交代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短衣帮”没什么两样,但“穿长衫”,在“短衣帮”面前显出其与众不同。残忍的丁举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使得他成了一个废人后,他“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一“站”一“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怜、可悲、可叹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三)善用欲扬先抑,烘托善良小人物。

这里,以《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谈:

《阿长与〈山海经〉》写作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设计

1.写作例文: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2.写作资源开发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使人物形象真实生动,丰满感人;使文章主旨含蕴丰厚,鲜明突出。具体如下:

1.六件小事,五次“情变”。

阿长所做的事:“我”的感情变化:

①切切察察的毛病→①可厌

②摆成“大”字的睡相→②可恶

③知道很多烦琐的规矩→③可笑

④讲“长毛”的故事→④可敬畏

⑤谋害“我”的隐鼠→⑤可恨

⑥为“我”买《山海经》→⑥可敬

抑笔中阿长的可厌、可恶、可笑、可敬畏、可恨是为扬笔中阿长的可敬蓄势。作者感情一波三折,文势因之起伏跌宕,从而逐步把情节推向高潮:《山海经》是“我”非常渴慕的“宝书”,却因为叔祖的疏懒,别人的搪塞以及自己的没机会买而无法得到,越是无法得到就越生渴慕之情,于是连大字不识的阿长也来关心这事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所以当她询问时,我不过顺口一说,然而“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阿长居然给“我”买来了这本书:“哥儿,有画儿的‘山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试想,这对于幼年鲁迅是怎样的一种震撼,所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于是,以前的厌恶、憎恨烟消云散,代之而来的是非常的敬意。

2.普通人物,真实形象。

长妈妈,目不识丁,身份卑微,饶舌多事,粗俗无知,毛病多多。作者用细节描写、抑笔、略写她这些毛病,一方面符合生活真实,使阿长形象更生动、更丰满;另一方面是为了与后面她善良真诚、热爱孩子的优点对比映衬,使她的优点更突出、更鲜明,使文章更具有一种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3.情感起伏,主旨突出。

文中阿长的可憎——弄死隐鼠,可恶——不良习惯,可笑——迂腐礼节,可敬畏——“长毛”故事,都是为了突出重点:可敬——买《山海经》。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垫,结尾的大逆转才有惊天动地的效果,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才更加酣畅淋漓,文章的主旨——对长妈妈的感激、怀念之情才更加厚实、鲜明、突出,文章也才更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3.作文训练题目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围绕“童年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普通人”写一片段。

4.要求

①至少运用三种人物描写手法,选取1~2件典型事例,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

②字数400字以上。

三、反思

鲁迅先生運用最常见的人物细节描写、对比、欲扬先抑手法等,成功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的鲜活人物,原因在于,他不仅写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他还将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人物特征、觉察不到的人物心理,用他最普通的笔真实地描写出来,并让我们感受到小说中人物命运潜藏着的丰富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这就告诉我们,作文不难教,写人记叙文也不难写。学会从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找出其中的写作手法,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观察细致,思考深入,描写生动,我们一样可以将人物写活、写亮、写美。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鲁迅
鲁迅《自嘲》句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鲁迅的真诚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