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文章”支点,还科学小品文的“语文味”

2018-03-31何发丽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33期
关键词:小品文蝈蝈支点

何发丽

时下在很多科学小品文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正将充满人性美的、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非语文”“伪语文”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如何还其以“语文味”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回归文章支点,进而从根本上撬动科学小品文“教什么”的问题后是可以破此困局的。这里就以《绿色蝈蝈》一课为例,浅述如下: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文体”,更有其“独一无二”的“文本”内容,因此,回归“文章”支点,其实就是回归该文章的“文体”支点与“文本”支点。

一、“文体”支点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讲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为文,其思维的展开是有迹可循的,读者读文须循着文章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真意。不同文体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上各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根据课文的文体,解构出相应的内容,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是常识。阅读教学应该回到常识,循着“文体”特征去教。

那么,作为科学小品文的《绿色蝈蝈》到底应该教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科学小品文”该教什么,然后才能厘清《绿色蝈蝈》应该教什么。

科学小品文,也叫文艺性说明文,有别于一般说明文的是,科学小品文在写法上更为自由灵活,往往用文艺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科学理性之美和文学之美。具体来说,它有三个“特性”——第一个就是和所有说明文一样都有“知识性”,它一定是要介绍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生活知识等知识的;第二个它要有“文学性”,比一般说明文,它可能更有文采;第三个就是“情感性”,一般说明文是很冰冷、很纯粹地介绍知识,而文艺性说明文一定是融入作者的情感在介绍,这也是文艺性说明文和一般性说明文的最大的区别。正因为此,科学小品文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也是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性说明文的。一者,它要关注“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这一所有说明文共性的问题。再者,还需要探讨其独特的“文学性”,即:探讨其选择的言语形式(包括引用诗词,語言生动,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及其背后的情感倾向、写作意图。

由此,再来探讨《绿色蝈蝈》的教学内容,难度似乎也就不大了。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文中具体介绍了关于“蝈蝈”的哪些知识。为此,笔者设置了“1.从文章标题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文中有对应的介绍吗?2.文中除了介绍了蝈蝈的这些特性,还介绍了些什么?”这样一组教学问题来直击这一教学内容。其次,我们需要关注作者选择了怎样的言语形式来实现自己怎样的情感倾向、写作意图。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为此,笔者又设置了“1.请再次研读课文,并小组讨论:《绿色蝈蝈》中有文学色彩吗?2.法布尔喜欢蝈蝈吗?何以见得?引导学生抓住典型语段(特别是第三、四、五、十一等语段)、典型词句,通过对比法、推敲法、朗读法等方式,体会语言的生动性、情感的鲜明性。”这样一组教学任务来透析这两个教学内容。

可见,回归了科学小品文的“文体”支点,是能够很有效地提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当然,对于文章教学内容的确定仅靠着“文体”这一支点是不够的。因为,从教学文体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只是突出文体的共性特征,只是突出表现了“这一类文”的教学内容。

二、“文本”支点

我们都知道,文本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凭借,这是文本的“本分”,也是语文课堂文本教学应然回归的原点。而任何文本又都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文化背景以及特定表现形式等的产物。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要从“这一类文”细化到“这一篇文”,即:解读出“这一篇”特定“文本”的教学内容。如此,方能抓住该篇文章的核心的、独特的教学内容。鉴于此,我们还必须要回归到“文本”支点,真正“走进文本”。

就《绿色蝈蝈》这一特定的“文本”来说,它除了用文艺性笔法向读者介绍了关于“蝈蝈”的一系列知识外,字里行间还体现出了作者求实的科学精神,对生命的人文关怀与尊重,甚至还有“以虫性反观人性”的睿智思考。而这些,就是《绿色蝈蝈》这一“文本”的特定教学价值。本着这样的解读,笔者分别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读透“文本”:一是,“法布尔是怎么知道蝈蝈的这些特性的?”这一问题指向的是“法布尔的科学精神”和“对生命的人文关怀与尊重”这两个教学内容;二是,“读‘蝈蝈,你能读到‘人的影子吗?”这一问题指向的是“对生命本真的探讨与思考”这一教学内容。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从“文体”到“文本”,从“这一类”到“这一篇”,有了对这两个支点的回归,对于每一篇“科学小品文”,我们便不难梳理出全面、有效而又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了。如此,课堂教学时也就不至于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了。

总之,我们在教科学小品文时需要有一种“回归”意识,当我们回归到了“文章”这一支点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真正站在了语文课程的高度,“吃透”了教材,“看透”了学生,科学小品文的教学自然也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六中)

猜你喜欢

小品文蝈蝈支点
你听,蝈蝈在唱歌
转瞬即逝的绝美——例谈小品文《蝉》的微解读策略
我的蝈蝈
一对蝈蝈吹牛皮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小品文的精神
谈谈小品文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