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

2018-03-31梁丹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苦难幸福海子

梁丹

摘要:海子的诗歌中有很多关于麦粒、麦子、麦芒的描写,在多首诗中的重复使用就使麦子成为海子诗歌中的意象,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这样一种粮食的名称。首先,麦子是对物质贫乏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和书写;其次,麦子作为中国大地上的粮食,是对他游历过程中见到的农民生存的思考;最后,麦地更是一种幸福的精神家园的憧憬。

关键词:海子;麦子;苦难;幸福

海子在七年中尤其是1984——1989的五年中,写下了200余首高水平的抒情诗。[1]在海子的两百多首抒情诗中,共有32首提到麦,诗中的词语有麦子、黑麦、小麦花、麦粒、麦地、麦片、麦穗等。这些意象的重要性是海子重要性的体现,“海子的重要性特别体现在:海子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悲剧,正如酒和粮食的关系一样,这种悲剧把事件造化为精华;海子不唯是一种悲剧,也是一派精神氛围,凡与他研究或争论过的人,都会记忆犹新地想起这种氛围的浓密难辨、猛烈集中、质量庞大和咄咄逼人,凡读过他作品序列的人会感到若理解这种氛围所需要的思维运转速度和时间。”[1]就像麦子,在海子的诗歌中,含有“粮食”这重含义,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更深刻的内涵,这种多重含义是对研究者的挑战。

一、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书写

60年代的中国,物质贫乏,所有的农民生活都很艰辛,海子家也不例外。在上小学期间,海子每天上完课回到家后,立马放下书包,去人民公社里做一些活,每天至少要完成两个工分的劳动量。这样的六口之家紧靠查父的努力远远不能填饱嗷嗷待哺的孩子,所以长子海子就自觉地承担起帮助父亲照顾全家的责任。

“海子的那些带有自传性质的诗稿中,我们的确能够发现这样一个海子:单纯,敏锐,富于创造性;同时急躁,易于受到伤害,迷恋于荒凉的泥土。”[2]童年生活的孤独和物质贫乏使他远离同学,饱受孤独的折磨,也正是童年时代对大自然的接触和十五年的乡村生活,成为海子创作中的巨大财富。“孩子在乡村一共生活了十五年,于是他曾自认为,关于乡村,俺至少可以写作15年,但是他未及写满15年便过早地离去了”。[3]但是他所留下的乡村生活的诗歌却是永存的。这些诗歌中的麦粒、麦子、麦种的出现大多是对农村生活最本质的怀念和书写,其中包含着对生活的真挚情感和对土地、庄稼的眷恋之情。

麦子的选择是源于北方土地上上茁壮生长的农作物。麦子代表了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带有深深的民族特质。海子笔下的麦子表现出海子对于北方的人和北方的粮食的坚韧品性的喜爱。在海子的笔下,我们看到“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4]除此之外,麦子的分布极广,在及艰难的环境中也能生存,广泛分布在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地区。海子的家乡也会有春麦子的种植,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有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二、对农民生存的思考和感悟

父亲的一生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真实写照,身为査家的长子,海子亲眼目睹了家里的贫困,看到了父亲养育一家六口的艰辛。在苇岸的《怀念海子》一文中,苇岸提到了这一点,海子将苇岸诗歌中的贫匮改為贫穷,让人意识到应该怎样使字词或诗本身从矫情的“文化”,回到实地的“生活”。这种思考,是经过了常年的农村生活后对农民生存的思考。苇岸举了《五月的麦地》《答复》的例子,在我看来,这一首《熟了麦子》也是充满浓浓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的诗歌。“在海子的诗中,麦田是被直接称呼为麦地的,他的称呼,是农民兄弟自己的称呼。”[5]除了鲜明的地域色彩,这首诗歌中还有对农民兄弟的生活的关注和叹息。新麦成熟,尽管百姓的生活已经很贫苦,可是国家也并不富裕,仍然需要广大的农民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农民生活的艰苦海子感同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有了回报,或许可以安稳的度过这一年,可是公粮是一定要交的,心中的无奈在此清晰的表露出来。

全世界的兄弟们/都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五月的麦地》);月亮下/一共有两个人/穷人和富人/纽约和耶路撒冷/还有我/我们三个人/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白杨树围住的/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妻子!海子在诗歌中以无限的悲悯之情写到“穷人”和“富人”、“纽约”和“耶路撒冷”,在收获麦子的季节里,所有的差异在这里都被消解掉了,剩下的是全世界的人们的情谊和养我们生命的麦子。在生存的关头,农民们会自动抛弃种族的差异,收获的硕果是大地给予辛苦贫穷农民的最大奖励!

“海子喊着泥土,来自大地的深处,他是民间的儿子,是有和谐的自然启示的诗人。”[2]苇岸对海子的诗歌评价与燎原如出一辙,他们都肯定了海子诗歌中的自然、朴实,这也正是海子诗歌中的特点。正因为他对麦子的执着的书写,被大家称为“麦子诗人”,正是麦子这种全世界广泛存在的粮食,勾起了他对全世界的农民的身份和农民生活的书写。家书中关于农资的需求时刻提醒着他要关心粮食,关心中国大地上无数的像父亲那样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正是对父亲的真挚情感和自己艰辛的童年经历,使他的诗作中时时包含着对农民生存的思考和关注。

三、对自身精神家园的剖析和展示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并不仅仅是对顽强生命力的书写,还受益于梵高。梵高的孤独与生存的艰难,在友人建议下去到东方阿尔,对麦子的倾心选择,创作出《有柏地的小麦地》《夕阳和播种者》《丰收景象》《麦地上的乌鸦》等等,尤其是完成作品《麦地上的乌鸦》之后自焚于麦地。[5]想必这些与海子有着相似经历的伟大艺术家带给了海子很多共鸣和启发;另一方面,海子的爱好广泛,对绘画和音乐有超出常人的理解。海子对梵高的崇敬通过《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就能看出,在诗中,海子亲切地称梵高为瘦哥哥。不知海子最终选择自杀是否与梵高的自焚有着关系。

海子一直都处在孤独的生存状态中,在昌平的教师住处,“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2]打一只火把走到船外去看山头被雨淋湿的麦地/又弱又小的麦子!/高地上的小村庄又小又贫穷/像一颗麦子/像一把伞(《雨》)。在海子的诗歌中,麦子大多是那些成熟的,充满香味的粮食,像这样的又弱又小的麦子是很少的,仅是这株瘦小的麦子显示了海子那艰难的生存状况,家乡是又弱又小的小村庄,家乡像麦子一样弱小,“我”也像麦子一样弱小,背负着全家生活的责任,这重担快要压弯麦子的脊梁。这种麦子还是海子孤单无助的精神家园的指向。

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我所能看见的/洁净的妇女,河流/上的妇女/请把手伸到麦地之中/当我没有希望/坐在一株麦子上回家/请整理好我那凌乱的骨头/放入那暗红色的小木柜,带回它/像带回你们富裕的嫁妆(《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我”死后骨头散落在麦地上,“我”坐在麦子上回家。麦地俨然已经成了海子的栖息地,麦地是海子倾心向往的地方,是灵魂升华的地方;麦子是带着灵魂飞翔的工具,清理我的骨头的妇女要是洁净的妇女,就像在昌平的教职工住房里那样干净、整洁,这是生前的愿望,同时也是死后的期盼。带着麦子的清香,感受着麦粒的饱满飞向另一个向往已久的神秘世界。

西川曾说过海子是一个生命力很顽强的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生活的打磨让海子对物质几乎没有要求。工作后领取工资的海子用自己工资的一部分去向往已久的神秘的西藏,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画像,偶尔还会听一下音乐会,这种对艺术的追求从来没有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停止脚步。海子曾花两百元买过一本西藏民俗的画册,试想一下这笔巨额资金在八十年代能够支撑省吃俭用的海子度过多少日子,可是他却选择吃最简单的泡面,以至于最后胃都吃坏了。

即使是这样,海子也没有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描写,笔下那些和谐温馨的大自然图景,笔下泛着清香的麦子和那些成熟麦子给人带来的喜悦,麦地上人们的幸福和即将收获的满足,正是15年农村生活对生命的最真挚的感悟。

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生命力无比坚强的人,生活接连的打击正在逐渐摧毁这个年轻的充满才华的诗人。按照迷信的说法,査家因为海子的到来,弟弟们接连降临世界,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太多的喜悦和希望,海子在毛泽东语录背诵大赛中夺得第一,15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给了这个家庭太多太多的希望。可是北京4次恋爱的失败,一个人生活的孤单,自己个性的单纯、直率等等的因素给这个年轻人带来的伤害太多,理想世界,或者说海子所追求的那个神秘世界太美好,终于在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自杀。苇岸对海子的死亡有着深深地自责,“我低估了你內心的痛苦和负疚的情感,忽略了你诗人高贵和脆弱的精神与灵魂”。[6]

在海子自杀前的一个月创作的《四姐妹》中,“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这种直接宣告式的告别,这种悲凉无望的告别,让读者痛彻心扉。在生命的最后,海子还是选择了麦子这样的意象,麦子已经深深融入到海子的生命中去了,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孩子向往的神秘世界里,麦子将一直陪伴在海子的身边。

参考文献:

[1]骆一禾.海子生涯(1964——1989).上海文学[J].1989,67.

[2]西川.海子诗全编[M].上海:生活 读书 求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7.

[3]苇岸.最后的浪漫主义者[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27.

[4]苇岸.怀念海子[J].1994,105.

[5]常涛,译.欧文·斯通.梵高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18.

[6]燎原.海子评传[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79.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苦难幸福海子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