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与实践: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反思”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3-31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5期
关键词:划界武汉大学马克思

张 萌

2017年11月3日,由武汉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团队”、“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研究团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主办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反思”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举行。来自中山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不同高校的十多位学者,以及《哲学研究》、《哲学原理》等重要学术刊物的数位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以“理论与实践: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反思”为主题,围绕“马克思与多元的实践哲学传统”、“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不同进路”等多个分论题展开。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与多元的实践哲学传统

以亚里士多德对理论、实践,以及制作等活动类型的划分与康德对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分为参照,哲学在形态学的意义上存在理论和实践两种维度。参会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武汉大学李佃来教授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既包含一个与理论哲学相对应的理论维度,也包含一个与实践哲学相对应的实践维度。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因为包含这个实践维度,而成为一种缺乏理论反思的经验主义哲学,相反正是由于它与实践哲学相兼容的理论本色,才在理论上与经验主义划清了界限;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没有因为包含这个理论维度,而阻断与实践哲学相打通的道路,相反正是由于它在理论层面对必然性的东西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取得了科学的认知成果,才将实践层面的思考根本性地推向了纵深。

虽然马克思哲学兼具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但是,在对“实践”的具体解读上马克思与传统哲学也有很大不同。武汉大学李志教授认为,与亚里士多德要么将实践限定在政治生活领域,要么将实践限定在物质生活领域的那种非此即彼的解释不同,“实践领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很大程度上指代的是物质生产实践及与其相关的生活方式。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既强调实践生产领域在实践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也不放弃实践哲学的规范性维度。马克思重新界定了物质生产实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一种更为宽泛的实践领域的划界策略。

通过与传统哲学对于“理论”和“实践”解读的对比,马克思哲学的多元维度内核被揭示出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也成为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新的思维和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不同进路

实践哲学,固然是一个不可任由人们随意拆解的理论整体。但是,为了全面地把握其所包含的多元维度,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参会学者提出对于实践哲学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从不同的维度阐发,从不同的进路前行。

首先,从思维逻辑视角解读实践。西南大学刘宇副教授就异质性实践哲学视域下的实践推理问题展开了讨论,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践思维模型。他以叙事概念作为实践个体化的基础,认为存在着三重结构的实践推理模式,分别是叙事推理、伦理推理和制作推理。这三者分别为实践提供了意义、目的和手段,共同完成了对一个具体实践的思维过程。其次,从现实生活视角切入阐发实践。上海大学孙伟平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将过去一直囿于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范畴,置于实践论中加以解决,视真理为一个实践范畴,这是在真理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实践本身是“自在自存”的真理,人类认识本质上就在于揭示隐藏在实践中的真理,使自在自存的真理通过理论的表达而显露出来。无论真理的实践形态,还是真理的理论形态,都不是“天然正确”的,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是真理的源泉。最后,从中国哲学视角切入解读实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编辑冯琳女士从中国哲学视角考察了王船山对贵体贱用的体用论的批判。她认为,从实践哲学的视角来看,体用之间并不是形而上下的主从关系,而是主、客在经验的语境中形成的交互性的关系。体不能脱离用而成为孤立的存在,正如理论无法超出生活实践找到立足点一样。就此来看,船山提出的“相与为体”的体用论蕴含着理论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是中国哲学真精神的体现。

从思维逻辑、现实生活以及中国哲学等不同视角切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其实践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得以全面且深刻地呈现出来。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智慧的当代启示

在当代,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研究要以具体的现实为出发点、来源和最终目标,要立足于当代而不断地开拓创新,这些已经成为诸多学者和专家在实践哲学中的研究共识。

一方面,立足当下世界环境是马克思哲学中实践逻辑的内在要求。《哲学研究》编审黄慧珍女士指出,当代人类实践的发展已使人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丰富地表现出来,这为人类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奠定了客观基础,同时也向哲学提出了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综合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的要求。当代人类实践发展表明,真正解决人与世界的矛盾,仅仅停留在对世界的实体性把握抑或人与世界关系的某一层次、某一侧面、某一环节的把握已远远不够,而必须把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作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系统,即对人与世界的大关系做出正确全面的概括和把握。这既是人类实践发展的必然,也是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另一方面,当代,马克思思想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实践智慧,也就是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西南大学黄其洪教授认为,无论在传统的实践领域,还是在生产劳动的现代的实践领域中,都需要实践智慧。他指出,到了近代之后,哲学家们突破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将生产劳动也纳入到实践的范畴。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更是需要实践智慧,因为任何一种生产活动,实际上都涉及到多方面的普遍性的因素,这些多方面的普遍性因素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现实的劳动对象。由于实践智慧是一种按照中道的原则来实现不同的普遍性之间非逻辑复合的德性和能力,它在形式上与辩证法的形式完全契合。此外,对具体研究问题的划界思维是当代研究的必然要求。武汉大学赵士发教授指出,人们在实践中所面对的一切客观事物既包含着类特性,又包含其独有的特殊性,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同时反映了其共性和个性及其相互关联,才能与客观对象相符合。因此,任何普遍真理都不能代替对具体事物特殊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要主动进行划界。在研究领域上划界,既有利于明晰所研究领域的问题,也为其他学科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留出余地;在时间上划界,既有利于准确注释思想内核,又有利于指引现实的实践活动。这种主动划界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除上述的专家学者以外,参会的其他专家和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解读,并将这种解读置身于当代中国时代背景之中。通过此次研讨,中国当代实践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被突显,中国当代实践哲学研究的新思路就此展开。

猜你喜欢

划界武汉大学马克思
武汉大学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校训展示墙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法国海域划界的立法、实践及挑战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工作进展主席说明(CLCS/95)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