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现实、未来向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03-31张全峰

实事求是 2018年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价值观核心

张全峰

(1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91;2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党校 新疆 五家渠8313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间维度上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植根于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进程,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完善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面当前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适应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在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指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逻辑演绎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建国后我国的价值观在不断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上层建筑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相适应的结果。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历史使命的回应和延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本质上是中国国家目标由近代史上“独立、富强”到改革开放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丰富和发展的结果。从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反侵略”,到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到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到辛亥革命的“民族、民权、民生”,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直至社会主义革命,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逻辑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1](P1029)新中国成立前夕,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筹备会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2](P118)这一规定与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的国家目标是一致的。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国目标实质上主要是中国近代历史使命的继承和延续。

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近代以来确立的国家目标走向丰富和发展。1982年《宪法》规定:“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经济获得初步发展的基础上,“文明”被确定为国家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不和谐因素滋生、矛盾增加、群体性事件多发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建设和谐社会成为国家目标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表述做了进一步的丰富,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和谐”被明确地确立为国家目标。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从根本上确立了近代中国“独立”、“富强”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实现独立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国家的价值目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正是从传统社会主义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实践的精神成果。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是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的必然结果。“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P82)在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中国,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财产是国家的、集体的,个人是国家的、单位的,国家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个人各方面事务,公权力调配一切,基本不存在“社会”自治。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市场逐渐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公权力逐步收缩,一个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新的领域“社会”得以形成,这就要求逐步确立社会运行与管理的规则。

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规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自由”即保障公民“意志自由、生存自由”,保障公民是一个自由的主体,即“法无禁止即可为”。“平等”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要实现机会平等,而且要实现事实平等。“公正”即“权利公平、制度公平、机会公平”,使社会主义公民在社会中得到公正的对待和公正的待遇。“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是要让法律成为人们的选择,成为社会运行最主要、最根本的规则。社会方面的价值导向,规定了公民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这些价值范畴既继承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念,更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探索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规定。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4](P33)新中国成立后,公民道德建构必须与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相符合,与“人民”的先进性和主人翁地位相匹配,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工人要大公无私,农民要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道德特别强调奉献,与以主体间平等关系为基础的、以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的现代公民道德有着显著的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取代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民道德建构也相应地进行着丰富、调整和转型。最根本的转变在于公民道德规范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前以“奉献”为核心的道德范畴,到改革开放后基于市场经济原则的尊重个人利益的道德范畴的转型。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得以确立。显然,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最大公无私、最有纪律和最具奉献精神”“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并将集体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的道德原则,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到“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最终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的确立,充分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人及个人利益的尊重。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革命道德实现了向现代公民道德的转型。这一转变根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实现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改革开放实践成果在精神领域的反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具体化。客观而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仍在实现的进程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5](P169)也就是说,这一国家目标既具有历史性,也具有现实性,仍是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需要明确定位国家的发展目标,解除人们思想上的疑惑甚至疑虑,进一步明确“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这一角度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的国家目标,指明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

同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际上成为了“五大布局”的具体概括。“富强”即从经济的维度反映经济建设的目标,主要内涵为生产力大发展、财富的大增加、GDP更大,人民更富裕。“民主”即从政治的维度反应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高度凝练。“文明”即从文化的维度反应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内涵为“文化创造有活力,文化权益有保障,人民素质有提高,全国人民有共识,中华文化有影响”。“和谐”主要反应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即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直面当下中国现实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直面人民权利及利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影响人民幸福指数、干扰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社会问题。如公权力干预社会个人过多,影响人民自由的生存状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尚未完全实现,人人有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还比较突出,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凸显;“习惯法”“找关系”“潜规则”盛行,法治社会面临挑战等。在此背景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更好地保障人民权利的角度作了价值规定。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描绘了美好的生活前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确定了美好的价值原则。这些价值原则要求保障人们的现实利益,维护人们的民主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从根本上而言,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人民权益不能得到很好保障,诉求不能得到更好满足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转型尚未完成,一个成熟的“社会”尚未塑造出来。改革开放以来,在生产关系调整的基础上,传统的社会体制逐步改变,新的社会关系逐步确立,如何面对新的社会关系、规范新的社会关系,特别是更好地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成为新社会塑造的中心任务。客观而言,在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是不存在的,公民权益保障也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社会”随之诞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重塑的价值导向。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体地实现了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的结合。社会转型必然引起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各种社会关系的重新塑造必将要求道德规范的重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传统道德以奉献为主要特征,对于公民个性与各项权益的保障则略显不足。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则要求新的道德规范既要充分强调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也要充分地保障公民个性与合法权益。在这一背景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际上是新的社会条件下对新的道德规范进行的丰富和发展。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今天“爱国”主要体现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促进祖国统一”。“爱国”是人类历史上任何国家民族对公民的共同要求,也是任何时期人们普遍遵循的美德。“敬业”即“热爱岗位,努力工作”,体现的是公民处理与集体关系的准则。“诚信”是“为人”“从业”的具体要求,“为人”要做到“讲信用、戒欺诈”,“从业”要做到“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友善”则规定了公民处理与社会、他人、自然的具体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做到“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去除“躁气、怨气、戾气、杀气”。这种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人与国家、集体、他人的社会关系从道德规范的角度进行了新的建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指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导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一直进行着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由于我国的改革基本遵循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先经济基础后上层建筑的顺序,这使我国改革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遗留了一些改革难题。客观而言,改革在今天进入了深水期和攻坚期,改革涉及的问题更多、面更广、关系更复杂、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风险也相对更大。在此背景下,要顺利地推进改革,就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才能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并能较好地推进改革。从这一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为改革提供了精神指导和价值支撑,指引着改革的正确方向。

制度对价值观具有决定性作用,价值观对制度具有反作用。制度是价值精神的具体载体,制度的确立与重构需要价值观指导。苏联解体的教训证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必然会导致改革的失败。不同的社会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价值观,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也会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精神指导、价值导向指引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农村经济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转变,从相对封闭向高度开放转变。在此背景下,社会分层化、利益多元化、思想观念差异化的时代特征日益突出。面对社会转型中的深刻变化,如何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治理”这一新的重大问题,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供了理论指导,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参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积累了一些重要的经验,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继续探索。但总体而言,成熟的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理论与模式尚未形成。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6](P1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纪、国法一样都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面对当前社会的深刻变化,进行社会治理必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5](P163)没有社会核心价值的深入人心与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一种空心文化,或者会失去方向,或者会退化变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滞后与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密切相关的。一是对国家目标不明确,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尤其政治方面的本质缺乏具体认知。二是人民信仰不够强,一些人受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向往西方的社会制度,主张中国走西方的道路;一些人留恋传统的社会主义,甚至盲目崇拜“文革”;对共产主义丧失基本信念。三是社会规则不够优化,金钱至上,为了金钱不择手段;金钱任性,有了金钱为所欲为。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明确的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道德规范,为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核心和灵魂,确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黄修荣,黄黎.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