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疫病防控的关键措施
2018-03-31谢梦奇
谢梦奇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西芹兽医站 福建南平 353000
土鸡又称柴鸡、牧鸡、草鸡,也有地方叫笨鸡,都是泛指在当地长期饲养的地方鸡种。其特点是未经专门方向选育的肉蛋兼用型品种,在繁殖率还是产肉性能上都比现代专用鸡种低,但是土鸡抗逆性较强、野外运动多、采食能力强、脂肪沉积少、肉质品味好、外观亮丽,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各地出现了一定规模化的土鸡养殖场。但由于土鸡未经白痢净化,饲养粗放,直接粪便接触,沙门氏菌病、球虫病成为土鸡最常见的鸡病。此外由于野外天气变化无常,如冬天的冻雨、夏天的冰雹、突然的暴雨等应急因素,导致大群野外活动的土鸡生病,这些鸡病必须早发现、早控制才能降低土鸡养殖损失,提高经济效益。笔者在基层兽医站,担任当地镇政府土鸡产业技术指导6年,历经风雨,在土鸡养殖上取得较好经验,成鸡成活率在94%以上,出栏土鸡品相很好。现就土鸡养殖过程的病疫防控重点进行阐述。
1 雏鸡阶段的疫病防治
要求鸡苗出壳当日必须用液氮马立克氏病疫苗(即马立克氏病细胞结合苗)预防,可取得满意预防效果。雏鸡阶段防病重点是白痢、球虫病、法氏囊病,此外,脱温温度过低,可能造成大量雏鸡发病、死亡。
1.1防治雏鸡白痢 土鸡在养殖中的一大特点是容易患沙门氏菌引起的白痢,雏鸡白痢的防治是土鸡养殖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
首先,要做好选苗工作。养殖者必须从有做白痢检疫(白痢抗体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的土鸡种禽场购鸡苗,选购个体大小整齐、运动自如、羽毛干净、叫声宏亮、安静休息的健康鸡苗。坚决淘汰那些“肚”大、收脐不良、出雏迟、绒毛粘连的弱雏,这些弱雏大都是沙门氏菌的带菌者,很多饲养户贪小便宜,喜欢留养孵化场赠送的这些弱雏,为日后白痢流行、传播留下很大的隐患。
其次,做好淘汰和消毒。白痢最早可在3日龄出现症状:排便困难,叫声痛苦,白粪粘肛,引起苗鸡啄肛,进一步加快白痢传播,造成大量死亡,必须及时淘汰患雏。笔者在土鸡场管理时,以7日龄雏鸡存栏数作为土鸡出栏成活率的考核基数。早期的淘汰成本是最低的,出栏率都可以达到90%~92%。此外,对白痢高发区,建议用网上平养或在垫料拌1%消特灵干粉,保持垫料60%~70%的干湿度都能明显降低白痢的发病率。网上平养可以隔离鸡与粪的接触,垫料拌消毒粉可以及时杀灭病源微生物,淘汰患雏就是直接消灭疫源。保证育雏室有合适的脱温温度(32~36℃),保持垫料干燥、合适的光照度、通风换气等措施是减少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第三,药物控制白痢。在2~3日龄时就必须用药物预防。中药预防可用白头翁汤:白头翁30 g、黄柏15 g、凤尾草20 g、野菊花30 g、马齿苋30 g、辣蓼20 g、穿心莲20 g、五倍子20 g、山苍子30 g、山楂25 g,煎水让鸡自由饮食,连喂3 d。西药预防:环丙沙星、氟派酸拌水投喂,连喂3 d。
1.2球虫病的防控 首先,做好隔离,防止球虫卵从外面带入,在育雏舍通往外界的门口设置第一道隔离门坎,在通往各育雏室设置第二道隔离门坎。各隔离门坎高0.7~1 m,进每道隔离门都必须更换不同区域的鞋。实现外界物与育雏舍、育雏舍与育雏室的隔离。其次,每批鸡苗脱温转场后,用1%烧碱对地面、用具进行浸泡或冲刷清洗,可以控制大批次脱温鸡苗不得球虫病。第三,当发现有血痢病征时,连喂菁蒿散2 d即可控制球虫流行。菁蒿散:菁蒿50 g、鸦胆子 50 g、白头翁 30 g、榆炭 20 g、茯苓20 g、蒲公英 10 g。
该散治疗鸡球虫病效果十分满意,而且不产生耐药性,对鸡肉品质无明显影响,相关试验已在刊物上发表。
1.3法氏囊病的防控 疫苗免疫:在6~7日龄用B87株法氏囊病疫苗1.5倍量点眼,或者用2.5倍量饮水免疫。当发现雏鸡饮水量突然增加,垫料潮湿,鸡精神萎靡,排大量水样稀粪,尖叫,怕冷时用以下中药治疗:金银花 100 g,板蓝根50 g、黄柏 50 g、大青叶 40 g、黄芩 20 g、白芍 20 g、藿香 15 g、地榆15 g、大黄 15 g、甘草 15 g,水煎饮用 2~3 d,当发现有法氏囊病的苗头时,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2 制订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规律,制订并执行土鸡的免疫病种及免疫程序。从鸡苗到成鸡140~180日龄性成熟期出栏,以下病种必须免疫:马立克氏病疫苗(1 日龄),法氏囊病疫苗(5~7 日龄),LS、H120 疫苗(10~11 日龄),鸡痘苗(15~16 日龄),鸡新城疫Ⅰ系及禽流感疫苗(20~22日龄)。
3 补充添加维生素
土鸡养殖在雏鸡阶段都是用全价饲料喂养,为保持天然养殖,在中大鸡阶段大都用玉米碎+豆粕作主料,认为土鸡在野外自然采食能够自己补充所需维生素及微量矿物质,很少投喂维生素。对于规模养殖场,每群(棚)土鸡养殖量在300~400羽,活动场地的草连根都会被啄净,缺少嫩叶青草采食,土鸡就会缺乏维生素,出现瘦弱、羽毛无光、啄肛啄羽、生长迟缓、拐脚甚至瘫痪。所以,土鸡在野外大棚规模养殖时,补充各类维生素,即可提高抵抗力,减少死亡率,改善肉质,提升外观卖相等,收效明显。
4 做好大棚土鸡养殖的应激防患
野外养殖时可能遭遇冰雹、冻雨、暴雨、雷暴、山洪、烈日高温、野兽袭扰、育雏室转场大棚的不合理安排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土鸡过度应激反应而发病。应激防患措施:首先,选避风山凹处为建棚场地,大棚要设置通风换气窗口和供土鸡出入的门口,这二个口应避开风向,防止穿堂风和贼风,减少气候骤变对鸡体产生应激;育雏到25~28日龄,利用土鸡夜盲特点,在夜间转场到大棚,减少抓鸡、运鸡和新饲养环境对中鸡的应激。其次,应激发生后,通过察看、听声办法,尽早发现鸡群亚健康状态,早期治疗缩短疗程,提高疗效,降低成本,减少死亡。正常群鸡的表现:大部分安静休息,个别鸡自由采食游玩,粪便呈褐色条状,尿粪分辨清楚,日采食量平稳,呼吸无啰音、无咳及尖叫声。如果应激发生后出现活动场地有大量白色稀粪,一般为雨淋着凉;绿色稀粪可能是免疫抗体下降,应激引发较难治疗的肠炎;红色或黑色黏粪是球虫病;采食减少、渴欲增加或过度减少都是土鸡患病的前兆,要结合其他症状进行判断,对症治疗。
总之,土鸡是一种耐粗食、活动能力强、适应性高、风味好、外观美丽、较为高端的原生地方鸡种,深受部分人士喜爱。但是,它又是一种未经疫病净化和生产性能专门选育的鸡种,有产能低、就巢性强、种蛋中携带沙门氏菌率较高的特点,加上部分初入此行的养殖者防疫技术欠缺,导致成年土鸡出栏率很低,感叹土鸡难养;其实是没有掌握好育雏期适宜稳定的温度,没有做好白痢、法氏囊病、球虫病三病防控,没有合理做好必须的免疫及必要的强化免疫等技术措施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