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痛风的诊治报告
2018-04-13李荣正
李荣正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三农服务中心 福建南平 354202
近几年来,由于集约化养殖的原因,鹅营养代谢性疾病也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威胁到养鹅业的发展。其中某些疾病的病死率较高,给养鹅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门诊工作中接诊了多例雏鹅痛风病例,最早的5日龄就开始发病,现总结报道如下,供同行及养殖工作者参考。
1 发病情况
1.1病例1 2017年12月10日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长埂村周姓养殖户购进1日龄白鹅1 600羽,在保温床上育雏,使用当地某饲料厂生产的全价鸭花料。该饲料蛋白含量≥20%,原料组成为玉米、豆粉、花生仁饼、鱼粉、小麦次粉、石粉、磷酸氢钙、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维生素和丙酸。该鹅群采用24 h光照,自由采食、饮水,未添加任何青绿饲料,第5 d出现零星死亡,第7 d死亡160余羽,且多在夜间死亡,遂向笔者求诊。
1.2病例2 2017年5月16日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东山村张姓养殖户从安徽某地购进5日龄白鹅2 000羽,在保温棚上育雏,使用当地另一饲料公司生产的肉用仔鸡鸡花料。该鹅群也采用24 h光照,自由采食、饮水,添加少量青绿饲料,饲喂5 d后出现零星死亡,至第7 d死亡增加至300余羽,当时养殖户怀疑是大肠杆菌感染,随即在饮水中添加恩诺沙星,几天后发现没有效果后向笔者求诊。
2 临床症状
患鹅食欲不振,精神较差,羽毛蓬松,不愿走动,饮水量增加,不自主排泄白色尿酸盐粪便,有白色粪便附着在肝门周围,肛门松弛,收缩无力,腿、翅关节肿大疼痛,行动迟缓或拒绝运动、下水、戏水,不能站立。
3 病理变化
关节外观肿大、变形(见图1),其中在跗关节、趾关节肉眼可见关节内呈黄白色,切开肿胀关节可见石灰样沉积物(见图2),胸膜、肠系膜、肺泡、肝脾肾及肠的表面散布白色石灰样絮状物质(见图3-图4),胆囊胀大呈深绿色(见图5),切开胆囊,可见胆汁中含白色尿酸盐颗粒物(见图6)。
4 实验室诊断
刮取病死雏鹅脏器、关节石灰样物等,触片镜检。将载玻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上观察,见到针尖样尿酸盐结晶物一般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由于条件限制,未进行有关细菌和病毒的分离鉴定。
5 临床处理
图1 关节肿大、变形
图2 关节处石灰样沉积物
图3 肝脏表面散布石灰样沉积物
图4 胸膜表面散布白色絮状物
停止饲喂高蛋白全价配合饲料,提供充足的饮水,并在饮水中添加5%碳酸氢钠,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族等,促进体内尿酸盐排泄,饲喂多汁青绿饲料,条件许可的进行野外放牧,让小鹅自由采食稻田中的牧草。5 d后随访,患鹅基本恢复正常。
6 体 会
图5 胆囊胀大呈深绿色
图6 胆囊内有白色颗粒物
1)鹅属于节粮型草食家禽,其肌胃发达,耐粗饲,能够充分吸收植物饲料的营养物质,主要以草食植物为主,精料为辅,正常情况下,鹅日常饲料中的蛋白质应该控制在15%以内,如果长期饲喂高水平蛋白饲料,将引起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加重肾脏排出尿酸的负担,引发肾功能下降或损伤,阻碍尿酸排出,造成尿酸中毒,多余的尿酸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积在心脏、肝脏、肾脏、气囊、肠系膜、腹膜的浆膜表面和关节等部位。沉积在腿部关节腔内的尿酸会形成结石,引发关节发生肿胀和疼痛,影响鹅的运动。
2)要科学饲养,最适宜的饲养方式是放牧,能充分利用草山草坡、果场林地、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和河滩沟渠等的青绿饲料,在放牧过程中鹅能得到充分的运动,体质得到增强。放牧前不要喂料,在放牧后补喂一定量的配合饲料。合理调整饲养密度,避免鹅舍过度拥挤,及时调整鹅舍的温、湿度,增强光线照射,通风,避免氨等有害气体的侵袭。希望农民朋友们在养鹅的时候不要贪图方便,不要去违背鹅的生活自然习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要合理用药,特别是雏鹅。饲养过程中禁止使用磺胺类药物,以免引发肾功能障碍,阻碍尿酸排泄。确要使用时应配合使用等量的碳酸氢钠,并保证充足饮水,以免引起中毒,形成结晶尿,损伤肾脏组织。笔者接诊10余例病例,雏鹅痛风病发生后,病死率较高,中大鹅病死率较低,若发现及时,多数鹅能康复,但是愈后大多生长受阻,成为僵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