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繁殖性能影响因素及建议
2018-03-31潘建文
潘建文
福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福建福清 350300
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欧美先进养殖技术理念涌入我国,加速了我国生猪产业正朝向集约化、自动化、分工精细化、生产节律化方向发展。尽管我国近几年来母猪繁殖性能有了很大改善,然而由于我国规模化种猪大多引进于欧美等地,造成种猪所处饲养环境气候突变,发展历程较为缓慢等众多因素改变,致使当前我国母猪整体繁殖效率仍然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造成我国母猪实际生产水平低下主要包含遗传因素与外界环境影响因素,由于遗传力性状相较于外界环境因素为低遗传力性状因素[2],故文中主要对母猪繁殖性能非遗传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与分析。
1 母猪繁殖性能的衡量指标
众所周知,规模化猪场核心经济效益来源于每头 母 猪 年 商 品 猪 出 栏 数 (Market pigs/sow/Year,MSY), 一般认为 MSY=PSY (Piglets weaned/Sow/Year)×育成区阶段存活率。故母猪繁殖性能影响因素体现为对PSY及育成区阶段存活率的探究。在既定的遗传背景下,选取以下非遗传因素:母猪胎次、非生产天数、背膘厚、季节、生物安全防控,探究母猪的繁殖性能。
2 母猪繁殖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1胎次 (Parity) 当前国内外关于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研究报道较多,普遍提出3~6胎母猪繁殖性能最佳。李虹仪等[3]研究了不同胎次对福建长大二元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发现长大二元母猪在第4胎时可达到产仔高峰,均产活仔11.85头,而在7胎过后,与3~6胎母猪产仔情况对比分析,母猪产仔数、产活仔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死胎窝数随母猪胎次上升而显著增加(p<0.05)。该结论与王昕陟等[4]在沈阳某科研猪场595窝长大二元杂交母猪的繁殖记录结论一致,母猪胎次对总产仔、产活仔数、出生窝重、窝均断乳重及断乳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第1胎产仔、产活仔数较低,在之后的2~6胎母猪的繁殖性能呈上升趋势,而在6胎过后,从7胎开始母猪繁殖性能显著降低。2014年朱世平等[5]在研究胎次对纯种母猪繁殖性能影响时发现,依据胎次可将母猪繁殖性能分为3个阶段 (1~2胎、3~6胎以及7~8胎),得出3~6胎为母猪最佳繁殖胎次,4胎为母猪繁殖高峰期,并且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与先前学者研究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结论吻合。综上所述,母猪以4胎次繁殖性能最佳,第1胎母猪繁殖性能次之,故建议母猪在6胎过后,养殖场可考虑及时合理淘汰大于6胎龄的母猪,优化全场胎次结构且有条件的场可考虑按母猪胎次分批饲养管理,以提高猪场整体经济效益。
2.2非 生 产 天 数 (Non-productive Days,NPDs)非生产天数在猪场养殖中通常以年为单位作为统计周期,包含必须非生产天数和非必须生产天数。必须非生产天数,即断配间隔,母猪断乳到母猪再次配种时间;断配间隔以外的非生产天数,称之为非必须生产天数。行业中,许多种猪场通常也存在将后备母猪超过某个日龄如210日龄、220日龄或230龄计算进入母猪的非生产天数。段永杰[6]提出对配种5 d后未发情的母猪采取同期发情技术,可以缩短断配间隔天数0.5 d,如合栏、激素刺激等。合理增加公猪诱情、做好早期妊娠诊断工作可适当缩短母猪非生产天数,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7]。与此同时,可同步实施早期断乳技术,如将母猪断乳日龄由28日龄降到21日龄,适当缩短哺乳期,不仅可以增加母猪生产循环频率、减少母猪掉膘情况,还可控制与隔断特定传染性疾病的传播[8]。缩短母猪的非生产天数,可同步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故在生产实践中,应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减少母猪非生产天数的消耗,有助于提高猪场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2.3背膘厚(Backfat Depth) 控制母猪膘情,科学饲喂,提供均衡日粮,严禁饲喂霉变饲料,以膘定投[9]。离乳母猪背膘要求18~23 mm,建议不低于17 mm,若母猪结束哺乳时,背膘损失≥5.5 mm,将会延迟母猪断乳后发情和降低下一胎的繁殖性能,如产仔数、初生重[7]。妊娠后期膘情过肥会使母猪腹部脂肪沉积过高,降低母猪体内激素水平,子宫壁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影响体内胚胎的发育。在炎热季节,常有母猪腹部脂肪过高造成胚胎窒息死亡的现象[10]。李虹仪等[3]试验对比发现,母猪产前背膘维持在20~23 mm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均高于其他背膘厚度试验组,且死胎数相对较低,而母猪背膘厚度处于 10~15 mm(过瘦)或≥24 mm(过肥)状态时,母猪繁殖性能均受到影响,死胎比例会明显增加,而且发现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厚度在4~6 mm、发情间隔时间为6.00±2.45 d,该发现与韩云珍等[11-12]的研究结果较为吻合。研究指出哺乳期母猪背膘减少3~6 mm时,母猪断配间隔最短,为5.53±1.73 d;哺乳期间母猪背膘厚度损失减少量越少,断配间隔越短,故哺乳期母猪应逐渐增加饲喂营养及量,达到合适的泌乳量,同步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13]。因此,建议合理控制母猪背膘厚度,如过胖(≥24 mm)或过瘦(≤13 mm)时均不建议进行配种,增加母猪的经济回报率,合理控制膘情有助于产活仔数、初生重等母猪繁殖性能的提高,增加猪场的经济效益。
2.4季节 (Season) 妊娠母猪最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月份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温度上。Quninou N等[14]在探究区间温度(18~29℃)对经产大白母猪哺乳情况影响时,发现超过25℃相较于18~25℃时母猪泌乳性能将显著降低,25℃可视为母猪繁殖性能的高温临界线。陈绍孟等[15]在浙江某猪场4个季节配种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的对比试验,发现夏季配种的受胎率分别比春季、秋季、冬季配种降低5.06%、4.04%、4.62%,夏季受孕分娩率只有69.67%,提出最适宜配种季节为冬季的观点。郭建凤等[16]研究分析了季节对法系长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不同季节对法系长白母猪怀孕天数、产健仔数、寄入仔猪数、21日龄断乳窝重、断乳总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21日龄断乳仔猪总数秋季最高。研究季节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集约化的养殖现正走在节律生产、合理周期性利用养殖场资源的道路上,故无法依据冬季多配种或选择进行季节性变化配种、分娩。因而建议集约化养殖场在舍内尤其是母猪舍内做好温控工作,使全舍温度恒控在20℃上下,本文观点与郭建凤等[16]略有偏差。
2.5生物安全 (Bio-safety) 养殖场须结合场内疫病现状、不同季节、猪生产状况制定出合理的疫病防控综合技术,特别是注意加强与繁殖有关疾病的防控。与此同时,蹄病、由霉变饲料等引起的疾病在规模猪场的发病率较高,常导致母猪被动淘汰比例大幅增加,降低了猪场母猪繁殖性能,故建议合理进行猪场环境管理、减少饲料霉变,减少疾病因素、改善母猪蹄部质量[17-18]。
3 小 结
母猪繁殖性能不佳已成为制约养猪生产效益的瓶颈,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是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母猪繁殖性能与猪场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各环节均有重要的关联性,建议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剖析。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合理规划栏舍构建,加强环境管理,如减少贼风、坡路等外界环境对母猪的伤害,使母猪处于适宜的环境温度;其二,大力提升猪场管理水平,优化母猪胎次结构、降低非必须母猪生产天数、均衡营养饲喂,使母猪处于适宜的膘情、增加生物安全防控,极大限度减少各类疫情发生,控制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与蔓延,逐步提高猪场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最终提升猪场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熊远著.瘦肉猪育种的发展及展望 [J].中国工程科学,2000,2(9):42-46.
[2]宗艳洪,杨群,周希平,等.试论母猪产仔数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猪业,2010(10):19-20.
[3]李虹仪,陈相平,许卫华,等.胎次、月份及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6,28(2):205-210.
[4]王昕陟,王松岩,张冬梅,等.胎次对杂交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13):48-51.
[5]朱世平,孙丽,殷学梅,等.胎次对杜洛克、长白和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4,41(8):197-200.
[6]段永杰.非生产天数对规模猪场影响分析及其降低措施说明[J].2017(5):51-53.
[7]吴正杰,江美良.控制"母猪非生产天数"提高母猪繁殖效率[J].中国猪业,2016(12)::28-31.
[8]田亚东.确定适宜的仔猪断乳日龄[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1(3):31-34.
[9]刘志鹰.提高母猪年产力的方法与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17,39(3):27-28.
[10]许栋,刘炜,吴昊旻,等.初产母猪哺乳期膘情与繁殖性能关系的研究[J].养猪,2014(3):25-26.
[11]韩云珍.二元母猪背膘厚度对繁殖性能的影响[J].福建畜牧兽医,2013,35(6):31-32.
[12]张守全,冯定远,麦月仪,等.母猪背膘厚度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J].养猪,2005(1):11-12.
[13]黄浩,滚双保.猪的背膘厚度、眼肌面积和日粮组成对其生产和繁殖性能的影响[J].甘肃畜牧兽医,2016,46(11):73-77,85.
[14]Quninou N,Noblet J.Influence of high anibient temperature on performance of multiparous lactating sows[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1999,77(8):2124-2134.
[15]陈绍孟,路伏增,华卫东,等.不同季节条件下配种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1):27-30.
[16]郭建凤,牛月波,呼红梅,等.分娩胎次及季节对法系长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养猪,2015(4):30-32.
[17]濮军.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11):69-70.
[18]王金勇.霉菌毒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与防控[J].今日养猪业,2013(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