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化体系

2018-03-31西南林业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体系

西南林业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当前,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观点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为科学把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辩证发展的思想。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就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群众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思想。从“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深谋远虑,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辩证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自然系统,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因此,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绿色发展,把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牵引,以科学技术手段作为绿色发展的支撑伞,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消费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化体系的路径选择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物质生态文化。长期以来,“唯GDP论英雄”一度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主流政绩观,于是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不重视生态环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障碍和隐患,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地稳步发展。不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出现了“因污致贫”“因污返贫”的现象,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昂的环境和生态成本之上的。近年来,国家相继印发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将其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这意味着生态责任落实的好坏将成为政绩考核的必考题,将为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我们要从物质生态文化层面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观,从文化角度深刻反思“唯GDP论英雄”的错误观念和行为,通过对全民生态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引导人们合理节制自己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物质需求,合理开发、使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系统良性循环,重新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状态。一是积极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培育价值观,以保护好生态为出发点,把美好的环境、正确的价值理念留给子孙后代。二是营造良好社会生态文化氛围。将生态文化发展作为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从而营造一个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并参与其中的良好生态文化氛围。三是积极培育公众生态环保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要大力弘扬生态环保意识,加强公众环保理念,培育公众参与意识,构筑生态消费观,将个人发展融入培育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整体之中,激发人民群众内心的参与性,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树立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的生态伦理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西方发展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传统人文精神的关照和关怀,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高投入、高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重蹈了西方工业文化“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覆辙。面对现代社会各种层出不穷的新的科学问题、社会问题的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想有效应对挑战,必须对这些问题的人文背景进行批判性思考。今天,我们要构建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生态文化体系,重要一点就是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加强道德修养,让人们明白科技并不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对解决某些根本性的问题而言,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往往起到更为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建科学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观以爱护、尊重生命和自然环境为宗旨,以全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生态伦理观的构建要求人的实践活动不能超出生态环境的可承受阈限,还要承认自然的价值与权利,否则必将酿成人与自然“双毁”的悲剧。二是加强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教育。让全民确立生态观念,通过对全民开展广泛的生态文化意识教育来强化公民的生态观念,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树立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念。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的生态文化觉悟,将生态文明思想更好地融入决策程序和日常生活之中;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鼓励企业构建新型的生态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者的生态自觉性,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加大对公众的宣传教育,让生态理念内化于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形成生态文明伦理道德观。三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生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构建生态文化进程中,大力弘扬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仁民爱物”的生态情怀,“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生态系统观,“众生平等”“慈悲情怀”的人文精神和生态智慧。我们还应该积极吸收西方关于生态科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等学科中的合理思想和有益成果,树立和强化人与自然协同发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生态观念。四是繁荣生态文化艺术。艺术是对自然之美的再现和反映,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而使人更加热爱自然、关心自然,更能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繁荣生态文艺就是要通过创作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作品,激发人们对生命和对自然的敬畏和理解。

建立健全生态制度机制,提倡科学低碳绿色消费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单靠道德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通过加强生态立法,建立健全执法监督、科学决策等生态机制加以解决。建立健全各项环保法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与人民生活水平相一致的完整环保司法体系;继续健全环保执法体系,提高环保执法队伍素质;健全生态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各职能部门在保护环境过程中既能合理分工,又能彼此配合、相互协调的机制;丰富完善环保执法监督体系和机制,全面完善各种监督管理体系和机制,严格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事。

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是实现生产产品的高产出和环境的低污染,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提倡科学低碳绿色的消费观,有效解决不良消费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科学消费、低碳消费。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以获得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为标准来消费自然资源,而不应以对物质资源的无限占有为荣来消费自然资源。提倡新的绿色消费观,就是要求人们的消费应以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正常物质循环为前提,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节约自然资源、敬畏一切生命、爱护地球家园等生态行为观念以及可持续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科学低碳绿色的消费观体现了人们的一种行为观念、一种价值取向,代表着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和谐共生,是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路径。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体系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