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2018-03-31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科学典范,是推动当代中国生态治理的科学指南。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深刻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历史演进,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指导我们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探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认为,人类是随着自然界的发展演变而出现的。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直接的自然物。人“自身的自然”与他“外在的自然”一起构成完整的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自然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儒家、道家、佛教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传统生态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天人合一。主要是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深入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坚信天地有生生之大德、道有哺育万物生长之至善,提倡效法天地之德,要求人们树立尊重生命、爱护万物的生命伦理观。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思想,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深入人心。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生活方式,传统文化都提倡节俭。三是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50至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的。此后,可持续发展逐渐从理念转向行动,进入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探索。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地方工作期间就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量宝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成为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重要依据。一是地方绿色实践。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福建省宁德地区主持工作期间,已经运用生态平衡思想指导实际工作了。在主持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他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绿色GDP”概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论断。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又有新发展,他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明确地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阶段,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关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点内容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因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应该“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可能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以“两山”理念为代表的生态发展观。“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一难题,形成了全新的发展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和方式。从理论上看,“两山论”在分析“发展与环境”这对矛盾中看到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统一之法,在解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对立中找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之机,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系统化的应用和发展;“两山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生产力理论,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实践上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总结发展经验的理性升华,是他长期研究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认识飞跃,也是他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批判的思想结晶。“两山论”开辟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它包含辩证思维,在超越“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两难”困境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赢”之道,打破了简单地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突破了“先发展后治理”旧发展模式的窠臼,找到了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现实途径,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价值观念从单纯经济优先,转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再到生态价值优先的变化轨迹,标志着价值取向的深度调整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是我国当今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本质体现,有力地指导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实践。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与全球共治的生态综治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亿万年间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思维还体现在环境治理的主体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可以独自完成的,当下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将良好生态视为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出发点是以人民为中心。他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对美好环境的向往成为当代民众的重要民生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民众的生态诉求极为关注,他认为,以人为本就应让人民共享发展的生态成果,满足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多更好生态产品的需求。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培育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当前,应尽快建立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两大体系,加强引导,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倡导人们追求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注重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创立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通过倡导公众进行环境友好的消费,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引导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促进绿色消费,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落实到位,还应推动信息公开与公正参与,完善多元化的环境监督体制。

完善制度,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提出“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角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方面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坚持绿色发展角度重申“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党的十九大要求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提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强化措施,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动机制。新组建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大体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从产权角度,将全民自然资源产权所有者的代行机构从原来的国务院下放到主管部门,缩短了委托代理链,将提高管理效率;从生态系统完整性方面,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整体来保护;从机构设置方面,做到了决策者(自然资源部)和执行者(林业和草原局)分离、执行者和监督者(生态环境部)分离。当前,需要尽快落实各项改革措施,优化联动和长效工作机制。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