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夷岩茶“岩韵”审美观生成论

2018-03-31齐学东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岩茶乌龙茶武夷

齐学东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林馥泉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及制造与运销》一书中,提到武夷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岩骨花香被公认是对岩韵的概括。花香容易理解,岩骨却难描述,究竟什么是岩骨?什么是岩韵?难以用言语表述。武夷岩茶种类繁多,山场不同,工艺复杂,这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变化万千,每个人的口味、品鉴能力也不相同,对岩韵的感受、理解不一。因此,岩韵就变得扑朔迷离。

一、岩韵的多维度阐释

岩茶爱好者、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多种维度对岩韵进行阐述,主要有几个方面。

其一,从岩茶的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探究岩韵的根源。岩茶属于闽北乌龙茶,生长在武夷“碧水丹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里。核心产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景区之内,属于云雾缭绕的丘陵山地。这里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降雨量都适合茶树生长,岩石分化而形成的砂砾土壤符合陆羽茶经中“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的上者或者中者,土质透气性、通水性极佳,矿物质含量丰富,是岩茶生长的绝佳土壤。在武夷岩茶产区分布中,有正岩、半岩、洲茶、外山的区分。清代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写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 正岩、半岩的茶,只要制作工艺没有纰漏,一般岩韵显著,而洲茶、外山茶,无论制作工艺如何优良,岩韵都不明显。所以,山场在岩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好的山场,才能生产出品质好、岩韵显著的岩茶,而洲茶、外山茶则做不到。因此,陈德华认为,岩韵就是“武夷地土香”,生长环境是岩韵产生的必要条件。岩茶的制作工艺被认为是岩韵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同属于乌龙茶,武夷岩茶和铁观音等其他乌龙茶虽然制作工艺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其特殊之处在于做青和烘焙的工艺极为复杂,是形成岩茶独特的滋味和香气的原因。做青是形成岩茶色香味的关键工序,有“看天做青,看青做青”之说。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品种、不同状态的茶青,做青都不一样,很多时候完全靠茶师的经验。再好的茶青,如果做青失败,也不可能岩韵显著。烘焙也是岩茶区别其他乌龙茶的重要工序。传统的烘焙工艺讲究碳火慢炖,火候掌握尤其重要。武夷岩茶烘焙最少分为初焙、复焙,有些甚至多次烘焙,形成重火功,味浓醇厚的特点。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给人以“唇齿生香”“厚重”“有骨头”等感受,也正是岩韵的感官特点。毫无疑问,独特的制作工艺是形成岩韵的主要根源。因此,岩茶生长的环境和制作工艺是岩韵形成的根本原因。

其二,从岩茶的感官审评的角度探讨岩韵的内容。乌龙茶感官审评中评价岩茶等级尤其是高等级岩茶时,常常以岩韵是否显著为标准。其他地区的乌龙茶,由于产地和工艺的不同,各有自己特殊的感官审评标准。闽南铁观音以音韵著称,广东凤凰单丛具有特殊的蜜韵,台湾冻顶乌龙为清韵。毫无疑问,单从字面理解,岩茶和它们的区别就在一个岩字。岩字怎么理解呢?岩韵具体指什么?在品鉴岩茶时,茶汤滋味和香气与其他乌龙茶有什么区别?岩茶茶汤在感官上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清代梁章钜、近代林馥泉等人都有精彩的论述。梁章钜将武夷茶概括为 “香、清、甘、活”四个层次。“花香小种”都能达到香,但如果香而不清,香中有杂味,则只能是“凡品”。如果只是香而没有回甘,则是“苦茗”,即便“香、清、甘”都具备,只是一般的好茶,顶级的好茶还需要“活”。而且“活”还须用山泉水瀹茶,从“舌本”辨别,方能悟出。“香、清、甘”对于大多数好茶而言,都是容易做到的,唯独“活”,很多茶类都没有。乌龙茶中,闽南铁观音以“香”著称,台湾乌龙以“清”为主,广东乌龙“蜜韵”显著,只有武夷岩茶才具备“活”。可是,“活”怎么理解呢?有人认为,“活”就是指岩茶茶韵的变化,好的岩茶耐冲泡,“七泡有余香、九泡有余味”,每一泡的色、香、味都在变化,这就是“活”。也有人认为,“活”是对岩茶色香味的概括,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还有人认为,“活”是岩茶经过适当存放后,滋味香气都会产生变化,往往变得更加好喝,就是所谓“隔年陈”。但这些似乎都很难具体准确地概括出岩韵的感官审评标准。清代还有两位重量级的人物评论岩茶,一位是乾隆皇帝,一位是文学家袁枚。乾隆说:“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冬夜烹茶诗》)他抓住了喝岩茶时最独特的感受,用民间的话来说,就是茶汤“有骨头”“很硬”,品其他的乌龙茶一般没有这样的感受。而袁枚则将岩茶和其他茶进行对比:“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随园食单》)指出武夷茶的滋味醇厚、韵味悠长的特点。乾隆和袁枚的评论都揭示了岩茶相比其他茶滋味浓强醇厚、香气馥郁幽远,这也是对岩韵的具体概括。今人林馥泉、姚月民等人在此基础上,对岩韵的感官标准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林馥泉不仅提出了岩骨花香的说法,还用了“山骨”这样的词汇来表述岩韵。姚月明引用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里的诗句,对岩韵的描绘更为详尽:“香气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味浓而醇厚,鲜滑回甘,有味轻醍醐,香薄兰芷之感。” 黄贤庚则将“岩韵”概括为四句话:“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 张天福认为岩韵的品质特征应具备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品种香显。二是茶汤“香”“味”结合。三是品饮后余韵犹存,齿颊留芳。从这些专家概括的岩韵特征来看,主要就是岩茶滋味和香气的结合以及是否浓郁持久等方面。尽管岩茶品饮时给人的感受很独特,但要具体、准确的表述却绝非易事,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岩茶爱好者来说,能否准确地感受岩韵是需要不断实践的,通过对比着喝,才能了解山场的气息,感受岩韵的强弱。

岩茶的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是岩韵产生的关键,也是岩茶区别于其他乌龙茶的根本原因。但是岩韵的内容却难以表述,不同的人,评价岩韵多从滋味和香气两个方面进行,也都提出岩韵以浓强持久为特征,但却难以形成完全一致的岩韵审评标准,以至于现在岩茶评级中只是以岩韵显不显来评价,一般岩韵显的为优,不显为次。但岩韵具体有哪些指标?岩韵显不显怎么感受?都不明确,这样就给人产生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感觉。岩韵作为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难以表述呢?或者说为什么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的、具体的、直观的审评标准呢?甚至“岩韵”这个词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词汇呢?这都引起人们的困惑,因此,有必要从武夷茶文化的历史来追根溯源,看看“岩韵”一词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词语?为什么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二、岩韵相关审美辞藻的历史生成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是中原地区人们躲避战乱入闽的首站。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知识,也开始关注生长在武夷山的灵芽——茶。中原人大量迁移入闽在魏晋时期,西晋的“八王之乱”使得不少北方的汉人入闽,福建的“林、陈、黄、郑、詹、邱、何、胡”等大姓都是这个时期定居闽地的。魏晋时期人们喜欢清谈,好玄学,这就促进了美学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高峰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美学家,如曹丕、刘勰、谢赫、陆机。他们评价文学、绘画、书法,探讨美与艺术的本质,形成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美学概念和范畴,如“气”“味”“韵”“神”等。当中原人们大量迁移到武夷山一带,这些有文化又受到魏晋美学影响的人们,也就把审美的目光投向茶事生活。这个时期是武夷山茶文化的萌芽期,相关的记载比较少。

从唐代开始,关于武夷茶的记载开始多了起来,比如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等,多称赞武夷茶品质优良。孙樵还用拟人化的方式将武夷茶称为“晚甘侯”,宋代苏轼在《叶嘉传》中,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汉帝对叶嘉的赞赏,表达了当时皇室贵族对武夷茶的喜爱。这些文人墨客不仅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来描绘武夷茶,还用美学的视角来评价。如苏轼在《和钱安道惠寄建茶》中评价武夷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苏轼评价武夷茶的措辞和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骨骼清奇乃习武之才”之类的描写颇为相似。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说:“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唯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宋徽宗认为,武夷茶“香甘重滑”,但如果“蒸压太过”,茶的劲道就不足。苏轼和赵佶这两位宋代的大艺术家,和后来的乾隆皇帝一样,都用“骨”这个词来形容武夷茶,但他们所处时代不同,茶的制作工艺也不一样。宋代是团茶(属于蒸汽杀青压饼的绿茶),乾隆时期是武夷乌龙茶,茶类不同,品茗时的滋味、香气也应该不一样,可是为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用同一个词来形容各自的感受呢?这是因为“骨”这一词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骨”最早是我国古代骨相学的范畴,如“人之有骨法,犹万物之有种类,材木之有常宜”。(《潜夫论·相列》)。后来被用于评价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指人物精神面貌挺拔富有生气,充满力量。逐渐在艺术品鉴中指向结构、精神、志趣等方面挺拔而有骨气,常用的词有风骨、气骨、骨力、骨气、骨鯁、骨髓等。如“辞为肤根、志实骨髓” 。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中的骨法用笔,就是指以强健的线条而体现内在的力度,如清代刘熙载所言“字有果敢之力,骨也”(《艺概·书概》)。所以,苏轼、宋徽宗、乾隆们所谓的岩茶有骨头之论并不神秘,只是用审美的词藻品评饮茶的感受,以评论艺术的审美态度来评论武夷茶而已。当然,这也说明武夷茶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内在物质丰富,香气滋味醇厚浓烈,颇为霸气,无论做成龙团凤饼还是做成岩茶,品饮时都能给人“有骨头”的感觉。

同样,韵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概念,原指声韵之和,在魏晋时期被指人的风度、神态等,后来广泛用于艺术评价,指艺术的韵律节奏之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被认为是美的最高境界,尤其艺术作品的内容,其中的意蕴只有做到深远而有无穷之味,才达到“韵”的境界。在茶文化中,以韵来评价茶的色香味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稍微知名的茶都被冠以某种韵,其中有些很容易理解,有些很抽象。如凤凰单丛“蜜韵”显著,确实喝起来有股蜜味。而铁观音被称为“音韵”,其所包含的感官表现则众说不一,较难理解。在岩茶品评中,韵主要体现在香气和水的融合,以及香气变化、持久等方面。茶汤的香气包含水飘香、香入水、水含香、水生香、水即香等层次。而且每个品种、每一泡香气都可能变化,更重要的是岩茶的香极为霸气,在力度和持久度方面独树一帜,茶香挂杯久久不散,韵味十足。对于岩茶来说,只有香是不够的,岩茶的“韵”更体现在水,所谓“以味取香”就是指茶汤的滋味就是香,也就是“水即香”。岩茶的滋味以“厚”著称,厚中带香,喝完以后香气还停留在口腔中,形成唇齿留香。所以,岩茶的韵味极为醇厚,富于变化,而且回味无穷,达到美的境界。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宋代对武夷茶极为重视,作为建茶的一部分,武夷茶开始成为贡茶。“龙团凤饼”得到皇室的喜爱,也受到普通官员、文人墨客、僧侣道士的追捧。宋代有大量描写武夷茶的诗歌、文章和茶书,对武夷茶多加赞美。除了上述苏轼、范仲淹的名篇外,还有陆游的诗篇《建安雪》、白玉蟾《茶歌》等。这些文学作品,记载了当年武夷茶事的兴盛,也表露了作者品茶时的审美愉悦。如白玉蟾描写“绿云入口”后的感受“满口兰芷香无穷。两腋飕飕毛窍通,洗净枯肠万事空。”明代以后,武夷红茶和乌龙茶相继出现,武夷茶又迎来新的高潮。明末清初,释超全在《武夷茶歌》中首次用了“岩茶”的称谓,而袁枚在《试茶》一诗中,不仅描绘了武夷茶生长在岩石间“云此茶种石缝生”,还描写了岩茶制作工艺和冲泡品饮的诀窍“采之有时焙有诀,烹之有方饮有节”。更描绘了品饮时的感官体验“细咽欲寻味外味。杯中已竭香未消,舌上徐停甘果至。叹息人间至味存……”,这正是岩茶岩韵的体现,杯底香浓郁持久,回甘显著,水中透着果香。袁枚是文学家也是美学家,他将品茶变为审美享受,在细吞慢咽中寻找武夷岩茶的味外之味。“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之一,本指人的味觉,后来被用来形容审美鉴赏活动,如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唐宋时期,开始追求艺术作品的味外之旨,慢慢地“味”的含义指向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无穷意义,而且“味”代表的是一种朦胧含蓄蕴藉的美,令人回味和想象。袁枚在品饮武夷茶时,也像品评一首诗歌一样,寻找其中的味外之味。

到了近代,林馥泉、张天福、姚月民等人从更加科学和标准的方面对岩韵进行阐释,但他们使用的语言仍然是传统的审美诗化的语言。无论是林馥泉的“岩骨花香”还是姚月民的“香气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都带有浓厚的中国古典美学的韵味。所以,虽然岩韵已经由审美体验变为国家标准,但仍然使用的是中国古代审美的辞藻。“岩韵是一种高雅之美,要理解岩韵,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如果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一窍不通,对岩韵的意义,往往也会说不清道不明。经常出现的生活镜头是一位岩茶审评专家对着一群岩茶爱好者说,“这泡茶是正岩的,岩韵很明显”,而虔诚的爱好者们默默地点着头,记下品饮时的味觉感受。而岩韵具体是什么,没人刨根问底。因此,对于岩茶的门外汉,岩韵就变得神秘莫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武夷岩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正岩产区的产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正岩茶价格越来越高,有些不良茶商趁机将岩韵神秘化,将外山的茶青用高焙火的工艺来忽悠消费者,使得人们更加困惑。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维度来研究岩韵产生的过程,探索岩韵一词的意义。

以上论述着眼于历代文人对武夷茶的历史评价。从中不难发现,他们所使用的“骨”“韵”“味”等词都是古代美学的范畴。也就是说,岩韵是一个美学式的术语。它以审美感悟为基础,以审美方式来品评。它是历代文人和茶人,像他们欣赏诗歌、书法、绘画这些文艺作品一样,欣赏武夷茶,并作出的评价。

三、岩韵审美观的特征

岩韵一直给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感觉。这是因为,一方面,岩韵一词具有含蓄美。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是意境美,无论文学、书画以及其他艺术,都要有意境,这是一种含蓄蕴藉的审美理想。意境是“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 ,这种结合是物中有我,景中有情,意境相融的,具有朦胧的美。如“思与境谐”“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致”等等,都强调美不是一目了然的而是耐人寻味的。历代文人评价武夷茶的词汇如“骨”“韵”“味”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名词,它们都包含了各自的审美意义,而这些审美意义往往是对审美对象整体的全面的美感印象,而不是具体的、个别的。要推敲“气味清和兼骨鲠”中的“骨鲠”到底是什么样的味觉感受?是哪个品种的岩茶?焙火程度多高?是牛栏坑还是慧苑的?是没有意义的。民间所谓“有骨头”的说法,具体是什么?其实大家都说不清,感受也都不同,甚至这种“骨鲠”感觉的部位都很难讲清楚,有的人说在舌根,有的人在喉部。所以岩韵一词是对岩茶品饮时的全面的感受,强调的是“味外之味”,是对具体味觉如苦、涩、甜等的超越。从这个方面来说,岩韵的美感本身往往是不具体的、朦胧的、诗化的。

另一方面,岩韵是一种高度概括。一方面,岩茶是半发酵的乌龙茶,既有绿茶的鲜爽,又红茶的甘醇,且制作工艺又特别精湛,口感和品质独特而有韵味。而且岩茶的滋味香气在冲泡品饮的过程中一直是变化的,经常是先有花香后有果香,最后是木质香。岩茶多达几百种中,不同的品种,品种香和滋味是不一样的,焙火轻重不同,冲泡技巧不一,冲泡的水质不同,滋味香气也不一样。因此,将岩韵的标准具体化是很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只能进行整体特征的评价,用岩韵一词概括所有武夷岩茶的特征,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是对具体品种,个体特征的超越。也就是说,无论肉桂、水仙、大红袍,它们各自的品种特征有什么不同,都以是否有岩韵为评价优劣的标准,由于岩韵是一种高度的概括,所以它不必制定详细的具体的标准,而是通过对比品鉴,和外山茶或者其他乌龙茶进行区别。

最后,岩韵是一种综合感受。岩韵即包含了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品种等因素,又包括了人们品饮岩茶时的味觉嗅觉等感觉和心理感受,而且是在历史中经过文人的不断评价积累而概括出来的,是一种生理和精神结合的综合感受。它包括了物质、感官、精神各个层面,所以,不应该是具体的色香味,而是整体的、全面的、综合的。“岩韵是指品饮武夷岩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以感官体验、化学特征、哲理表征与精神特征及审美特征为内容的,从生理感官到精神审美的综合感受” 。将岩韵具体化是徒劳的,但是,它又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可以经过反复对比和品饮能感受的。有经验的评茶师,能很明显分别正岩和外山茶的区别,所以也不能把岩韵神秘化。应该承认,岩韵也是有标准的,只是这个标准不那么具体,而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审美性,是一种综合性的美感。

总之,岩韵一方面将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体现出来,所谓“岩岩有茶不岩不茶”,这是国内产茶区中比较独特的。所以,武夷岩茶内在物质特别丰富,喝起来感觉有骨头,耐冲泡,有韵味。另一方面,岩韵将岩茶的制作工艺也体现出来,乌龙茶种类繁多,工艺区别很大,茶的滋味香气都不一样,岩韵是武夷岩茶独特的加工工艺而形成的,非常符合武夷岩茶的普遍特征,是对武夷岩茶各类品种整体的高度概括。其三,岩韵不是随便创造的一个词汇,而是历代文人对武夷茶文化关照的结果,其中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典式的审美,具有整体性、概括性、含蓄蕴藉等特征。所以,岩韵要通过不断品饮和对比,才能掌握其中的特征。“从某种角度来说,体验岩韵的过程,其实就是品岩茶时的审美过程。岩茶的品质越好,品茶者对岩茶的理解以及茶文化修养越高,在品茶活动中能够产生的美感越强。”

猜你喜欢

岩茶乌龙茶武夷
武夷山的岩茶上好品质竟与石材中的铁质有关
《武夷天下秀》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武夷学院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武夷岩茶书写传奇
乌龙茶秋季采摘时期调节技术研究
近年乌龙茶做青工艺的发展研究
乌龙茶连续自动化初制生产线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