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制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03-31郑婉平
郑婉平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一、前言
随着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的实质推进,2016年,福建省创新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第二批试点项目于2017年全面推开。目前,共有45所高职院校与137个合作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试点专业共129个。
二、现代学徒制与二元制的概念
(一)现代学徒制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养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是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课堂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对学生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二)二元制的概念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福建省在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过程中,推动建立的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为主要内容,以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它既是福建省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是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一个新阶段,更加突出行业企业育人的主体作用。
三、“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分析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路径是改革招生考试办法、重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习实训、突出行业企业导师责任和完善学业考核机制等。其主要思路是,单独组织招生考试和录取,招生对象主要为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学校试行学分管理、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岗位实习实训考核标准;学生的导师由行业企业的优秀技术技能人员和管理骨干担任,技能实践专业课程在企业完成。
四、“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是福建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的试点院校,与福建省神悦铸造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福建元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三元达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共招生36人。在实施二元制试点项目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
(一)招生与考试
学校制订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2017年二元制招考招生简章》,采用“文化综合、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测试”的考核方式,组织考试和录取。
2017年,我校二元制改革试点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历)与合作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或在合作企业进行定岗实习的中职应届毕业生,少数为其他专业的大专毕业生。
考试分为“文化考试”“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测试”三个部分,各部分考试大纲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学校负责二元制招考批次的录取,招生录取工作在省考试院的监督下进行。学校预录取工作完成后,将考生信息报省教育厅复核,通过后向省考试院备案。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教学模式
试点班的教学过程以“工学交替”为主线,将生产实践和理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基础教育,以学徒身份在企业的生产岗位、培训中心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关工艺知识培训。人才培养实行从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职业基本技能和岗位拓展能力到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三段式育人机制。
学校还根据试点专业一线岗位技能要求,与企业共同申报与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点,学生可借助我校现有技能鉴定站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真正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成立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依托“二元制”协同育人合作的教改项目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将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开发以项目的形式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推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2.重建课程体系
成立课程体系开发领导小组,由试点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及企业技术骨干组成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标准、共同开发教材、课件等,构建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交织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分阶段交替进行教学,形成职业能力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3.重建评价体系
实行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学校制定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现代学徒制(二元制)学生(徒)评价考核办法》,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学习和实训实习的评价标准,共同参与全过程考核评价。
学校执行“双证书”制度,积极引导学徒参加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二元制招生考试录用的学生通过三年学习,除了达到相应学分要求外,还应获得高级以上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方可获取毕业证书。
(三)师资建设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这是当前学校和企业都无法独立提供的,因此,建立由学校、行业和企业等代表构成的教师团队尤为重要。我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建设师资队伍。
一是成立“二元制”试点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行业、企业、学校等代表组成;“模具设计与制造”二元制试点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10名代表组成,其中,行业3人,企业3人,学校4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二元制试点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12名代表组成,其中,行业4人,企业4人,学校4人。试点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修订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课程内容、制定教学标准、开发教材并指导实施等。
二是建立“模具设计与制造”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二元制试点专业教师团队。2个试点专业已建成由32位来自学校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的教师团队;其中,来自行业企业师傅达14位。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部分的教学一般由学校专业教师担任,其他课程由企业人员担任。学生的导师由企业的优秀技术技能人员和管理骨干担任,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岗位技能操作与训练,并承担60%以上的实践课程教学任务。1名导师指导3名学生。
三是确定双专业带头人,每个试点专业有两位专业带头人,分别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担任。
四是创新试点专业教师培养。按照专业教学改革要求,推动专业教师开展技术技能服务。教师职业能力在产品生产项目实践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得到提升,尤其是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社会技术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指导二元制试点班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为专业教师核心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校企的深度合作。
(四)项目运行与管理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我校是首次试点,学校制订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现代学徒制(二元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二元制”项目运行与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为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是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实行院系两级分级管理。学校层面成立改革试点工作专门机构,组建由学校领导、相关处室(系部)领导、企业高管、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领导小组,负责试点项目的实施、管理和检查工作。定期召开校企例会,每学期不少于1次,形成协调有力、快速高效的工作机制,保证改革试点顺利推进。系部层面成立“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办公室,主要由试点系部主任、副主任、试点专业骨干教师、合作企业相关人员组成,负责管理本试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具体事务。
二是制订《二元制双辅导员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完善管理制度。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和运行管理中的内容、标准、程序,实施双导师教学、双辅导员管理,共同实施二元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组织与运行管理。
(五)资金保障
学校根据“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的需要,结合“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任务的要求,设立了“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实训设备、教学科研、教材建设、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和下企业实践及企业教学补助、支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课时津贴等,保证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五、存在问题与思考
福建版二元制是福建省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索、探讨。
(一)考生身份认定
福建省教育厅文件中关于招生对象的认定规定中要求:提供员工在合作企业缴纳社保满一年的凭证。而在现实中存在其他情况,如考生是合作企业的正式员工,但该员工为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他的社保仍然依托原单位缴交,无法提供现任职企业缴交的社保证明。这种情况给考生资格的认定带来了困难,有待在具体的程序文件中进一步完善。
(二)完善管理制度
福建省“二元制”试点项目尚在探索建设阶段,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建设解决。
首先,可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二元制”试点项目做顶层设计,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方工作,统筹制定省级层面的“二元制”相关法规制度,明确学校、行业企业和学生的地位,激发学校、行业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和区域经济的能力。
其次,完善校企合作等相关管理办法,促进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相关标准建设,加强“二元制”相关法规建设,保障合作能够依规工作。
再则,建立法律救济机制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切实维护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权利与义务。
(三)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
“二元制”试点班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文化水平差异大。试点班中有非本专业的大专生、中职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二是岗位差异大。试点班中有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一线生产人员。三是年龄梯度大。试点班中40岁以上的15人,30-40岁之间的9人,20-30岁之间的12人。
如何将不同年龄梯度、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工作岗位的学生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成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应结合学生素质、职业生涯发展和终生学习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标准,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落实到培养方案中,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福建版“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职业教育有效服务于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