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路径研究

2018-03-31黄晓时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服务育人高校后勤后勤

黄晓时

(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内涵

高校后勤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是指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所有管理行为;“狭义”来说,是指高校为学生学习、生活所提供的衣、食、住、行等后勤服务,主要起到基础性保障作用。

本文研究的高校后勤管理主要指的是“狭义”上的对学生所提供的后勤服务。

二、高校加强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必要性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加强“服务育人”

近年来,高校后勤不断深入开展社会化改革,由传统的高校行政主导模式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勤管理人员也由高校职工逐步转变为招聘社会管理人员。这些社会人员不属于高校师资范畴,在意识上,没有“服务育人”的观念,而后勤管理部门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淡化了“服务育人”的观念,形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矛盾。

对此,部分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这一局面,例如,开展“党员先锋岗”“后勤服务日”“文明督导”“文明窗口”“意见建议箱”等活动,来改进后勤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然而,在当前经济体制下,仍然无法转变高校后勤管理盈利性和功利性的特性。因此,强化“服务育人”意识成为后勤管理部门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观念,才能坚持和完善高校“育人”的属性,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和高校的可持续化发展。

(二)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要求加强“服务育人”

当前,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高校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上网络化进程的发展和网络新媒体的兴起,各种新思想和新文化层出不穷,而大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无法完全辨别是非,容易在复杂的社会思想文化中失去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同时,学生在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中,加快了与社会接触的过程,很容易受到思想上的冲击,例如,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水平和虚荣心、攀比心等。

因此,只有加强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观念,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才能在做好后勤服务的同时,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以文明的风尚和模范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高校后勤管理加强“服务育人”的改革路径

“服务育人”是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职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起到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其普遍存在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这将严重制约高校提升后勤服务水平。因此,高校要多方面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管理理念,顺应后勤社会化改革

当前,高校普遍开展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各种后勤综合改革,在改革中,高校内部应该解放思想,挣脱老旧观念的束缚,改变对后勤管理的错误定位,立足于建设现代大学和新型大学的大背景,顺应后勤社会化改革,坚持“服务育人”的理念,牢固树立后勤管理的重要地位,深刻认识后勤管理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意识,强化后勤管理“服务育人”功能,通过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成才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学校“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出应有的贡献。[1]

首先,后勤管理部门在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服务育人”的光荣使命。后勤管理部门要引导后勤工作者端正对后勤管理的认识,深刻理解后勤工作内涵,明晰后勤工作定位。要认识到后勤管理对育人工作的重要价值,树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本职岗位,把“服务育人”作为后勤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主动解决学生热切关注的校园生活问题,提高后勤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做到精准服务。坚持为学生提供优质、舒适、温馨、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将爱与关怀渗入到学生的心中,在完善的服务中实现“育人”功能。

第二,后勤管理部门要提高“服务力”,一方面要增强对学生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注重在服务过程中通过言谈举止、服务态度、行为规范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育人”时时刻刻体现在服务过程中的细微之处,体现在每一次的服务之中,这就要求后勤管理部门要做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只有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纳,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提升。相反,如果后勤管理部门无法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使学生对后勤管理产生了抵触情绪,就不可能发挥正向育人作用,还会产生负面消极影响。

第三,后勤管理的“服务育人”还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对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以情动人。后勤工作人员要将自己视作学校全员育人中的重要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地为学生服务,陪伴学生成长、成才。不仅关心学生日常生活,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健康,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以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传递正能量。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变化,高校后勤逐渐受市场经济制约,尽可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服务育人”功能受到冲击。然而,高校后勤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高校的教育属性,不能将追求利润作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因此,要想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育人”功能,就要始终协调好“两个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度,将追求利润和教育功能有机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把“服务育人”作为后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真正实现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核心价值。

(二)创新管理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最初主要应用在企业,是现代成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开始引入到现代大学的管理中,成为了后勤管理的新理念。高校后勤管理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将推动高校后勤从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向现代大学的“精细化管理”转变,有效提升了后勤管理的服务水平,切实保障了服务质量,为高校深入开展综合改革与后勤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精细化管理,明确后勤每个岗位、每个员工的职责和规范要求,大家各司其职,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有事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高校后勤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也要抛弃过去粗放式的管理,制定量化、科学的管理标准,形成便于员工准确执行作业的工作流程,配备科学的管理工具,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充分接受并自觉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实现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职能。[2]

(三)创新培训机制,提升“服务育人”水平

首先,高校应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不断增强工作人员思想作风、业务素质、工作态度和岗位技能,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具备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及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变突发事件能力的高素质后勤职工队伍。

第二,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社会后勤服务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并且随着新媒体、新文化的传播,学生对后勤服务的要求也日益增高,这就对后勤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后勤工作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需求,主动服务,在后勤服务中注重创新、注重细节、注重个性化服务,并通过规范、优质的服务影响学生,实现“服务育人”的目标。

第三,后勤管理部门要根据后勤管理队伍情况,针对后勤工作人员不同的岗位、学历、背景等,制定不同的培训项目和内容,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业务培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并通过专项技能、业务知识、服务能力等进行重点培训和考核。将培训考核结果与后勤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岗位津贴、职务晋升等挂钩,提高后勤工作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后勤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后勤管理的新政策、新动态,深入理解高等教育规律和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四)创新服务形式,完善监督机制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多渠道拓展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形式,尤其要善于利用新媒体,起到宣传引领作用。后勤管理部门除了利用学校广播、学校网站、校电台、校报等校内传统媒体的宣传外,还应该引入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及时宣扬后勤管理的服务新理念、新举措,尤其要及时宣传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后勤管理动态,积极主动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并在管理和服务中对学生开展教育和引导。利用微信平台等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学生对后勤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学生的监督,例如,举办伙食价格听证会、建立学生接待日制度、举办“3·15”维权日活动等方式,及时搜集和研究学生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意见,及时改进,并针对学生提出的不满和质疑及时沟通、解释,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坚持政务公开,对应向社会公开的内容要主动公开,保障学生的知情权,为“服务育人”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后勤管理部门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例如,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或者将一些后勤服务项目承包给学生创业团队等。与学工部、学生会联动,成立学生生活自律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聘请学生代表担任后勤服务信息员、督察员、学生宿舍管理员等,让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中,承担监督和协助后勤管理的任务。通过构建后勤与学生沟通交流平台,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后勤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更了解后勤、更理解后勤、更支持后勤;另一方面使后勤员工更理解学生、更关心学生,增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后勤管理部门实现“服务育人”功能。

第三,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将后勤服务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例如,可以借鉴美国、日本一些大学的做法,将后勤作为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基地,学生经过技能培训合格后,可以上岗工作,并获取报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可以把后勤建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参加后勤服务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此外,还可以建成大学生劳动课教学基地,为学生开设编织、插花、烘焙、修理等课程,开辟小农场指导学生种菜,举办学生厨艺培训班指导学生做菜,提高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生活技能,增加劳动的知识技术含量。

(五)创新后勤管理文化,追求“工匠精神”

高校后勤管理文化要在大学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工匠精神”。在2016 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企业要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工匠文化”。“工匠”是职业,也是态度,更是精神。高校后勤管理在社会化进程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追求精益求精,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规范导向、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等作用,引领后勤管理人员提升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不忘初心,敬业奉献,服务育人,做好每一项管理和服务。

首先,后勤管理部门要以建设绿色和谐校园为目标,做好校园景观设计,美化校园环境,合理规划教学楼、科研楼、办公楼、学生公寓、食堂等各建筑周边植被和花卉的栽培与种植,美化环境,推陈出新,完善功能,彰显特色,初步形成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共长、互为映衬的良好发展态势,使校园成为美丽整洁、富有特色的学习、生活场所。同时,定期对校园和附近的树木进行安全检查,及时与园林部门联系,对枯、危树进行清理,保障师生人身安全。此外,要及时做好校内的维修改造,不断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在宿舍区域,设置洗衣机、甩干机、烘干机、电熨斗等生活设施,为学生住宿生活提供便利。还可以在宿舍楼为学生提供免费网络,在宿舍楼开设自习教室,提供给学生学习使用。[3]

第二,后勤管理部门要善于发掘高校的办学历史和人文情怀,通过对校史、校标、校徽、校训、校风的宣传,以及建设校史馆、档案馆等方式,宣传学校的办学历史和人文积淀,弘扬学校优良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第三,后勤管理部门要培育“服务育人”的企业文化,让“服务育人”成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基本元素。建立智库,打造以“服务育人”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打造“服务育人”的品牌特色。“服务育人”要成为企业取信于学校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遵循高校办学宗旨,以教育属性为基础,以“以生为本”为原则,以“服务育人”为目标,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努力引导后勤工作人员形成高等教育价值观和“服务育人”意识,让“服务育人”成为名符其实的行业宗旨,让“服务育人”成为高校后勤的新常态、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4]

猜你喜欢

服务育人高校后勤后勤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健康科普推进医疗服务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洛阳师院:坚持以人为本 精心打造管理服务育人文化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高校服务育人的内容和机制研究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