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群前列腺癌与性生活频率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2018-03-31陈超,韩冬,宋涛
陈 超,韩 冬,宋 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北京 100853)
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腺癌已成为威胁男性生命健康的第2位肿瘤[1],我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虽然较欧美为低,但也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且增速大于欧美发达国家[2]。虽然在国外有大量过关于性生活行为和前列腺癌发病相关的研究,然而不同研究之间的结果相差较大[3]。早期的研究认为性生活与前列腺癌发病相关性不明显或增加性生活会增加前列腺癌发病[4],然而近年来大规模人群的长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增加性生活频率,有利于减少前列腺癌发病[5]。我国这方面研究相对比较欠缺,数据库检索仅有柳长坤[6]对湖北地区和朱磊一[7]对青岛地区前列腺癌发病和性生活的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为了弥补国内这方面研究的不足,进一步验证性生活频率与前列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着重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本科室患者为基础,收集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久居北京的前列腺癌患者134例,所有病例都经过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对照组选取50~79岁肾肿瘤、肾囊肿或泌尿系结石患者,PSA<4 ng/mL,超声检查未发现前列腺结节,排除患有影响性功能的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及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者,共135例。所有调查对象都长期居住在北京市。
1.2调查内容及方法设计专题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饮食习惯、烟酒史、婚姻情况、首次射精年龄、性伴侣数量、不同年龄段性生活情况,包括性欲、射精频率及满意程度等,射精频率包括正常性生活及手淫引起的射精。所有调查对象均采用同一调查表进行调查。所有调查均由本科室泌尿外科研究生进行,通过患者当面填写调查问卷或电话致电患者本人完成调查问卷。调查是回顾性研究,存在记忆偏倚可能性较大,为了减少这种偏差,问卷中将性生活状况进行了分级处理。
1.3统计学分析核对调查问卷,查阅患者住院病历,检查问卷有效性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录入Excel。应用统计软件SPSS 19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指标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对不符合正态分布及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年龄段性生活频率与前列腺癌关联的优势比(odds ratio,OR),并调整相关因素。
2 结 果
2.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完成有效问卷269份,其中前列腺癌患者134份,所有受调查者都为长期居住北京市20年以上的汉族男性。在完成有效调查的269人中,其中5人对首次射精年龄记忆不清。婚姻状况,仅有前列腺癌组1例有3次结婚,分别26岁、28岁、58岁结婚共3次,其余调查对象均只有一次婚姻,否认有多名性伴侣的情况。其中2例前列腺癌患者低于50岁,分别为46岁及49岁确诊前列腺肿瘤,有家族史,其余患者无明确家族史情况,所有调查对象均无勃起功能障碍。
2.2两组患者其他情况比较前列腺癌组平均年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族史/吸烟史及饮酒史、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结婚年龄及首次射精年龄,两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 [例(%)]
注:BMI:体质量指数。
2.3不同年龄段性生活频率与前列腺癌发病的关系不同年龄阶段性生活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病具有不同的影响。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存在统计学上差异(P<0.05),且年龄对前列腺癌发病具有明确相关性,因此有必要做OR年龄矫正。以最少性生活频率作为基线,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95%置信区间见表2。将性生活频率按高低分为2级合并后处理,20岁、30岁及40岁年龄段4次/周以上性生活频率比较该频率以下的病例组及对照组无显著差异,OR分别为0.93(95%CI:0.57~1.51)、0.78(95%CI:0.48~1.25)和0.91(95%CI:0.54~1.53),P>0.05。然而50岁以后的性生活频率的增加对前列腺癌具有一定得保护性作用,大于8次/月的性生活频率者较低于该水平者OR值为0.47(95%CI:0.24~0.92),P<0.05。在20岁、30岁年龄段大于6次/周组较1次/周组对比也无明显差异。然而50岁以后频率9次/月以上组较4次/月组增加射精频率对前列腺癌发病具有保护性作用,OR值为0.45(95%CI:0.22~0.93),P<0.05。
表2 不同年龄段性生活频率与前列腺癌发病关系 [例(%)]
#调整年龄;*P<0.05。
3 讨 论
与很多其他的研究结论有所区别,本研究中首次射精年龄方面,前列腺癌病例组和对照组并没有显著区别。然而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有显著差别(P<0.05),同时年龄对前列腺癌发病影响较为明显,所以有必要进行年龄矫正,矫正后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20岁及30岁年龄段的性生活情况对前列腺癌几乎无明显影响。40岁年龄段每月性生活的增加对前列腺癌发病呈现一个保护性趋势。尤其≥12次/月相对于≤4次/月组差异较大,矫正OR=0.60。50岁年龄段的保护性作用进一步增强,9~12次/每月矫正OR=0.52,大于12次/月较不足4次/月矫正OR=0.36。在本研究中,提示在年轻时的性生活频率的多少与前列腺癌的发病并没有明显影响,然而在40岁以后,性生活频率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有减少的趋势,在50岁后这种效应更加的明显。尤其每周都有规律性生活情况下,对减少前列腺癌发病是有益处的。
本调查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269份,其中前列腺癌病例组134人,对照组135人,临床样本量偏低。且中国民族较多,幅员辽阔,南北差异较大,为了减少干扰因素,降低偏倚,本研究调查只针对久居北京市汉族居民,在人群种族覆盖及地域代表性方面有所欠缺。虽然调查过程中,反复核对信息准确性且将调查问卷和住院病历档案进行了比对,但是该调查内容本身是一种回顾性的,存在记忆偏差的可能,尤其对相隔较远的20岁、30岁情况的回顾,所以仍然不可避免会有回忆偏倚存在的可能。另外,前列腺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会相应增加,因此有一部分对照组成员虽然目前检查排除前列腺癌可能性,但是不能保证将来不会有该病的可能。而且调查问题相对较敏感,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决定了受调查者对这类问题会有回避或回答不准确的可能。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对结论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同时对于临床研究来说,在国际上常规需伦理审查,然而该调查问卷不涉及患者病情,不干预诊疗过程,病例组及对照组都采用同一份问卷,不影响调查对象治疗方案,因而未行伦理审核。
循环内睾酮水平的高低影响人的性欲与性生活的活跃程度[8-9],而睾酮浓度会对前列腺癌发病产生影响[10]。所以两者联系起来,高频性生活对前列腺癌发病可能具有促进作用。然而,OKAMOTO和BINKS[11-12]他们的认为高频的射精也有排除前列腺刺激因素,激活免疫功能这样子的有益因素。事实上,一个人的性生活频率不单纯是一种激素引起的性欲决定,而且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夫妻关系等因素影响。
国内之前研究认为30岁前性生活频率的增加会对前列腺癌发病是一种危险性因素[6-7]。相对来说,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较多。然而,对性生活频率与前列腺癌发病的相关性目前尚无确定统一的结论[3]。RIDER等[5]的研究,样本量大,认为各年龄段的性生活频率增加都对前列腺癌发病具有保护作用,可是POLYXENI 等[13]的工作得出的结论却是年轻时高频性生活是危险因素,在50岁以后的性生活增加却反转为一种保护性因素。而GILES等[14-15]的研究却认为只是年轻时期的性生活频率增加对前列腺癌的发病是一种保护性因素。不过国外近年来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增加性生活频率不会增加前列腺癌发病。目前已经明确的前列腺癌发病危险因素有年龄、家族史、高脂饮食[16]。然而可以改变的因素却不多,性生活频率作为一种可调节的因素,对他们关系的研究进而指导前列腺癌的预防,对降低发病率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
[1] DESANTIS C,NAISHADHAM D,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for African Americans,2013[J]. CA:Cancer J Clin,2013,63(3):151-166.
[2] 韩苏军,张思维,陈万青,等. 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现状和流行趋势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04):330-334.
[3] ABOUL-ENEIN BH,BERNSTEIN J,ROSS MW. Evidence for masturbation and prostate cancer risk: do we have a verdict?[J].Sexual Med Reviews,2016,4(3):229-234.
[4] HAYES RB,POTTERN LM,STRICKLER H,et al. Sexual behavior,STDs and risks for prostate cancer[J]. Br J Cancer,2000,82(3): 718-725.
[5] RIDER JR,WILSON KM,SINNOTT JA,et al. Ejaculation frequency an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updated results with an additional decade of follow-up[J]. Eur Urol,2016,70(6): 974-982.
[6] 柳长坤,杨志伟,李十月. 前列腺疾患、性生活与前列腺癌危险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02): 219-222.
[7] 朱磊一,翁博文,贾勇,等. 青岛市区前列腺癌与家族史、婚育史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3,18(02): 178-180.
[8] CORONA G,ISIDORI AM,BUVAT J,et al. Testosterone supplementation and sexual function: a meta-analysis study[J].J Sex Med,2014,11(6):1577-1592.
[9] VAN ANDERS SM. Testosterone and sexual desire in healthy women and men[J]. Archi sex behav,2012,41(6): 1471-1484.
[10] SHANEYFELT T,HUSEIN R,BUBLEY G,et al. Hormonal predictors of prostate cancer: a meta-analysis[J]. J Clin Oncol: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2000,18(4):847-853.
[11] OKAMOTO M,BYRN R,EYRE RC,et al. Seminal plasma induc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culture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J]. AIDS Res human Retrovir,2002,18(11): 797-803.
[12] BINKS S,POCKLEY AG. Modulation of leukocyte phagocytic and oxidative burst responses by human seminal plasma[J]. Immunol Invest,1999,28(5-6): 353-364.
[13] DIMITROPOULOU P,LOPHATANANON A,EASTON D,et al. Sexual activity and prostate cancer risk in men diagnosed at a younger age[J]. BJU Int,2009,103(2): 178-185.
[14] GILES GG,SEVERI G,ENGLISH DR,et al. Sexual factors and prostate cancer[J]. BJU Int,2003,92(3): 211-216.
[15] PAPA NP,MACINNIS RJ,ENGLISH DR,et al. Ejaculatory frequency and the risk of aggressive prostate cancer:findings from a case-control study[J].Urol oncol,2017,35(8): 530.e7-530.e13.
[16] ADJAKLY M,NGOLLO M,DAGDEMIR A,et al. Prostate cancer:the main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epigenetic modifications[J]. Ann D’endocrinol,2015,76(1):25-41.
(编辑 何宏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