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互联网+”环境,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2018-03-30王廷中李文俊王树欣
王廷中 李文俊 王树欣
摘 要: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环境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创新思政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途径,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效性。
关键词: “互联网+” 应用型本科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一、“互联网+”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状
(一)“互联网+”环境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师带来的挑战
对于思政理论教师来说,互联网给教学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在“互联网+”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与其他类型的学校学生占有的资源几乎相同,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权威,而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权威性明显下降,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几乎都可以从网络中获得。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和资源的垄断者,稍有不慎便会受到学生的质疑,如果不能把理论解释透,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不认同。再者,思政理论教师需要熟悉所教学生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动态,以便发挥互联网的便利性,实施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现代产业发展迅速,行业与企业处在不断发展中,互联网有其时效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政理论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教师还需要具备协调各方的能力,应用型本科是为区域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互联网+”的条件下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也对思政课教师协调各方关系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二)“互联网+”环境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程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思政课程体系相对比较稳定,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顺序和内容及进程相对较为固定,但在课程大变革的新时代,为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有别于传统的课程体系,应该突出应用型,突出新理念教学。思政课程体系需要不断结合已有的社会成果和技术成果,保持教学理念推陈出新,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变成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标,同时还要注重从教向学的转变。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还没有完全转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于思政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更是处于摸索甚至尚未探索的阶段。每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特定的服务地方的目标和方案,培养的人才各有侧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教学硬件、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在思政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三)教学方式方法及“互联网+”技术落后
新时代的教学要有新的方法和与之适应的教学载体,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正积极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思政课程教学来说出现了很多新的方法,比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OBE教学模式”、“理论实践教学”等。诸多模式给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了活力,但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哪一种教学改革方式更适应自身特色发展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如何与“互联网+”环境相结合,发挥互联网的巨大作用,成为考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如何把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迅速转化成学生的行动很重要,需要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把理论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之中,这一方面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教学载体来说,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运用由来已久,但此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以往的多媒体加PPT的模式已经明显落后,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作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引擎和驱动,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将“互联网+”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形成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業态。“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不仅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力的考验,而且是对教师教学技术的考验,整体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互联网+”技术普遍落后,没有紧跟时代的潮流,先进的教育软件及微载体仍没有全面展开应用,开展网络教育的平台搭建落后,比如“互联网+”环境下新兴的慕课教育等。
二、“互联网+”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途径
(一)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应用型本科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首先,有效开发“互联网+”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网络课程的开发,可以是必修课程的补充,比如必修课程的微视频、微课、慕课等,也可以是另外开发相应的适合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新课程,比如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区域发展相关课程。其次,利用互联网+串联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互联网+环境条件下有利于把思想政治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比如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串联,比如分组制作社会实践纪录片上传至社会实践的微平台,也可以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再次,应用互联网+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考评体系。以往的考评体系就是一张卷子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更加不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体系。通过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开卷考试适用于记忆的内容,开卷考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部分,可以让学生使用网络收集素材,但开卷考试的题目必须保证开放性、灵活性和原创性。行为考核与创新考核相结合,应用互联网+监控课堂,课后对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梳理评价,更加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课堂行为评价。可以在课后通过互联网+构建起同学间、家长、实习企业的联系,便于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评价。创新考核方式,通过考试考评学生,采取演讲、竞赛、撰写实践报告、论文等形式进行评价。互联网+环境下的考评体系需将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跟踪反馈评价等主客观评价有机结合,达到建立长效评价机制的目的。
(二)创新“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创新思政教师队伍培训机制。思政教师培训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全国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相互搭建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入移动网络、物联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超能”网络打造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师培训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时间、地点更加灵活,而且更加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更可以及时进行反馈,真正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和提升。要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师不仅需要学习前沿的互联网+技术,还需要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思政教师必须把培养实践型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如何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愿意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因此,思政教师不仅具有协调学校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课程之间关系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协调学校与企业、政府之间关系的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思政教师不断学习和实践,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报告会、沙龙等形式分享成功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学习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将是老师们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政教师需要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创新“互联网+”环境下思政理论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加强“互联网+”环境建设,持续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基础薄弱,信息化水平低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结合实际构建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机制,建设需要遵循顶层设计原则,统一规划,各方通力协作。思政教研室或者思政部需要积极抽调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相关培训。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思政教研室应该与部分有丰富信息化经验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教育管理软件、教学应用软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建立“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需要使硬件、软件结合好,同时建立合理的资源环境,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应该遵循不断更新,边建设边应用的原则,采用购置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其次,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理论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动探究的互动的教学方式。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开发“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前、课上、课后环节,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于一体。课前让学生通过在线课程预习讲课的主要知识点,在线课程可以是微视频也可以是在线的微课,课上通过一段短视频引出所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即时的通信工具,主要是手机,把相关问题汇总到教学大屏幕上与学生进行即时的討论及习题的讲解和探讨。课后,通过互联网+完成教学作业,作业再通过网络进行即时的反馈,以学生为主,贴近学生实际,真正做到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通过慕课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慕课的兴起有必然的原因,慕课可以在短时间就拥有的名校、名师的教学资源,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政理论教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缩小与名校教育资源的差距,也可以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另外,慕课作为一个开放、免费的交互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互通讨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实现师生地位的平等。慕课的教学方式重视启发式教学,教师担负导师的角色,传统的大班授课变成小组的讨论。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程的慕课教学资源开发,不仅需要名校的课程,而且需要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发慕课资源并实现共享。
参考文献:
[1]洪妮.应用型人才需求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4):522-525.
[2]史迎霞.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1):34-37.
[3]姚明,黎万和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异化”与“超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54.
[4]熊龙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基金项目:营口理工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SZW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