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
2018-03-30樊宗敏
樊宗敏
摘 要: 设计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文化、经济和政治等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当今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我国的设计教育,如何理性地看待并且解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设计教育的发展和现状等方面展开,对设计教育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 设计教育 社会发展 未来期望
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与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体制和物质经济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人和社会、人和环境的媒介,是人们相互沟通、交流和理解的媒介,推动着科学发展、科技进步及社会经济的繁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品质与生存环境,渗透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所有层面。因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之后各朝各代的书院、学馆的开设,都体现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国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发展迅猛的事态,尤其是“科教兴国”口号的提出,此口号的出现使得高等教育前进了一大步,迈上了新的台阶。其中,设计教育的发展特别突出,全国有很多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虽然设计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大家思考与研究。
一、设计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的各专业中起步较晚的一个专业,但是发展速度是较快的。近年来,美术院校里艺术设计专业已经生源充足并且收费较高,成为就业状况良好的专业。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量需要设计类人才,以推动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院校中已经有大半以上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这会给艺术设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很多相关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自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各个高校都在争先恐后地设立艺术设计专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首先在思想认识方面,学生并没有深入研究设计的历史,也没有了解它的现状,很多都是把绘画艺术与设计理念相等同,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这些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不够科学系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方面,乙校照搬甲校,丙校抄录乙校,以此类推,大多强调的是绘画造型基本训练内容,都是互相照搬照套,忽略对创造性思维学习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费比其他文史类和理工类专业的学费贵好几倍,很多院校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不断向外盲目扩招,招生数量庞大,从根本上违背设计教育的教学规律。其次在师资建设方面,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迅速膨胀,真正具备设计艺术技能和任教资格的人才奇缺。当今无论是教师队伍的个体素质结构还是教师的整体结构,都以绘画技能型为主,设计技能缺乏。部分教师是绘画艺术专业出身,之后转入设计教学岗位。即使有些教师是设计艺术相关专业毕业的,也存在全面素质薄弱、设计理念不够及有些观念不正确和设计实践能力欠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教师在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中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在学生的构成方面,一些学生立志考进美院,当画家,因此选择学习艺术考试,没能如愿考上理想中的学校和专业,只能“屈居”于设计艺术专业,难免存在失落感,致使他们的思想中只有绘画艺术,而漠视设计艺术。部分学生认为做设计不如当画家好,过于崇尚绘画造型技能,而忽视设计艺术科学严谨的性质。目前,设计艺术招生考试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定位,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过早地放弃对文化课知识的研究。特别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因为缺乏这样的知识形成畸形的低智力团体,给设计艺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带来困难。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或者只会模仿设计,创新不出什么东西。这样学生既圆不了当画家的梦想,又做不了满足实际需要的设计艺术家,最后有的学生只能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大学仿佛是白学。面对现在国家间经济和文化竞争的现实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以创新意识、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等作为办学指导思想。
二、设计教育的具体实施
学校一直都是神圣的殿堂,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学校必须履行教书育人的伟大职责。学校的教育影响着年轻的学子们,决定着学子们未来的生活。同样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具有这种导向功能,学生在学校学习有关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等,学校还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他们如何做好正确的职业规划。
其实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距离发达国家有一些差距,还处于发展与探索的阶段。一些高等院校都有这样一个误区,他们把艺术设计与传统美术或者装饰相等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锻炼的重要性,形成注重传统技法的培养,忽略创新精神的引导的局面。我国的教育多强调考试成果、轻视学习过程,重视知识的灌输、轻视学习经验的获得和重视教师的讲授教学、轻视学生的思考。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没有拿得出手的設计作品,设计观念陈旧,设计手法单调乏味,缺乏开拓与创新的思维能力。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显然是行不通的,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设计人才是非常困难的。
艺术设计教育想要有不一样的发展与改变,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走,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学生专业课基础打扎实。三大构成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基础课程的教授,应该把它们讲深和讲透。所谓的讲透和讲深,并不是指将书本里的内容讲清楚,而是要将它们同其他专业设计课之间的联系讲明白,让学生明白透彻,这样可以给学生启发,专业基础课也就成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著名教育学家艾斯纳教授曾经说过,美术教师必备透彻地、诗意地及有感情地论证艺术的能力。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在传授专业基础的技巧和经验的同时还应该教学生注重实践,将基础理论课与设计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悟能力和观察能力及创造能力与思维想象能力。第二,人性化。就是教育要走人性化,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教育。要明白设计教育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其他。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还是培养学生设计观和创新观的过程。教育特别注重学生自我“个性”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之职责完全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起来。我国应该多注重人性化的教育,要求教师们应用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课堂上说出见解,发挥出创新精神与实践创造能力。个性化教育应该依据学生的个性、天分与特长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忌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等于所有学生用一个模板学习,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受阻。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人性化教育,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独有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展现出不同的个性。我们不能“以管窥天”,而应走出去看看,看看整片蓝天。现今的社会发展需要个性化和多元化且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第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艺术设计实践中。教师在制订专业课教学计划时,应该制订出适应社会需求和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性教学计划,把实践环节的教学放到重要位置。艺术设计实用性很强,属于商业性的专业类别。只有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作品和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作品,艺术设计专业才有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意义。有句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艺术设计教学只有放到设计应用实践中,用实践说话,才能呈现出最终效果。通过对实践信息的反馈,制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对理论教学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使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应用相一致。最后,不落后于社会发展,教会学生利用高科技。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给艺术创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多数传统手工设计被计算机取代,但其思想和概念永远不会被计算机取代。因而,如果要跟上艺术设计教育的时代发展,就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设计技巧,如各种设计软件。
三.对设计教育未来的展望
现如今,商品经济很发达,人们越来越喜欢富有艺术感的产品,艺术设计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紧密,好的设计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好的设计不仅可以改变人们对产品的使用习惯,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办事效率和文化审美水平。因此,我国拥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怎样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符合市场要求的设计师们,如何教会他们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是设计教育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首先从理论角度看,可以利用新的数字化设计技术作为切入点,经过研究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框架体系,为未来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创新性奠定理论依据。其次在内容上看,通过这样一套比较完整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可以建立相关的案例参考数据库,此数据库的建立无论是为作品的展示还是对作品的传播方式创新都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为实现艺术设计中国梦而奠基。
最后从国内外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在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改革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工作,但明显普及改革的力度还是不足,效果不够好。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这些新型数字化、可视化文化传播形态正在渐渐改变基层群众的文化消费生态。人民群众越来越偏好于体验丰富、科技含量高的多终端的数字化产品设计和销售服务,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互联网的图文展示方式提供的产品服务,笔者认为对艺术设计教育未来发展而言,必定要内外结合,重点对艺术设计的创新理念及展示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在数字化世纪,设计教育者们更应将重点放在数字化设计手段的创新上,通过依靠新媒体、新技术及文化产业等的介入和技术手段的创新,以大众传播、数字网络、产业传承的思想确保设计项目的续存。因为数字化技术保持了设计作品原生态的感觉,并且能够对设计作品实现现实表达。将作品经过信息科技的加工、整合与再创作,将设计作品与文化生态一同呈现在人们面前,包装成为数字模式的文化产品,这也是创新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的多样性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消费,有助于设计作品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传播,最终为设计作品的文化传承等起到积极带动作用。
四、结语
从人才培养及长期人才成长看,要改动我国被动局面,不仅要从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入手,还要贯穿人才成长过程的每一阶段。从幼儿教育直到以后的终身教育都需要精心设计,所谓设计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微.对我国当代设计教育的思考[J].设计艺术,2001(7).
[2]王家民,王芳媛,张辉.当代设计艺术的教育教学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8).
[3]孙红阳.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7(10).
[4]欧阳巨波.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6(13).
[5]宋博.艺术设计中国梦有多远——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5).
[6]彭亮.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計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J].创意设计,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