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帮扶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2018-03-30刘艳
刘艳
【摘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各类高校不断扩招和收费制度的形成,全国大学生人数每年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其中贫困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构建和谐校园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对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贫困帮扶过程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为更好地进行贫困帮扶提供了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贫困帮扶
一、贫困大学生现状
在高校中,贫困生因家庭因素和经济拮据等原因,在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都受到了影响与制约。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文化教育政策的执行,高校不断扩招,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面对贫困的窘境,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能够积极乐观的去面对这样的困境,自立自强,发奋学习;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受到严重的影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做好贫困帮扶工作、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解决贫困帮扶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刻不容缓。
二、高校贫困帮扶过程中主要出现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来自于偏远地区、农村,这类贫困生的生长环境与许多城市、城镇的孩子不同。而按照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的收费制度,学生完成学业所需的费用大概在5万左右,有的高校甚至更高,这对于大部分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对于城镇的贫困生来说,他们其中有的父母已丧失劳动能力接受着政府的低保补贴,其中家庭收入水平极低,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开销,这一笔学费对这些人群来说,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当他们来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与其他同学形成鲜明对比,心里会有一定压力,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们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如别人,在其他方面也不如别人,他们不敢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使得自己的人际交往更加闭塞。当他们来到大学这样一个与过去大相径庭的新的环境,这种巨大的强烈反差使他们对新的环境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因家庭经济贫困条件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就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这是他们最大的一个心理问题。
2、懒惰心理
按照我国高校补助体系,贫困生家境情况真实者可得到国家贫困生补助,同时贫困生成绩优秀者还可得到国家励志奖学金。但是有部分贫困生认为自己申请到了贫困助学金,生活已经有保障了,于是平时也不好好学习,不思进取。在我多年从事辅导员工作来看,这些贫困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期间做一些兼职工作或者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单位实习,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又可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得到一部分收入,以减轻家庭负担。但是有一部分贫困生存在懒惰心理,认为自己不兼职也是有助学金的,可以完全靠着助学金完成学业,不想为家庭分担更多的开销。这也是我们高校在进行贫困帮扶过程中贫困生会出现的一种重要心理。
3、自我否定心理
贫困生在自己的家乡往往也都是成绩优异者,有一定的优越感。但当他们来到人才济济的大学时,从一个相对闭塞到了一个物质、文化相对丰富多彩的环境时,他们难免会有些不知所措。現实与理想的巨大冲突,造成他们心里的巨大落差,进而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同时,由于从小生长于相对闭塞的环境,教育资源有些滞后,贫困生对于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较慢,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艺术鉴赏能力较低,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在社团活动、学校文艺晚会活动等活动中不如其他学生,进而产生自我否定心理。这一类心理也是贫困帮扶过程中会出现的心理。
三、解决贫困帮扶过程中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1、完善贫困补助体系,切实做好贫困帮扶工作
经济贫困,是贫困大学生生活上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切实完善好大学生借贷体系,多与银行进行贫困生借贷方面的沟通,以保证大学生正常完成学业。其次,积极联系、鼓励校友、民间企业家、爱心人士成立扶贫基金,或与专业对口单位合作,采取让贫困毕业生以工代资的方式完成学业,为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保障。同时,在校内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岗位补助水平,这样,既可以在生活方面帮助他们,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高校贫困帮扶工作应该秉承既在经济上扶贫,也在精神上扶贫的工作理念,让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真正做到两个方面的“脱贫”,为贫困生树立起“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拥有积极乐观向上进取的心态。
首先,多与贫困生进行沟通,采取“心理聊天室”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定时定期的心理疏导,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变化、心理问题,及时作出应对措施。鼓励他们发扬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克服自卑、自我否定、懒隋心理,在逆境中勇往直前,完成自己的梦想。一定要让他们懂得,一切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劳动来改变家庭的现状。其次,定期对贫困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该生在校期间的实际家庭境况变化。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全方位掌握该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总之,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自己观念的转变,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贫困帮扶工作,是一项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栋梁的重要工作,这对于高校的稳定发展、国家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