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思考及建议
2018-03-30郭强
郭强
【摘要】我国的经济开发区是指某一区域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自身的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市场调节、行政干预等手段,汇集各类型生产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使该地区获得功能区域优化、结构层次合理布局,最终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的企业汇聚地。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经济开发区对推动改革前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从另一角度分析、总结了经济开发区在体制机制和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了如何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建设 建设管理
经济开发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集中表现。大力加快建设和发展经济开发区,是我国各区域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首要的工作任务。
一、我国经济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开发区在建设发展中的规划定位问题
我国的经济开发区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各类产业工业园。经济开发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刺激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展现出来的优势,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在缺乏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急于设立经济开发区,导致开发区定位不够清晰、规划建设不符合当地产业特点。
(二)经济开发区在建设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
1.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经济开发区的管理委员会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委派,采用的是行政事业管理模式。同时,很多的经济开发区又都自行成立了园区的管理服务公司。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管委会和服务公司的职责权限,管委会在管理中参与的细节过多,管理方式过于教条、死板,而服务平台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受到管理权限的制约,根本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融资、投资的管理主体作用。这种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开发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我国经济开发区所属的各地相关政府部门,给予开发区管委会的经济管理权限不够充分,管委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经济管理权责不够清晰明确。由于国土和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对经济开发区实行垂直管理,使得土地储备、项目规划及审批等管理权限仍然保留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手中,开发区管委会无法直接完成审批等相关事项的办理。投资企业在办理生产、经营审批时既要到相关政府部门办理,又需要再去管委会部门办理,办事效率低下。
3.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大部分都设立在远离城区相对偏远的地方,人们生活、工作以及交通等设施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开发区员工待遇与繁华城区的职工待遇没有任何优势,客观造成开发区对人才的引进缺乏吸引力。同时,工作人员的缺乏势必造成工作任务的相对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开发区很难吸引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三)经济开发区在建设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开发区的建设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土地问题。开发区在土地供应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各地区的建设用地指标都是有限的,地方政府在保证当地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之后,能留给经济开发区的用地指标极其有限。
(2)目前,征地拆迁问题已成为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的一大瓶颈。很多招商引资的好项目不能落地,主要问题出现在没有能解决好征地拆迁问题。
2.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其次需要解决的是建设资金问题。经济开发区从规划设计到征地拆迁再到基础设施建设,各实施阶段都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然而,很多地区的财政储备并不宽裕,寄望于财政预算能够安排充足的资金用开发区建设并不现实。并且,一个项目从前期规划到投产产生效益需要一定的运转周期。在这段时期,大部分地方财政很难给与开发区建设以持续性地资金投入。
二、我国经济开发区未来建设发展中的相关建议
(一)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区的特色发展
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首先要找准定位,利用地区特色并整合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资源进行建设项目的开发与发展。其次,要了解国家政策的导向,对于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项目要谨慎上马。
(二)完善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管理
1.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成功开发区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开发区发展若想获得成功,需要创新体制机制管理,整合地区各种有利资源,并且充分发挥开发区投融资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
2.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充分给予开发区相应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权限,使开发区管委会能代表同级政府在区域内行使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通过规范管理层次,使投资企业从事生产、投资以及经营等各环节的审批事项都能在开发区办理。通过优化、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来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3.经济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更应注重人才的引进,创新开发区的用人激励机制,对开发区内的公务人员实行聘任年薪制,通过企业化的管理考核手段,刺激公务员的服务积极性和办公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必须对区域资源特色和产业结构形式进行有机的整合及战略性地调整。加强高新科技产业投资企业的建设主导地位,应强化民营科技企业的主体地位,引导开发区区域内的大学、科研院所向企业发展转移,实现科技成果和开发人员共同进入企业的目标。激励科技成果持有者能够自主创办企业,推動民营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使经济开发区建设变得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