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苏50年代垦荒戍边政策得失比较研究

2018-03-30牛序茜

东方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戍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亚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先后经历了民族民主革命以后建立了人民共和国。面对不同的国家安全需要,分别采取了大规模垦荒政策,促进了共和国的稳定和发展。比较其优劣得失,对于今天治国理政、改善民生,具有现实意义。

一、缘起——共同的国家安全需要

1、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的设想:建设大粮仓稳固大后方

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产品的生产落后于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动用200多万吨储备粮后仍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斯大林认为,在单位产量不能迅速提高的情况下,扩大播种面积就是最简便有效的办法。1954年1月赫鲁晓夫决定: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等地大规模开垦生熟荒地。开发建设中亚不仅可以保证苏南部地区安全,而且最终能够在全苏建立起完整的、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使其拥有稳定的大后方。

2、毛泽东的未雨绸缪: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屯兵戍边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睡,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亚欧大陆桥经过的重要地段,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9年8月,新疆和平解放。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党中央决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命令驻守在新疆的20万解放军就地转业,屯垦戍边。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兵团的根本任务,就是屯垦戍边。屯垦为了戍边,戍边必须屯垦。全民皆兵,兵民合一,对于保卫祖国的边疆,巩固祖国的后方。边疆农垦事业是中央支援地方、汉族支援少数民族的一种组织形式。从1958年到1961年,内地青壮年到边疆及边疆国营农场工作的达148.5万人。196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伊塔事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党中央更加重视发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戍边作用。

二、设计——相近的国家政策

1、苏联中亚垦荒:集举国之力

从1954年至1960年,苏联动员全民志愿垦荒中亚,大批热血青年响应政府号召来到今天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斯塔纳一带开垦荒地。从1954年到1958年苏联国家对垦荒的投资共达307亿卢布,约占这几年全部农业投资的20%左右。总共移民约120万。仅哈萨克斯坦,1954至1955年内志愿垦荒者就有36万人。这些人主要来自生活条件舒适的大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富庶地区。垦荒者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到1960年,共开垦4230万公顷土地。1954至1958年,在垦荒区共建设立1,750个国营农场。仅哈萨克斯坦就建立国营农场数百个,阿斯塔纳一带成为苏维埃国家的重要粮仓。正是垦荒运动使哈萨克斯坦成为苏联仅次于乌克兰的“第二大粮仓”。由于阿斯塔纳有铁路交通基础,所以发展很快。后来成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经济中心并于1997年成为该国首都。

2、中国边疆农垦: 军屯加移民

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疆后,首先遇到的就是粮食恐慌,驻疆部队近20万人,供给十分困难。进疆部队既要巩固新生政权、改造起义部队,又要平息叛乱,保卫边疆,稳定社会,各项任务十分繁重。1950年,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提议、毛泽东批复,驻守在新疆的20万解放军就地转业,屯垦戍边。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毛泽东的命令,将驻疆人民解放军分别改编成国防军和生产军,并成立了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直接管辖农业建设和工程建设部队。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的成立,是创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奏,为后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础。中央军委于1954年10月7日正式颁布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命令。采用“党政军企合一”的运行模式,开发边疆、建设边疆。60年代,大量内地女青年进疆投身生产建设,并和部队指战员喜结良缘,成为兵团早期创业的军垦母亲。“伊塔事件”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接收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地的知识青年。1963年7月至1964年10月,共接收、安置12.67万人。知识青年入疆屯垦,既缓解了城市的压力,又给新疆兵团屯垦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补充。

三、结局——不同的绩效

1、苏联垦荒移民:造成历史遗留问题

垦荒运动实现了苏联长期以来开发中亚的夙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的粮食危机,推动了中亚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数十万俄罗斯人东迁,对中亚社会的变迁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60年前苏联垦荒运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缺乏计划性和过度开垦。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已重新荒芜,过度开垦的土地原有生态被破坏。造成大面積土地风蚀沙化,咸海干涸、海底裸露。当年西方媒体披露,苏联“中亚细亚垦荒区的风沙一直吹到东欧和中欧一些国家”。1962年的沙尘暴,波及了几百万公顷的土地。1963年春,连续几场风暴把成百吨处女地上的肥田沃土卷走。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劳动力资源短缺和粗放经营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哈萨克斯坦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诸多问题没有充分调研、设计解决之前,贸然开荒,必然会带来历史遗留问题。

2、中国屯兵戍边:建设边疆并传承精神

中国垦荒戍边的兵团主力屯垦于准噶尔(天山北)、塔里木(天山南)两大盆地,建设起170多个边境团级农场,担负生产和边防的警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拼搏奉献,在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开垦出了1600多万亩良田,创建了174个绿洲,人口达254万,有9600万亩耕地和草场,200多个戈壁军垦新型城镇。围绕着这些新城镇的是3000多个农垦连队居民点,占地约25. 6万平方公里,拥有机械装备的14个师186个农牧团场和1500多个国有的工、交、建、商企业,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军民融合发展,成为边疆的稳定剂。新疆屯垦全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得昔日风沙弥漫的荒凉世界充满生机活力、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处处欢声笑语。2003年5月国务院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中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五十年的发展,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屯垦戍边活动中,兵团人逐渐开创了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兵团精神为载体的独特的兵团文化。

四、启示——60年后的反思

1、处理好与原住民族关系。边疆民族地区因历史原因大多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无论是移民还是后住民,都要妥善处理好发展生产、实现现代化与地方民族群众的关系问题。

哈萨克斯坦历史上曾是纯游牧地区,大垦荒移民使得俄罗斯民族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一直到1989年,哈萨克族人数才超过俄罗斯族人数。更由于俄罗斯人歧视当地民族,不太尊重土著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民族传统,引起土著民族对本民族人口繁衍和生活秩序的担忧,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形成,难免与俄罗斯人产生冲突,最终导致发生 “阿拉木图事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纷纷迁出中亚,对中亚各国的社会稳定又产生了很大影响。

2、兵团转型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成立到发展壮大,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筹划国家边疆安全、各民族共同發展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谋远虑。今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虽然已经不复存在,1975年兵团撤销建制、成立新疆自治区农垦总局。但是经历了战争洗礼和社会建设磨炼的兵团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铸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兵团精神,成为兵团转型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1949年王震倡议、毛泽东主导的新疆屯垦与1954年赫鲁晓夫发动的中亚垦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新疆屯垦是为了发展边疆的社会经济,同时有助于巩固国防。苏联中亚垦荒更是为了建造后方大粮仓,补充苏维埃国家的国库。两场运动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虽然付出巨大代价,但都为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今天,世界各国都在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60年前的两场运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汲取教训。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123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第14辑[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3]20世纪50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 李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

[4]苏联开发中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胡延新《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6期

作者简介:牛序茜(1964——)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戍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亚
致喀喇昆仑戍边卫士
卫国戍边英雄家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谪戍边疆的林则徐
反腐
一带一路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形势”暨第十八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举行
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原因
White Elep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