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价机制思考与构建

2018-03-30毛江一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构建

毛江一

摘 要: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校与校外组织(单位)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是开展好实践教学的重要抓手。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等原则,通过设计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运用评价反馈,可以构建科学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地指导基地进行建设规划、做好持续改进、发挥各项功能,从而推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于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价机制;构建

实践教学是完成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校与校外组织(单位)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评价机制对于基地建设具有指导作用,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评价机制的构建

1.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内涵与建设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明确“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的要求,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校与校外组织(单位)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由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概念演变而来,两者虽都是高校与校外组织(单位)开展合作教育的平台, 但前者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等各方面都远胜于后者[2]。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不仅是提供学生实习实践所需要场所,更重要的是校外组织(单位)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全国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更可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索规律等创新能力。工程教育认证的兴起和新工科建设任务的提出,也要求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从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大纲编写、师资队伍培养等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有力地推动改革的深入和创新。

2.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价机制构建的目标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升级版,这要求前者的功能大于后者。很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由原有的校外实习基地更名而来,但其作用仍然仅是承担学生实习的教学任务,并未真正参与到培養方案修订、教学大纲编写等教学环节中去。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功能实现不完全,与基地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建设规划不明确、合作内容不具体、监督评价不到位等诸多因素有关。这些不利因素长期存在,是因为缺少对基地日常运行和管理进行资料收集、系统分析、信息反馈和结果运用,即缺少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价机制。因此,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全部功能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机制构建。

评价机制是组织机构的一种制度安排,旨在运用科学评价手段增强人和事物内在的运行动力并调节各方面的制约关系,确保项目的科学决策,保证运行和管理目标的实现[3]。以科学的评价指标、合理的评价方法、有效的评价反馈和运用等组成部分构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价机制,旨在指导基地进行建设规划、做好持续改进、发挥各项功能,从而推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于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价机制构建的原则

评价机制是做好评价的基础,评价的成效取决于评价过程能否客观准确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因此,评价机制的构建应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等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评价不等同于评比,不是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孰优孰劣的比较。构建评价机制的目的在于诊断、改进和激励,以此实现功能发挥的促进和规划建设的引导,也就是评价机制的构建应具有导向性。从功能发挥的角度,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既要保障提供实习实践场所的基础,更要突出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重点。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基地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些理念需要通过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的选择和反馈的运用等加以引导。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是主体以一定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客体的过程。评价标准,或者说是评价指标体系是影响评价活动科学性的核心要素。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应该坚持全面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特殊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一是全面性与独立性相结合。评价指标的制定要完整,能够全面地考察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各项功能。保证全面的同时,各项指标的内涵要界定清晰,指标间应该彼此联系但又相互独立,相关性小,不应存在相互包含和交叉关系及大同小异的现象[4]。二是特殊性与可比性相结合。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校与校外组织(单位)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基地建设和功能发挥应具备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和共性特征,但不同基地由于专业背景和合作模式的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设计评价指标时,既要捕捉共性也要发掘差异。不同的基地之间可以通过共性指标的横向比较相互学习,也可以在差异性指标引导下进行特色发展。三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唯有实现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统一,才能客观、真实地揭示事物自身特征和运行规律[5]。在评价过程中,要将评价要素量化,尽可能做到精准评价,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基地的差异,将定性描述作为无法数量表达的有效补充。只有将定量检测和定性描述有机结合,才能作出更加科学的评价。

3.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机制的构建,从指标体系、方式方法到反馈激励都应具备可操作性。这种可操作性,对于评价对象来说,应该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完成评价过程中,应感到有一定难度,但通过主观努力又能达到。对于评价主体来说,应该便于操作实施,并且能够达到评价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指标的设计要科学,指标的定义和内涵应明确,易于描述和统计。指标体系应具有良好的可观测性,可以定量处理,也能够比较容易获得综合性结论,以提高评价的信度[4]。评价方法的选择要合理,程序上不应过于繁复,要简单可行,有利于评价目标的实现,以保障评价的效度。

4.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是以评价机制的构建,促进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不能简单地依靠报告进行总结性评价,还要体现過程性和发展性评价。要注意进行同一个评价对象的纵向对比,以此考察该对象建设成长和弥补不足的情况,体现持续改进、不断发展的要求。在评价中,既要掌握评价对象当下的一种状态和实际,也要发现它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和可能,并加以适当引导,实现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作用。另一方面,评价不应该是过程一次性、结果终身制,而应该做到监控、评估和优化持续循环进行,实现动态管理。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价机制的构建

以构建目标的实现为核心,以构建原则的把握为重点,通过科学指标体系的搭建,合理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反馈的运用和激励,构建有效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价机制。

1.指标体系

评价的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机制的基础,科学客观的指标体系能够准确有效地评价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条件和效果,有利于加强基地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也能够为基地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标准[4],有利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质量提高。相比于校外实习基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更加全面和深入,但保障学生的实习实践仍是其核心的基础功能。保障学生实习实践之外,基地双方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学研结合等诸多方面,具有合作共赢的可能和条件。与此同时,基地建设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并做好示范辐射。因此,可以从基本保障、深度融合、示范辐射和持续改进四个维度,即以一级指标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基本保障方面,主要包括基地的建立与管理、条件保障情况和实习实践教学工作与成效;互惠互利与合作共赢体现了深度融合的程度;从对外开放程度和扩大交流的情况来考察示范辐射;以优势深化和问题改进来体现基地建设的持续改进,共计九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依据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确定具体的观测指标。

2.评价方法

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价机制构建的目标和原则指导下,采用“日常监控、阶段评估、反馈优化”的评价方法,能够“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对基地建设和使用的常规情况,要进行日常数据监控。每年通过数据采集来收集和整理学生实习、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各类合作内容及数量等各项数据。以量化数据对基地各项功能的发挥进行总结,既是一种评价,也是一种督促。每三年进行一次基地建设评估,撰写自评报告、专家集中评审。在年度数据基础上,结合评价体系对建设情况全面梳理,重在自身纵向比较及特色和问题的查找。阶段评估是全面体检,基地功能发挥情况、建设目标达成情况、以及进步和不足的地方都会被一一评价。与此同时,基地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评价也不能是一次性或终身制,注意做好循环的反馈优化,不断的反馈优化是一种质量保障,更是一种长效机制,能够确保基地建设始终围绕规划内容和中心任务,实现目标要求。

3.反馈的运用和激励

健全完整的评价机制必须包含恰当的反馈,就好比求医问诊,进行完诊断势必要观察治疗。评价结果运用的反向措施是摘牌停办。可以对评价中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限期整改。多次整改效果不达标的,取消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称号。正向激励措施可以采用分级和评优。一是根据基地建设成效。在校内将其分为校院两级,以此做好梯队培育。二是定期评优。对基地建设人员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分级和评优的结果与基地建设投入挂钩,进一步强化反馈激励效果。正确运用评价结果,积极反馈、适当激励,有助于评价作用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高质量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实践教学正常实施和运行的重要保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评价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基地的科学建设和有效管理,可以保证基地发展的长远性和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切实发挥基地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2010.

[2] 汪雪琴,何苏勤,张贝克,等.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202-204.

[3] 徐伟, 翟凤玉,牛原. 美军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机制研究[J].标准科学,2009(6):42-45.

[4]张烈平,吴晓鸣, 李德明. 工科校外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3):30-33.

[5] 张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创新[J].教育评论,2014(9):45-47.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构建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