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带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2018-03-30王瑶琪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高校

王瑶琪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改革高校思政课,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水平,切实增强课程特色和效果,需要从几个方面着力: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研究,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分析,以客观现实的需要提升教学内涵;加强对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加强对教学软硬环境的投入,建设和改善教学条件;完善相关管理规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教学困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指示,中央和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的相关文件。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下达了关于报送贯彻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情况自查报告的通知。这些举措推动和促进了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思政课建设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在思政课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与中央要求不适应、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需要高校认真对标、对表,不断改革创新,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保证高校思政课的特色和效果。

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研究,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升教学质量

几年来,经过中宣部、教育部、各省市、各高校等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总体理论水平有大幅提升,涌现出一批认真敬业、理论功底厚、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研究,对促进思政课的质量提升起到了保障作用。但是,为了使思政课的教学更加深入人心,仍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政课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只有当教师对所涉及的授课内容展开了深入研究,以科学、规范的方式,从资料收集、逻辑推理、学术论证等各个环节精心打磨,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理论体系的授课内容,使得对党的理论知识的阐述更具说服力。现在的一些思政课程,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只能仅仅拘泥于教学大纲的条条框框,照本宣科,使得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史理论,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科学的发展脉络。需要任课教师详实分析、研究党的理论体系的总体架构及其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说明这些理论的演进过程、依据源泉、曾经发挥的作用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旧产生着引领意义,以及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活动特征、主要工作内容、与中国现代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此外,党的理论知识体系,既要包括主要领导人的观点和作为,也应包括普通党员在其中的作用。往往细节更具雄辩力,身边的鲜活事例更容易帮助我们树立起对理论的信心,具象化的研究会避免理论陷入空洞和教条。在这方面,无论是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还是习近平总书记,他们在阐释党的理论知识时,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加强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分析,以客观现实的需要提升教学内涵

思政课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原因之一是让学生觉得理论离自己比较遥远,不知道学习以后有什么用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依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下坚决秉承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他们从中国国情出发,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己任,才使得当年的大批青年知识分子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成就了中国共产党。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因此,在思政课中,对中国国情的分析、研究和研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学生对中国的国情有了透彻理解,才有可能使得他们自觉地运用党的理论知识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对中国国情的现实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中国自身的情况来看,我们九百六十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约四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其呈现的社会、经济、军事、民族等方面的特征有着太多的复杂性和区域特点。仅仅用一些教条式的理论,让学生以背诵记忆的方式一考了之,多少显得对人才培养的不负责任。应该帮助各级、各类高校尽可能地在阐述中国整体国情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地域特征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用于现实分析,较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引作用。另一方面,对中国国情的分析还应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的国门已打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从世界的角度正确地分析中国的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在世界中的定位。日益崛起的中国,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习惯了的平衡格局,今天的中国面临着抗衡和突破西方国家对我们的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多方围堵的局势。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分析中国的问题,而不是就中国问题论中国问题,将更具挑战性和开创性。对接班人的培养,实质是培养他们对中国问题的解决能力,只有当他们学会了用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去解决中国当今面临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党的基业长青。因此,应该鼓励各高校在相同的教学大纲框架下,根据自己的实际办学条件,开设有特色的思政课,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

加强对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我们所面对的大学生,已经是“90后”,而且很快就会面对“00后”。这些学生是完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成长的年代,中国已经度过了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是中国国民财富快速积累、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的时期,现代信息技术是他们一直以来的“陪伴物”。他们的个性更加张扬,不愿意被说教;他们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甚至超过教师;他们在听取理论知识时更具思辨能力。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在思政课的教授过程中,应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位“满堂灌”的教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方式予以补充,以时代的范式培养这个时代的接班人。思政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从以下方式考虑:一是提供网络历史影像资料,作为学生课前、课后的补充学习材料,以丰富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和相关理论发展过程的了解。二是提倡在思政课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三是引导学生就某个专题,利用学术数据库的资源开展研究式专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四是教师可以就某个专题,带领学生以乡土调查和人物访谈的形式,积累原始的影像、录音、文字、历史物证等方面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既丰富了教学的内涵,又保存了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

加强对教学软硬环境的投入,以持续不断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

要实现大学思政课质量的全面提升,离不开必要的经费投入。有些时候,教学效果不理想,也是因为思政课教师深受教学支撑条件不足的困扰,思政课教学环境的建设,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

教学软环境,包括对师资的培养和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学校应该对思政课的教师提供经费支持,就党建理论和党史知识进行专题培训。这类培训的内容应该多样化,可以包括专题理论研讨、课程建设、研究范式、教学方法和技巧等。培训的方式可以是传统的培训班,更应该增加研讨会、实地考察和调研。培训的地点可以包括传统革命老区、学科优势学校,也可以包括境外培训。境外培训对于研究思政课的内容有其特殊意义,因为战争年代散落的一些资料,有可能在境外的一些图书馆、博物馆中得到保留,通过教师们的访学可以将有关资料收集回国,丰富我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资料。另外,与境外学者的学术交流,有助于宣传我党的相关理论和政策观点,以柔性的方式发出中国声音,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建立起对思政课教师的合理激励机制,是思政课软环境建设的另一个方面。思政课的研究过程漫长而且耗费心力,如果希望教师们取得卓有成效的科研教学成果,就需要在个人薪酬待遇上保证他们能够专注于学术。同时,对科研和教学的考核也应在合理的时间、区间内进行,以免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此外,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个人原因,确有少数教师并不胜任思政课教学,应该允许建立起适当的淘汰机制,而不是仅仅为了所谓的稳定无所作为。

教学硬环境,包括教师的办公条件、新型教室的建设和对传统教室的改造、专项信息资料的购买、专项数据库的建设等。思政课作为一个文科学科类别,在经费投入方面受制于目前国家对文科办学经费投入的核算模式。在当前的文科办学经费投入方面没有考虑教师办公室的需求,还是按照传统的不设立教师个人办公室的核算办法。因此,教师没有科研场所和与学生交流的场所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随之而来的相关配套设备既无处安放,也无足够的经费支持。此外,若要建设符合现代学生特点的新型教室,也需要有资金用于教室的环境建设和设备设施的购置。总之,教学支撑条件的不断完善,是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完善相关管理规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教学困境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学科目录管理体系和动态调整制度,相对来说更趋近于计划管理的架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不尽合拍,不利于学科的成长和交叉学科的孕育。如果能够给予高校一定的学科、专业以及各级学位授予的自主设置权,既有利于各级、各类高校在思政课教学和研究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有利于高校发挥课程和学科专业的自主建设积极性。目前,在执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一方面,基本不考慮教师对研究工作的智力投入,不允许对在职教师计提个人劳务报酬;另一方面,对相关差旅费和资料费的报销制度过于严苛。这些严重地挫伤了教师们的课题申报和研究积极性,长此以往将显著影响思政课的教学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总之,高校思政课的开展,对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需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创新的理念予以不断改革和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开设这类课程的目标,收到人才培养的实效。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高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