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定教,以教促学

2018-03-30黄凤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

黄凤玲

摘要:课堂教学讲究有效是硬道理,那如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呢?首先应响应新课改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主张教师少讲,学生多做,多提问,多合作,多竞争的开放式教学,提炼出能与学生形成共振的高效课堂,积极推进加强薄弱生的培养与提升,体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完美结合。现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点小思考,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高效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堂中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从根本上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作業形式,展现新的数学课堂,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进行备课和教授,而是要把自己的思维降落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背景,兴趣爱好为基础,设身处地,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达成教与学的和谐共振,从而达到和学生的思维保持共振,做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相长。以下是我的一点思考。

一、以学定教

何谓“以学定教”?以学定教也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的水平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而不应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进行备课和教授,或是想当然的进行所谓不缺不漏的教学,而是把自己的思维降落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背景,兴趣爱好为基础,设身处地,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达到和学生的思维保持共振,进行有效的教与学。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入手 教学立足于教与学,我认为应该更多的偏向于学生的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主,那学生如何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呢?几年的教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累死老师,懵死学生”,上课讲得口干舌燥,可结果呢?根本就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最后就是“急死老师,苦死学生”,考试起来成绩还是原地“踏步踏”,原因出在哪里?我们先看一个思考:“一个建筑公司要在一块很深淤泥的地块帮一个房产开发商建一栋高楼大厦,如果想把房子建稳建好,挖淤泥打地基得花很多时间,而建筑公司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就想直接在上面建大厦,这样的大厦能建得起吗?”答案可想而知。在三国里诸葛亮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生病了,应该给他吃一些清淡的,比如白粥,直到好了才能进补,切不可生病时大鱼大肉进补,否则百害而无一利”。这些事实明确的告诉我们,教学进度固然重要,但应遵从学生的实情,而不是把知识硬塞给他们,硬塞的知识不仅会造成消化故障,也会违背思维的递进发展,阻碍必要的吸收,影响成长进步。对于普通高中基础班的学生,我们在讲解二次函数时,可以从一次函数入手,先通过两点作出图象,引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然后再观察出:只要给出倾斜角和一点也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接着通过两点与倾斜角和一点来求方程,最后进行化简变形,可得出x和y的一个关系式即“一次函数”,接着我们再过渡到二次函数,可以预先提问,二次函数的形式,图形,几点确定函数图形,顶点坐标,开口如何等等,结果可以到第二节展示,进行相对应的分析与查漏补缺,这样不仅遵循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跟有利于消化吸收,更多是最大程度的带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2.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 天天喊课改,可是在成绩、在升学率、评价标准面前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很多的数学课堂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都是简单的带过,甚至有些老师对于一些比较难处理的知识点就直接跳过,认为只要会用公式、定理,会做题就可以了,数学课堂就演变成了简单的“模仿—演练——再演练”的过程”,甚至有老师说:“不管你成绩如何,只要你记住公式,会用公式,反复的练习,而且要练和高考水平相当的题,不懂可以反复练,直到明白为止”。所以,我们的老师只根据考试标准设计相当的题,不管学生思维、基础,是否能消化吸收,说白了就是硬性的把知识灌输给他们,即使他们会做,但根本就不能消化吸收,更谈不上灵活变通,仅仅是停留在模仿这样一个量变的过程中。考试固然重要,但数学思维的培养才是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以学生原有的思维为基础,架在原有知识水平之上,当然也不能忘了考试这个目标,我们应循序渐进,不断的进化到高的难度,让高难度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水平与思维存在着认识冲突,让这种冲突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我们在讲一道较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题时,我们可以把这个题目拆成几个小部分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设置一道相关的习题,这样做起来,讲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然后把这些知识点合在一起再来解决上面的综合题,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更容易消化吸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解决难题的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其实难题并不难,无非就是把几个知识放在了一起进行解答,也从某一个方面向学生传析了大题应该怎样来解,即使不完全会做,又怎样把自己会的那部分相关知识用上去,拿到自己应该拿到的步骤分。

总之,要想有高效的课堂,教师得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满堂灌。

二、以教促学

何谓“以教促学”?“以教促学”也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即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要给学生的学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单纯的填鸭式的灌输活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接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力,根据我校实情——学生课堂上严重的“缺动”现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动”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者而应是引路人,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协助者而不是监督者。因此,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协调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学生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从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其次,要了解学生,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个性差异的学生,教会他们学会学习,掌握好学什么,怎么学;针对全班学科优等生与后进生,协调他们,把握好教学基准点,分类辅导,让每个学生学习有信心,使学生乐学善学。再次,课堂中要多鼓励,多激励,少鄙视,不仅教师自己平时要做好这一点,也要指引学生之间要做好这一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不怕出错,才有胆量“动”起来。在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让师生,生生之间互相理解,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达到互动、互惠,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舞台,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改进教法,激活课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然的“动”起来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课堂教学为体现素质教育,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针对本校实情,结合本校开展的“三环六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小组合作”不失为激活课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动”起来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而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學习资源的共享,突出了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特点,能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的能力。课前,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分配好任务,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让学生自然的“动”起来。学生的参与度高了,教师的关注面也广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示例教学也不失为让学生“动”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示例教学也就是“一例,一模仿练习”。设计的时候为方便模仿,采取平行设计,有利于学生参考。虽然这种方法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但是对基础薄弱的学校的学生来,却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动”的能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他们如何思考,如何作答,如何书写步骤。最后,转化师生角色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如学生当“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不管是思维,还是知识程度都是相当的,这样的课堂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跟着教授的方法走,激发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的潜能。再比如让学生当“命题者”,针对复习内容设置考题考大家,即使是枯燥的复习课,也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上自然的“动”起来。

3.巧妙设疑,激发兴趣,给学生创造“动”的欲望 古人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巧妙设疑,就是所提的问题要具体,力避抽象和不着边际,过于抽象或者空泛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从哪个角度回答。这样的问题没有意思,学生也不会感兴趣。因此,所提的问题要具体,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者,结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及其思维特征,设疑应该有层次,应从基础开始引导,逐步深入,让学生都有“动”的欲望。同时,设疑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是情景入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的概念引出时,我们可以抛出“半中折半的故事”,并设问:如果假设整个路程是1,第一次走了多少?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这个人一生能够走完整个路程吗?如果路程我们用字母“y”来表示,次数用“x”表示,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式?这个关系式能叫做函数吗?自变量在什么位置?根据自变量的位置,我觉得应该叫它什么函数?对以上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又比较基础,大家都拿出笔来一问一问的写,并结合图形在草稿纸上涂画,同时开展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互助共进,取长补短,互相设疑,互相释疑。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使学生兴致高涨,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创造了“动”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主”发挥得淋漓尽致。

4.合理使用竞争机制,激发“动”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够在竞争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鉴于高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适时的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敢于探索新知识、挑战新事物,激发动手,动脑的潜能。如在进行一例一练时,我们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并辅以加分原则,看那组全部能做对的最多,为了不出现单纯的抄袭作弊现象,教师规定:做完后从小组做对的人当中随机抽取一人代表上台讲解。鉴于高中生强烈的好胜心理,再加以明确的目标作为动力驱使,每个同学都非常投入,都能积极参与,即使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同学也不甘拖后腿,也能在小组的带领下投入其中,尽力弄懂以致能达到自己会做为止。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小组之间的互助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动”的潜能。

5.分层施教,给学生创造“动”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数学教学不是为了消灭学生个体间的差距,而是要正确认识差异,引导学生有差的发展。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我的做法为:首先,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习状况、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然后再根据基本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小的学习群体。其次,根据分组情况采取“全班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对策。全班辅导以“中等生”为主设计课堂,利用中间带两头。课后辅导主要是以两头为主,实现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的教学要求。教学中做到对 A 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 B 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 C 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都能在课堂中有所获,并根据所获独立的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数学问题、数学练习,牵动手脑并用,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创造“动”的空间。

新课标理念明确表明: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以“备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课堂,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好铺垫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源潭中学 511500)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
小学数学教学以学定教的实践思考
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打造数学新课堂
以学定教,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研究学情,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