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语教学中人文知识的渗透
2018-03-30张丽
张 丽
(山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044000)
随着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与世界融合更加紧密,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新的条件下更加凸显。尤其是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思路以来,我国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为紧密,多项国际会议在我国成功召开,有力地宣传了我国的新形象、新主张,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到了中国的“朋友圈”。这其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除了语言本身之外,与语言密切关联的人文因素在对外交际中也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1]有的时候交际中产生的问题与语言有关,但并非语言问题,而是和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体系中,中国人文知识欠缺导致英语教学效果不好,甚至因为中国人文知识的欠缺而影响到英语教学效果的情况时有发生,应该引起注意。
一、英语教学中人文知识缺失的表现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最基础的作用是进行交际,但是在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人文因素的影响。甚至有的时候,言语交际是否进行顺利,往往是文化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在语言教学的同时也经常会融入一些文化的内容。这并不是语言课程在增加不必要的教学内容,而是语言课程所不可缺少的。
在英语教学中所渗透的人文知识中,欧美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这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的性质所决定的。了解欧美国家从语言入手,但是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语言有关的人文知识、甚至更广泛的人文知识都是学习的内容。只有在文化背景的深层次中学习英语,把英语学习和欧美文化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和认识欧美文化,那么学到的英语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和言语交际中真正发挥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应有的作用。[2]但是跨文化交际中,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在课程中设置的英语国家的人文知识作为教学点仅仅是英语专业学生了解的人文知识的一方面。其实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要对欧美国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外,还需要有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的知识储备。一方面,在跨文化交际中包含着一定量的中国的人文知识是自然而然的,不包含任何中国人文知识、纯而又纯的言语交际只能起到最基本的交际作用,一旦进入较深层次的言语交际活动,必然会涉及文化背景,那么人文知识元素自然就参与进来了。[3]另一方面,作为交际对方的外国人,他们对于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有一种内心的期待,对于他们来说许多中国的人文知识是希望在言语交际中能够了解的,或者说是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进行验证的。鉴于这种言语交际的双向性,我们仅仅学习欧美国家的人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定程度上了解作为交际另一方的外国人希望了解哪些中国的人文知识,我们需要向外国人展现哪些我们的人文知识。
可见,在英语教育中除了需要融入一些欧美国家的人文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国家、并学好这些国家的语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学习中国的人文知识,以便于和跨文化交际的另一方进行对话和交流。那么,什么样的中国人文知识适合和外国人进行沟通交流、适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呢?根据我们的观察,在英语教学中为了适应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需要,确实也设置了一些人文知识的内容,这些内容更多地集中在文化方面,比如京剧、茶叶、丝绸、武术、大熊猫等这些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内容。就这些内容而言,仅仅是一些文化符号,缺乏系统性,而且并不能真正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不仅应该充分考虑到外国人喜欢看什么,我们还要考虑到对外国人展示些什么、传递些什么、宣传些什么。这些我们需要向世界传达的内容,也需要在英语教育的课堂上有所涉及与渗透。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在设置中国人文知识进英语课堂时,往往有一种“厚古薄今”的心理,我们往往热衷于宣传古代中国灿烂辉煌的文明,而对今天取得的新成就视而不见,当今生活中的许多积极向上的新事物、新现象往往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得不到生动活泼的展现。古代中国固然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文明,需要我们在对外交往的时候大力宣传,但是对于今天的新成就、新业绩,更应该大力宣传。而且从实用的角度考虑,与今天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带一路”、高铁、微信、广场舞等新人文知识、文化现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但是在英语教学中却不能得到充分展现,致使学生毕业之后因人文知识缺乏而常常造成交际障碍。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的层次和类别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冲击,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尽管掌握了一部分我国的人文知识,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欠缺的,甚至在许多地方还需要补课。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国人文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英语教学毕竟属于外语教学的一个类别,不同于中文、历史等各专业,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人文知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渠道。
首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的人文知识应该是分层次的。这种层次主要是针对跨文化交际而言的。在交际的初始阶段,相互之间的了解不是很深,谈话的内容在语言层面更多一些,涉及的文化事项较少。随着交流的日趋深入,对于文化事项的涉及也就越来越多,那么对于人文知识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据调查,现在留学生普遍关注“一带一路”的世界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等宏大的主题,这些话题要想和外国朋友解释清楚,那是需要大费周章的。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尽管对中国人文知识的介绍并非面面俱到,但是仍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知识应该如何融入到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自己所教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如何,他们掌握到什么程度就能够充分满足参加工作头几年的工作需要?这些问题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时充分考虑到。[4]
其次,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还需要考虑不同类别的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现实需求,英语教育也逐渐出现了细分,从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设置后又陆续增设了很多外语类相关专业,比如涉外秘书、翻译、商务英语、英语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等。这些专业设置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培养目标上有差异,对于人文知识的需求也各有不同。这种情况下,对于英语教学中人文知识的需求,就应该深刻剖析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研判这些专业对于中国人文知识到底有哪些需求,然后渗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予以重点讲授,比如涉外旅游专业和涉外文秘专业的需求就不同,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也有差异。总之,渗透人文知识,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对症下药”,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对所有的专业、所有的人群都使用相同的手段、相同的内容。
而且这种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们工作环境、实际需求和交际场合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因此人文知识的获取很难做到精准无误、学了就能用。人文知识其实是一种“软实力”,需要进行一定量的储备,在储备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才能够在交际活动中运用自如。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人文知识似乎是分类和分层的,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分层和分类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或者是在学习过程中为了简化程序、降低难度而采取的一种灵活变通的学习方式。在真正工作或者实际运用中,这种分层和分类往往很难厘清。因为语言使用是复杂多变的,跨文化交际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形是很难预测的。在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像学习一些工具类课程一样将就实用,而是要本着学习、了解的目的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以词汇教学促进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最有效的办法是和词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文化性最强的部分,语言的文化性可以通过词汇来展示,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文知识需要通过词汇来表达。朱敏曾研究过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英语词汇的教学进行欧美文化学习的问题:“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习的重点应该是英语词汇的学习,可以将英语词汇教学融入到高级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深层文化,即是某种行为下出现的思想观念。例如对时空概念和对待家庭与亲情的态度等,或者是对于美丑的界定和理解与人生观价值观等。除此之外,还涉及不同的种族主义、集体主义等。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安排,还可以对文化的内容适度渗透。”[5]这种思路是非常正确的。其实,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词汇来学习更多的欧美文化,而且也可以通过词汇教学来渗透中国的人文知识。
许多人可能会感觉到,使用英语去表达中国的内容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实际困难,毕竟两种语言植根于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文化,其中有许多事项是难以一一对译来表达的。而且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似乎很少直接涉猎到表达中国人文知识的词汇,于是更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固有的印象。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现在看起来缺乏表达中国人文知识的词语,其实是因为在现在的英语教学体系中,特别强调课程内容欧美文化背景,过分强调欧美文化对英语的重要作用,导致欧美文化词语充斥教科书内容所致。如果我们对课程内容稍加改革,增添一些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课程,那么自然而然表示中国人文知识的词语也就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的这五年多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在国外投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外工作、生活,许多中国的新发展经验、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情况都被介绍到了国外,这些新情况如果采用固有的英文表达显然是不可能的,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断产生新的说法,这也就为中国人文知识的因为表达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基础。
中国的人文知识博大精深,在英语教学的第一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必然是非常有上限的,要想全部系统地学习也是不现实的。作为本国人,我们学习中国的人文知识具有天然的优势,只是在学习之后如何利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有难度,需要专门进行学习一些特定的用词用语,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体系中,对中国人文知识及其英译说法给予一定的关注,由此联想到自己所储备的相关知识,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人认为,学好、用好英语,能够顺畅地和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流,不仅仅在于要学好外语,而且也在于更好地学会汉语,这种认识是很有见地的。
当然,英语教学毕竟是在进行以英语及欧美文化方面的教学,如果中国人文知识穿插过多,似乎有喧宾夺主之嫌。这个时候可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外,往往会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举行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积极开展与跨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活动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把中国人文知识贯穿于其中,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认识到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中国人文知识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在活动中观察到跨文化交际到底需要传递哪些中国人文知识,这些知识应该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有效传播。
人文知识的获得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在学生阶段学生自己对于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并没有特别恰如其分的认识和规划,这就给人文知识渗透的分层和分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人们知识的获取往往是在点滴积累中,很难一蹴而就。因此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人文知识,提高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认识,让重视人文知识养成一种习惯,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现实需要灵活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在吸收人文知识方面能补上一课,以适应将来更高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总是会反映一定的文化现象,它不可能孤立存在。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不仅是可能的、可行的,而且没有一定量的文化知识的灌输和渗透,语言也无法学好、学精,无法真正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手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和世界联通,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世界,我们也需要世界更好地认识我们。[6]从这一种观点出发,我们认为文化交流和输出是双向的,不仅要学习欧美国家的人文知识,还要认真学习我国的人文知识,把这些知识与英语教学密切结合在一起,学会“中国故事、世界表达”,让每一名英语学习者都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