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平教授运用“治未病”思想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2018-03-30指导

福建中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治未病萎缩性胃炎

骆 萍 指导:林 平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若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则属胃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有明显的关系[2]。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严重的CAG或伴有上皮内瘤变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3],故积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着重要意义。“治未病”最早出自《黄帝内经》,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这三个重要内容。吾师林平系主任医师、教授,中医内科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福建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余有幸跟随林平教授学习,现将吾师秉承“治未病”的思想,并结合自身独特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未病先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充分说明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对于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吾师通过倡导调饮食、畅情志、慎起居、调体质等方面做到未病先防。

首先饮食上,注意平素饮食清淡,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少食或禁食肥甘厚腻、生冷、辛辣、坚硬之品,忌食不洁或致癌之物等,避免加重脾胃负担,引发胃病。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入胃,经脾胃的运化功能,化生气血津液,维持身体生长需求。《黄帝内经》云:“食饮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饮食有节是调养脾胃的关键。其次,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情志内伤,可使脾胃气机失调。《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见情志过激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吾师团队运用证素辨证研究表明慢性胃炎的病性以气滞最多[4],故吾师在望闻问切过程中,常加以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躁,减轻对疾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倡导保持心情舒畅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恬淡虚无,病安从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因此要顺应四时之气的变化,以调摄人体的阴阳气血;注意精神调摄,且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重视形神兼养,达到防病的目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并持之以恒,振奋阳气,促使气血调畅,形神合一,调整体质,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2 既病防变

2.1 健脾理气为纲 《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吾师林平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病变实质为虚实夹杂,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实证以气滞为主,包括胃气不降、肝气郁滞、湿气阻滞;故脾虚气滞为其基本病机[4]。吾师在治疗CAG上以健脾理气为纲,仿柴芍六君子汤之义自拟“调脏运气汤”(北柴胡、白芍、炒白术、白茯苓、陈皮、槟榔、炒麦芽、浮小麦、醋元胡、青皮、紫苏子、生甘草)。炒白术入脾、胃经,健脾益气,健运脾胃;柴胡入肝经,疏肝解郁,助脾胃气机升降畅调,二者共为君药。茯苓入心、脾、胃经,健脾和胃;白芍入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可防止柴胡劫肝阴,同时缓急以止痛;青皮,可行气疏肝及破气消积,既可助君药柴胡疏肝行气,又能助君药炒白术行气消积;元胡入肝、脾和心经,活血行气止痛,血中气药,气中血药,四者共为臣药。紫苏子入肺经,既可宽中理气,又可宣降肺气;陈皮、炒麦芽消食健胃理气;浮小麦,入心经,可益心气以安心神,心为五脏之主,心安则五脏安,共为佐药。

2.2 清化湿热,兼顾阳气 福州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气较甚,尤其夏季气候炎热、多雨潮湿,侵袭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升降失司,加之暑湿之邪郁积体内不得宣化而成湿热;又因闽南地区喜食海鲜,易引起脾胃湿热。吾师注重清化湿热,喜用藿香、佩兰、茵陈、黄芩、薏苡仁、法半夏、厚朴花、枳实、枳壳等药物。《内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发病与否的内在条件与体质有关。CAG患者体质以阳虚质为主[5],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中病性证素阳虚出现频率也较高,且其体质是阳虚质为主[6]。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感受湿邪日久极易导致阳虚,因此除注意清化湿热理气外,还应注意温阳(脾阳、肾阳),补脾阳常用炒白术、干姜、砂仁等,补肾阳常用杜仲、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等。另外注意辨症和辨证,对胃脘部饱胀不适,胃气不降者,加砂仁、莱菔子等;对腹胀明显,腑气不通者,可加大腹皮、枳实或枳壳等;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槟榔;嗳气、反酸、恶心者,加竹茹、柿蒂;而下焦湿热,大便质黏不爽者,则酌加白头翁;胃热甚者,加石膏、连翘等;脾气虚甚,用黄芪15~45 g、生白术36~45 g等。

2.3 五脏相及,调和脏腑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涉及多个脏腑,或日久累及多个脏腑。《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胃不仅与脾相关,亦与其他四脏存在一定联系。张景岳言“治五脏以调脾胃”。《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久虑伤脾”体现心神对脾胃的影响。故通过调治五脏可以有效地治疗CAG,吾师也常从五脏并调入手,治肝常用柴胡、郁金、合欢皮、玫瑰花等疏肝以和胃;肺失宣肃,可使中焦脾胃气机阻滞,临证时可适当加用旋覆花、苏子等宣降肺气以助脾胃气机升降;吾师喜用浮小麦等养心安神以和胃;胃阴不足者,可加北沙参、石斛、生地、天冬等养胃阴;肝阴不足者,加墨旱莲、女贞子、黄精、枸杞等养肝阴。

2.4 CAG向癌前病变发展的“前证”“潜证” “前证”是指生命活动过程中,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或者由于功能失调,机体出现某种轻微的病理变化趋势,CAG向胃癌前病变发展的“前证”—湿蕴化痰成瘀。导师团队专门针对“痰”“湿”进行研究分析,从CAG 发展到癌前病变,病理产物终由“湿”化“痰”[7]。脾虚则湿胜,脾为生痰之源,湿聚则痰生。中医言“痰为百病之源”“怪病皆为痰生”。痰具有易聚性,粘滞易阻塞成块,脾胃虚弱,脾虚健运失司,胃弱失于和降,气机不利,水液不化,渐生痰湿,阻滞中焦,对于临床上痰湿型或兼夹痰湿的CAG患者要预防向癌前病变转变,患者常形体比较肥胖,或为中医痰湿体质,可表现为胃脘痞闷,咽喉阻塞感,舌淡,苔白腻,脉滑,临床上常用佩兰、藿香、陈皮、半夏、苍术、莱菔子、竹茹、地龙等化湿祛痰通络。

“前证”再进一步发展就是“潜证”,潜证针对的疾病阶段是发病前期及传变前期。临床上,CAG向胃癌前病变发展,患者常无加重的症状,此时单纯用中医辨证无法判断疾病的轻重,由于症状不明显或表现不典型,故潜而不显,需要借助于胃镜及病理诊断,从微观上进行观察,使疾病从“潜证”态的“无症可辨”转变成为“有症可辨”—胃镜见黏膜苍白、颗粒增生,吾师考虑为痰瘀凝结。CAG久病脾胃虚弱,运化不能,痰湿、血瘀等邪实阻滞,气机不畅,局部异生,则见黏膜粗糙、颗粒增生、肠上皮化生,甚至出现上皮内瘤变等异型增生,临床上表现胃脘刺痛症状尚不典型,从舌象上观察: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怒张,色紫黯,吾师喜加莪术、路路通、失笑散、桃仁、赤芍、丝瓜络等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之药。

2.5 病证结合,微观辨证 CAG的诊断必须结合内镜和组织病理,在临床上症状并无特异性,且其症状轻重与胃黏膜的损害及病理程度并不相符。吾师从西医辨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电子胃镜下胃黏膜的形态变化,使中医的望诊微观化,宏观辨证与胃镜下及病理的微观辨证相结合,使诊断更准确,辨证辨病治疗与病机发展不同时期用药相结合,治疗上更具有针对性、疗效更佳。经过临床观察发现:胃黏膜充血、点状糜烂出血多属于湿热、热毒壅盛引起,常用白芨止血,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黏膜色泽淡白或苍白、胃蠕动缓属于脾胃虚弱 (阳虚),常用黄芪、炒白术等健脾益气;黏液清水状多属痰湿内停,常用陈皮、茯苓、半夏、薏苡仁等健脾祛湿化痰;胆汁反流多属于肝胆、脾胃之气上逆,加枳壳、川楝子、钩藤、夏枯草平肝清热降逆;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多属于湿热或正气不足,加黄芩、黄连清热利湿或黄芪补气等;胃镜见黏膜粗糙、颗粒增生或病理见上皮内瘤变改变者多属于痰凝血瘀,加桃仁、路路通、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病证结合,微观辨证可以有效地治疗或预防CAG的发展。

3 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是指疾病愈后康复阶段,要积极调养,扶助正气,以防原有疾病再生[8]。CAG病程缠绵,尤其是癌前病变较难治愈,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复发。CAG病情稳定后,要加强预防化湿生痰,除了药物定期调理外,更需后期脾胃的调养。正如古人云“三分药物,七分调养”,吾师更提倡恢复期胃病患者“二分药物,八分调养”。首先,饮食应以清淡、柔软、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刺激、生冷食物,且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减轻脾胃负担。其次,常嘱患者生活上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帮助逐渐恢复正气。最后,嘱患者定期复查胃镜,胃镜加活检是胃癌前病变及癌前状态确定、随访复查最重要的诊断方法[9],需要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查技术,了解CAG的病后状态,明确疾病的发展情况。

4 结语

“治未病”是中医治疗疾病或预防疾病的重要理论。李东垣《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强调脾胃在机体整体的重要性,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故预防脾胃疾病十分关键。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及情志等因素,CAG 逐渐年轻化,癌前病变率逐渐升高[10]。吾师在治疗CAG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秉承“治未病”思想,并结合自身独特理论思想,积极倡导病人平素调饮食,畅情志,强体质,预防CAG发生;而对有疾病倾向(或已经患病)则通过辨病辨证结合,运用调脏运气汤加减,不仅能改善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还可抑制肠上皮化生,阻断癌变;对于恢复期病人更提倡“二分药物,八分调养”,加强日常调护,避免疾病复发。可见中医药可通过遵循“治未病”思想原则,达到阴阳平衡防治疾病的目的[11],从而预防癌变。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5):345-349.

[2] 中华中医药学会.慢性胃炎诊疗指南[S].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0):123-125.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S].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2):119-128.

[4] 林平,黄小燕,施婧瑶,等.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2):7-9.

[5] 翁顺珠.不同类型慢性胃炎的中医体质及证素差异性初步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

[6] 林平,翁顺珠,郑进敏.运用证素及中医体质理论探讨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医病理特点[J].福建中医药,2015,46(1):3-5.

[7] 李宇.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痰”“湿”证候的证素特点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

[8] 谢有良.“治未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与探讨[J].中医研究,2011,24(7):58-60.

[9] 李军.基于“治未病”理论的胃癌前病变社区中医药干预策略[J].江苏中医药,2013,45(1):11-13.

[10]邹文斌,杨帆,李兆申,等.中国胃癌诊治关键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4(1):9-14,53.

[11]谢胜,周晓玲,税典奎,等.“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脾胃病防治模式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2):122-125.

猜你喜欢

治未病萎缩性胃炎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