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五位一体”的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2018-03-30魏金明陈永福陈少平

关键词:五位一体育人思政

魏金明 陈永福 陈少平

(1. 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福建福州 350116; 2. 福州大学, 福建福州 350116)

在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如何根据不同地域情况、特点、特色,不断探索、创新,构建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尝试。

一、构建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重点在于构建“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五位一体”指的是: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围绕省情地情展开;应植根于不同区域的文化土壤,以区域传统文化为根;应充分发挥区域在地理位置、发展布局中的优势,服务于立德树人;应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突出不同高校的特色,形成鲜明的本土标识和品牌;应围绕不同时代学生鲜明个性和层次特点,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鲜明特征。

在当前,构建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是在充分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大前提下的创新尝试,重在充分凸显区域特色,旨在服务人才培养全局,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内涵。理论总是伴随着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上面临着诸多的契机和挑战。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的丰富,更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标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多年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其次,有利于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地域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盘棋”的前提下,其部分是由各省市、各区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成,属于全局与局部关系。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方针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为保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探索构建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为契机,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举措。通过发挥区域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展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域特色,并形成区域模式,服务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

再次,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如果说立德树人是中心环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无疑是根本目的,构建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保障。它要求各地区各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树立区域特色理念,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积极主动探索创造地区做法,积累区域特色经验,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实效。

二、构建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初显成效,充分发挥了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一)围绕区域文化与多元模式相结合创新思政课教学

自教社政[2005]5号文件实施以来,各高校重视发挥历史悠久、内涵深刻、表现丰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实践与教学改革中的内聚作用,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构建依托地域文化资源的课程体系,夯实课程教学主阵地作用。很多高校主动吸纳区域文化和地方资源丰富思政课程理论和实践,围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一是吸收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和针对性。重视发挥区域文化在思政课实践与教学改革中的内聚作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将大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的地方文化资源以多种形式融入教学中。二是构建开放多元动态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感染力和实效性。在思政课教学中设计专题研讨环节,指导学生开展对地方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地域文化、社会现实等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培养大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同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亦被积极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三是依托各类地方资源拓展教学实践,全面引导学生运用和内化知识。很多高校以各类地方资源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构建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的联系桥梁,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体系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锻炼中提升。

(二)围绕国情与区情相结合开展日常教育活动

各高校立足国情、区情和广大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将地方精神、地缘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断探索教育新途径、新方法,积累了不少极具特色且富有成效的经验。一是以人为本,彰显地区精神,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福建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相结合,引导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因地制宜,结合有利地缘优势,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发挥华人华侨、侨资侨智等的育人作用。在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历史博物馆、文化博物馆、纪念馆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场所作为教育基地。三是与时俱进,创新主题教育,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主题为主线”,围绕经典理论学习、日常管理、心理健康、资助育人、生态文明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的主题教育活动。

(三)围绕普及性和本土化相结合构建网络思政新格局

近年来,高校准确把握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需求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利用新的教育载体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渠道和空间,很多高校立足深层次对接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探索大学生主动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本土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一是全面推进本土化易班建设,打造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平台。在建设中突出校本特色,紧密结合学生需求。区域、校、院(系)三级分别成立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和工作站,构建区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张网”,并重视督促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将“易班”推广建设列入绩效考评指标。二是探索建设区域特色的网络文化工作室,筑牢工作基石。融合区域特色文化元素,组建网络文化工作室,引导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开展主题活动和产品开发。三是着力拓展“两微”和“社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工作品牌,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切合当代学生特点及需求,使一些网络文化产品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

(四)围绕传统文化与成长成才相结合推进文化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人本理念、哲学思想和道德文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高校通过传统文化弘扬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让文化育人的理念根植于内涵深厚、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中。学生在学习文化和感受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文化,对于人才培养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作用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地方高校担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通过吸收整合地方文化中的养分,让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之中,开展“比得式”的“体验式”教育,创新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二是积极发挥区位文化优势,助推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福建的朱子文化、闽都文化、船政文化、妈祖文化、商港文化、航海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红色文化等,均成为了福建省高校发挥各自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亮点。三是强化行业特色高校对行业领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建独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地区行业特色高校沉淀了特色鲜明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特色文化育人的理念中逐步创建了行业文化的系列特色品牌,将传统文化形象化、立体化,潜移默化中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

(五)围绕地域精神与大学精神相结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各高校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坚持多元融合的原则,将地域精神与大学精神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和拓展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一线。很多高校将区域精神与大学精神相结合,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先行性的探索与实践,形成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是以引领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方向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由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共同推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发展需求相结合,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创业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尝试具有区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二是以突出社会责任为动力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需要对社会需求的体察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与实践,更需要勇担重任的勇气和气魄。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之源,很多高校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创新创业精神过程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力。三是以凸显科技创新为重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很多高校坚持以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协同,共同推进。高校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拓展创业培训形式,大力发展校企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六)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自我成长相结合凸显社会实践品牌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和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近年来,各区域高校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项目立项紧密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突出社会责任;紧贴学科专业特点,突出学以致用。社会实践目的在于促进个人成长成才,突出品牌建设,投身新区域建设实践。一是社会实践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社会责任。围绕区域发展规划,根据“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原则发布和征集实践项目,组建专业优势互补的博士生、硕士生服务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讲、调研,积极为区域发展建言献策。二是社会实践应围绕个人成长成才,突出品牌建设。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积极整合资源,加强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打造品牌示范效应。三是社会实践促进个人成长成才,突出成效导向。从力求学以致用、成长成才的目的出发,积极整合资源,加强校地、校企战略合作,打造品牌示范效应。

三、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未来展望

近年来,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教育模式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持续推进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

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是在发展过程中有待深化的新理念,诸如“闽派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近两年才出现在福建省教育工委文件中。福建省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会在2015年年会上也提出“要把高标准打造闽派高校思政特色品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着力点”。不可否认,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在实践中是存在的,但在理论上还缺乏深入、系统、客观的研究和阐述。因此,要总结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发展的成果,做好区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理论研究,对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外延、特征等进行系统探索和研究,形成系统的区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为工作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二)完善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

区域特色政策支持是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各区域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指导性文件,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些政策在凸显区域特色方面还有待完善和强化。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政策支持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应完善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体系。一是应对现有相关政策文件进行逐一梳理,筛选不合时宜的政策文件,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紧密围绕区域特色进行修订;二是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可在加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区域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教育管理、网络思政、文化育人、社会实践、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一系列突出区域特色的政策文件,并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

(三)深化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

近年来,很多地方围绕区域特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各高校未能围绕区域特色对这些工作进行系统的总结梳理,从区域视野来看呈现碎片化现象,区域特色实践的内聚力、影响力较难体现,反映区域特征的内涵品牌效应也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因此,应推动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整合。一是按照“区域一盘棋”思维推进地方文化资源在育人工作中的合力作用,打破地域界限,充分发挥不同区域文化在全省各地高校中的育人作用;二是进一步整合区域政府、社会力量、企业机构、文化场馆、文化名人等各类资源,以适当形式融入实际工作中,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

(四)凸显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目前,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效果不佳,对大学生个体影响力不够;二是在日常教育活动中,针对95后大学生群体特点和需求研究不够,教育活动实效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在区域本土化易班建设校际差异较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黏合度还不高,品牌特色凝练还有待强化;四是立足区域的本土文化、社会力量等各类资源亟待整合,区域特色协同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因此,应创新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探索跨学科、多学科支撑,推进思政课程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课堂教学生活化机制,提升教学实效;二是在日常教育管理方面,建立“区域是一家”思维,探索建立地区、校际工作联动、交流长效机制;三是要进一步针对95后大学生特点,探索立足全体学生、促进个性发展的育人机制;四是推进符合地域高校特点的易班平台一体化建设。

总之,在新时代应站在更高的起点,积极探索、创新、完善,构建区域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