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平台模式研究
2018-03-30郭源生夏小荣李沁雨
郭源生,夏小荣,李沁雨
(四川中制工业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94)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要论述,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文对国内外科技创新平台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要素资源聚集、共享端口开放、科学研究、技术成果转化以及科技服务等方面展开调研,从产业布局、创新引导能力、创新人才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致力于研究搭建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聚集创新型人才,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宣传科技创新政策和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的创新服务平台。
1 国外科技创新平台研究
国外创新平台(platform for innovation)首先出现在《走向全球:美国创新新形势》的研究报告中,该报告认为创新基础设施以及创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包括人才和前沿研究成果的可获得性,促进理念向创造财富的产品和服务转化的法规、会计和资本条件,是创新者能够收回投资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1]发达国家十分强调对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与支持,如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战略创新协调计划支持技术平台的发展,增强欧盟的创新能力;德国建设智能服务数字化平台,为其构建智能服务数字化平台战略奠定了基础。
欧盟组织的科技创新平台分为使一个部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新技术类平台,以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技术平台,基于新技术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技术类平台,为确保欧洲高新技术部门处于前沿而进行开发的突破性技术类平台,更新、振兴或重组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平台等五类。[1]其平台的建设过程可视为大型企业带领,高校、科研院所、关联企业及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等协同,并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受政府指导和推动。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有“巴登-符腾堡州创新联盟”及“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两个平台,前者由多家大学、研究院所组成,致力于国家级基础型及应用型科研的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科研支撑、技术及设备、成果转化等服务;后者通过教育和服务的结合,引进政府全额投资基金,完成成果转化与产业的结合,通过自成体系教育、咨询、研究和技术转移,培养一批融合管理、市场与技术的创新人才,协助成果转化过程中,从实验室技术端到需求企业应用端,最终达成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服务。
2 国内科技创新平台研究
根据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如广东、江苏、上海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地方平台更偏重研究开发、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地方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形成平台建设不同的定位、目标和方向。
(1)直接面向产业服务的多方共建模式,如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各类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省市政府与中科院联合共建,省科技厅、市政府与中科院研究所联合共建,省科技厅、市区政府支持、相关科研机构、大学等联合共建等。[1]
(2)中小企业专业镇的建设模式,如广东省政府对经济实力雄厚、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镇,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作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及为本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撑。[1]
(3)“产学研”合作的共建模式,江苏省引导优势科技资源向企业聚集,全面部署高校、院所在企业中建设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重点实验室建到高校校园,将高校、院所的智力资源优势与龙头企业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以产业引导应用基础研究。[1]
(4)多纽带链接的建设模式,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即应用了链式、分布式、市区联动模式、孵化器模式、公共服务模式以及“加盟”模式等多模式建设。[1]
3 科技创新平台模式研究
根据市场需求、平台应用,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3.1 科技研发模式研究
3.1.1 政府主导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是一所隶属于美国商务部的公共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服务与研发,且制定和发展技术标准,集成管理、组织、研发,由政府支持90%以上的经费,拥有大量科研、管理人员及专家。NIST的特殊性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其在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方面的能力,保证了其在行业共性和行业标准方面的绝对权威,并能积极响应和配合政府发展。
台湾工研院是由政府成立、致力于科技服务的应用技术非营利研究机构,着重与学术界、产业界错位发展研发。初期由政府支持充沛的经费补助,后经十年的研究模式,通过向产业界推广科技成果和科技服务,实现了脱离政府补助下收支平衡且略有结余。
通过对国内外两所典型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我们发现,该类型创新平台前期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补贴,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其研究内容主要为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的开发以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发展。
3.1.2 大型企业主导
GE公司设立了美国第一座中央企业研究实验室——GE研究发展中心,定位于为公司提供科学知识和实现盈利的方法,其职能在于为现有的技术找到新途径。研究中心在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满足公司发展需要,对于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比重也在适时地调整。研究中心经费除去总部拨款30%以外,其余70%来自业务部门合约及外部订单。公司划拨给中心的经费40%用在技术开发上,另外40%作为种子项目的研究经费,其余20%是给为公司带来盈利、具有潜力的研究项目。
贝尔实验室定位于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平衡机构,旨在为企业经营现实和长远目标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研究工作不是脱离商业利润,而是为商业利润而进行的研究。研究院重视了解市场和技术需求,从而调整技术开发路线。实验室的资金来源以总公司占91%为主,朗讯公司将每年收入的1%用来作为实验室的科研经费,其他经费来自政府的合同。
华为成研所是华为旗下最大研究所之一,目前员工人数约9000人,主要做传送、存储和海思芯片开发。成研所的存储业务占华为全公司的80%,代表产品OceanStor,2016年,华为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高达14.6%。过去十年华为累计投入3130亿元用于研发创新,华为已经在全世界设立了36个联合创新中心,16个研发中心,累计62 519件专利授权,且大部分是核心专利。
通过国内外大型企业研究院的建设发展经验可以总结为:稳定的资金投入,明确清晰的自身定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企业研究院一般承担了企业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的研究,这些研究项目风险大、投入高、研发周期长,往往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企业研究院稳定的研发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技术研究项目不受短期的经营效益的影响。企业研究院早期存在自身定位不明确、过于重视基础性研究等问题,导致研究成果企业用不上、研究成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随着企业研究院的不断发展,企业研究院对自身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更倾向于解决实际问题,把握技术趋势和市场发展动向,不断调整研究重点以适应市场需求。企业研究院普遍认识到,企业研究院如果脱离市场,为研究而研究,只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浪费,企业研究院的作用是为了提高企业产业竞争力、培育新产业,在不断地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因此,企业研究院比较注重技术方向的研究规划,重视与经营单位的沟通互动,充分了解其技术需求,并让经营单位参与到企业研究院的技术方向规划中来,以使自己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
3.2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
3.2.1 当前主要模式
中试模式。是对目前国内科技成果转化难而独创的科技服务创新模式。其将中试中心作为中试模式的试点平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实践,中试中心为科研院所和需求企业,是实验室到产业化过程中的枢纽。
先投资示范后宣传推广再技术转移模式[2]。公司在技术转移的实践中,立足项目方和投资方的双重需求,实行该模式。为高校的科技成果找到企业或投资者,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该模式确切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
打造行业平台,开展技术转移模式。行业产业技术联盟、生产力促进中心等,通过技术论坛、专题展览和开展技术交流等工作;立足市场,围绕技术核心,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完成技术开发及成果落地合作。
技术整合联营模式。通过购买或实施许可等方式与技术研发方(拥有者)达成合作协议,再联合生产企业或投资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该模式的特点是前期投入高,但后期运作成功则利润可观,一般适合技术成熟、特色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而投资额度较大、开发周期较长的项目,主要满足企业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超常规发展的需求。
投资银行+管理咨询模式。主要特点是将顾问与中介服务融合,在项目运作中与客户深度互动,将管理咨询贯穿于融资服务的全过程。
国际技术集成开发模式。该模式对技术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包,由牵头公司联合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开发机构协作开发,或以购买或委托的方式,从国外引进小试技术,然后在国内组建科研机构或专家团队,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开发创新技术。
通过技术协同创新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推动龙头企业技术进步模式。我国大部分科研机构都是按单一学科设立的,从而单个科研单位很难独立完成复杂且对系统集成水平要求较高的项目。充分发挥整合资源的优势,集成多个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进行集成创新,共同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考虑到龙头企业在行业中通常具有示范效应,所以技术转移工作可先从行业龙头企业开始。
联合体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立足市场需求,由国家级研究机构联合多个企业建立“成果转化联合体”,既打通科技成果由实验室研发到园区落地的产业化链条,又可做到对其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二次开发。
3.2.2 当前实践经验
大力推动专利许可。将发明注册成为专利,并以专利许可的方式交予企业实现商业化应用,是公司进行技术转移的常规方式。对于科研人员的职务发明,公司首先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评估,重点审查该发明申请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商业应用性是否达到专利授权标准,然后积极与潜在的合作伙伴接洽专利许可事宜。
积极鼓励衍生企业发展,指导和帮助科研人员创立了各类创新型高技术企业,是创新公司技术转移工作的一大特色。尤其对于一些在原有产业版图找到机会的革命性技术,创新公司致力于指导帮助衍生独立商业化运作的高科技企业,并评估该企业创业理念的科学性和经济潜力,协助进行商业模式设计、财务规划和战略制定。
多元化投融资支持。基础研究领域投入多、风险大,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通过为初创企业提供投资,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的结合。
有活力的利益分配。技术转移作为一项涉及科研人员、机构、企业等各方利益的复杂过程,其中,解决成果确权及科研人员的股份分配较为重要。
开放的合作网络。建立覆盖面广的产学研互动网络是开展技术转移的关键要素,搭建政、金、产、学、研的交流沟通平台,搭建技术研发、成果转让、专家咨询等科技性服务的合作平台并融合法务、财税、工商等商业服务功能,加速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并为其过程全面服务。
3.3 资源服务平台模式研究
浙江根据自身需求,制定了《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指导思想是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完善、提高”的基本思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一批创新资源配置更优、联合创新能力更强、开放服务水平更好、具有良性自我发展机制的公共科技条件平台,主要任务是除与国家接轨的科技基础平台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释放科技创新需要,延伸和补充了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内容,建设公共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三大类重大创新平台。[3]
美国州立罗格斯大学和克莱姆森大学共同建立的陶瓷、复合材料和光学材料中心(CCOMC),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多大学多企业合作研究中心,为充分保障校企密切合作,运行和管理分为高校和企业两个不同分支。对合作高校采取项目制,基于高校的中心管理层级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由中心主任、项目协调人和项目负责人组成。同时设多层次的企业会员制,聚集大中小企业,支持小企业能以较少的会费获取研究成果,且得到免费使用中心实验室设备,降低研发成本,充分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在项目运行同时发挥高校技术优势并紧密结合企业需求,首先产研各方共同推举立项,企业咨询理事会、会员企业和高校教师都可为研究中心推荐项目;其次在项目开展中及时与企业沟通,项目管理以项目负责人为首,不仅参与制定集体研究计划,与项目协调人组织实施和过程监控,还要向项目协调人沟通研究成果并协调资源;最后在成果发布和专利申请时兼顾各方利益,重视激发企业与个人活力与积极性。
4 科技创新平台研究成果
4.1 省内现状
2017年5月17 日四川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宣布上线,其核心功能是推动信息聚集共享和对接平台搭建,建设“科技大数据中心”,“网上科技大市场”。该平台的上线让我省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这一平台更多是在整合供需双方上发力,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领域有一定作用,但是对于科技研发这一领域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对科技研发机构进行有效整合,科研机构、企业研究中心、校园研究中心依然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形成合力,资源也无法做到共享。
4.2 发展方向
从最早的为草根创业提供物理空间和交流平台的孵化器模式到后来基于综合服务的众创空间模式,物联网的诞生促使独立经济向共享经济转变,打造一个联通政府和市场,联动技术与资本,联合众多资源的生态模式平台,打通政产学研用之间的通道,搭建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调控引导是未来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方向。
4.3 模式设计
(1)定位。平台应聚集高端资源要素和创新发展理念,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为目标,实现科学到技术、技术到产品、产品到产业的转移转化,帮助科研工作者实现价值。
(2)组织体系。平台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可设理事会为决策机构,负责战略指导、规划、目标、研究领域和政策等方面的制定;设监委会负责监督机构日常运行,学术委员会集成学术资源用于科学研究创新,顾问委员会负责在一些重点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上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及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
(3)管理模式。平台实行独立自主的管理运行机制,以“目标责任制和合同契约制”对该平台的内部人员,实行聘任制、任期责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以此作为绩效,作为是否继续聘任的标准,同时实行多种创新的研发模式,即通过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提供研发人才培养和研发技术支持开展自主研发模式;通过企业需求、市场预估、研发机构研发、反馈企业生产、持续跟进开展定制研发模式;由多家企业、研发机构联合研发开展协同研究模式;开展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4)技术研发模式。定期举办技术成果展示会、建立技术供求信息库、设立技术经纪人专员、供求双方合作模式多元化、大力推进国家科技计划,提供融资、政策、管理辅助等,提供技术入股、技术授权、技术转让、智力定制、智力输出、产业嫁接等支持;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专业服务;协助需求企业使用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大型科研设备仪器。
(5)成果转化模式。以现有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为门面进行科技成果的推广,搭建覆盖科技全景数据库,包括科技企业库、科技项目库、交易库、科技金融库及服务中介库;搭建成果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和展示高校、科研机构科研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交易及落地;协助开展科技成果确权,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易,建立科技成果信用体系,实现科技成果价值;辅导需求单位按照相关规定以产权交易模式完成科技成果交易。
(6)资源服务平台模式。提供智库服务,如科技信息情报、产业分析、政策分析、提供行业评估报告,建立专家咨询平台,组织专家提供定期或不定期发展规划及问诊建议及教育培训;提供技术经纪人支持,如人才引进、专家对接、团队建设,协助解决高端人才流动及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和认证;引进科技金融,引入风投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科技企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向前延伸,关注并参与中试阶段的投融资,实现科技型企业多渠道融资;提供区域发展支持,如协同发展与错位发展分析报告,协助地方招商引资,协调区域内龙头企业发挥产业带动作用等。
4.4 运营保障
科技创新平台需要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方能保证持续运营,因此,建设平台应考虑以下几方面保障体系。
(1)顶层设计。科学的统筹规划为平台建设、目标、定位、日常运维及平台功能应用提供基础的保障指导。
(2)团队建设。采用国内外科技创新平台经验,团队应结合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在关联政府部门指导下,融合科研工作者、企业家、金融家各类型专家,形成专职和兼职的工作团队,保障工作实施。
(3)工作机制。制定专项计划,形成工作台账,开展专题工作会议,加强内外组织协调工作,加强调研、走访、座谈交流,对工作方式定期自评,边做边改,定期向相关部门主动汇报成果。
(4)联络机制。要建立工作联络机制、对接机制,发挥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与园区之间的桥梁作用。
(5)经费保证。前期应争取政府部门专项经费支持作为平台建设初期的启动费用,同步通过市场化的业务拓展,以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方式获取维系平台发展的费用支持,提高平台自身造血功能。
5 结语
结合《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中提到“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十大高端领域的重大共性技术需求,依托省内高校、在川中央院校、国内外知名高校等科技资源,分行业、分领域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4],在以科技创新替代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趋势下,研究围绕技术、人才、政策、金融、市场等全要素,开展咨询、规划、培训、论坛、技术经纪人、财税、法务等系列生产性服务,聚集科技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等资源,建立从上游实验室到孵化器,到企业化生产,最终实现技术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对助推我省高质量加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