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年龄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2018-03-30刘灵芝侯木缘李田芳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消费率年龄结构储蓄

刘灵芝,侯木缘,李田芳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郭志刚[1]提出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源源不断地吸收农村年轻劳动力,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人口年龄结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具有各自独特的消费特点,人口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对农村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化,经济增速放缓,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有利于了解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消费偏好,制定合理政策促进居民消费。

关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和居民消费的关系,最早集中出现在Modigliani等[2]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劳动人口比重与社会总储蓄率成正比,儿童和老年人口与总储蓄成反比即与消费成正比。基于 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基础,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率或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口结构变动对消费产生一定影响。很多研究都表明人口结构变动是影响消费的一个因素。Leff等[3]利用7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与消费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方丰[4]研究得出代表人口结构变化的4个维度: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人口城乡结构以及家庭收入均对我国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对如产生怎样的影响,李春琦等[5]、陈冲[6]、王芳[7]研究得出少儿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均具有负的影响。李承政等[8]利用2001—2009 年中国农村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对人口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农村少儿抚养比与农村居民消费率显著负相关,农村老年抚养比与农村居民消费率显著正相关,而农村人口性别比系数的稳健性较差。王金营等[9]、李响等[10]认为,老年抚养比与消费率呈反向变动关系,人口老龄化会降低未来消费水平和消费比率。沈继红[11]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的年龄结构对消费率的影响并不稳定:总体上,少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对消费率有正向影响,而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对消费率有负面影响。刘铠豪[12]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得出在农村地区,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消费率均产生负效应,少儿抚养比的负效应随收入增长率的提高而增强,老年抚养比的负效应却呈现倒“U”型特征。

另一部分学者对以上观点持否定态度。Ram[13]利用 1977年128个国家的截面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并不能证实抚养系数对储蓄率有显著影响。Kraay等对中国 1978—1989 年分省份居民储蓄家庭调查面板数据的研究指出抚养比对储蓄率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Demery等[14]利用在英国 1969—1998年的家庭支出调查数据研究了年龄结构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没有证据显示居民的储蓄率呈现先增后降的“驼峰状”,并且也不支持居民在退休以后储蓄率为负的说法。Horioka等[15]使用中国家庭面板调查数据,发现人口抚养比与储蓄率不存在显著关系。李文星等[16]利用动态面板 GMM 估计方法发现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有负的影响,但效果不大,老年抚养比影响则不显著,因而认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不是我国目前居民消费过低的原因。

综上所述,已有大量的学者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方法对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甚至出现观点相左的情况,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且已有文献针对城镇居民消费的研究较多,运用的数据都是宏观省级统计数据。在我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乡居民在人口结构和消费习惯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笔者运用农村实地调研获取的微观数据针对人口年龄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人口年龄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为提高整体消费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论分析

关于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主要有Modigliani等[2]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模型(以下简称 LC)和Samuelson等提出的家庭储蓄需求模型(以下简称 HD)2种理论基础。

Modigliani等[2]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强调收入在人的一生中系统地发生变动,储蓄使消费者可以把一生中收入高的时期的收入转移到收入低的时期,即个人可以通过跨期的最优配置,使消费维持在最优的水平上。从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年轻的时候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及精力,此时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渐增加,收入大于消费,这时候的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期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一般来说,适龄劳动人口将其收入和财富分为3个部分,一部分用于自身消费,一部分用于抚养下一代,还有一部分储蓄起来用于退休后开支。因此,在一个经济体中,适龄劳动人口为正储蓄,而儿童和老年人则为负储蓄。如果经济体中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如适龄劳动人口增加,则经济体的储蓄率也将增加;反之,如果儿童和老年人比重大,则整个经济体的储蓄率会下降。按照生命周期假说的观点,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及总抚养比的上升会提高(降低)居民消费率(储蓄率),反之,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及总抚养比的下降则会降低(提高)居民消费率(储蓄率)。

预防性储蓄理论是对生命周期模型的改进。人口老龄化趋势对下一代人口的消费行为存在间接影响,如果家庭负担的老年人口多,下一代的抚养负担加重,如果下一代预期到了未来养老的支出压力,则可能因此而减少现期消费,增加储蓄,从而实现动态最优。按照这种观点,老年抚养比的上升甚至会降低居民消费率,由此得出与生命周期模型相反的结论。此外,一些经济学家对老年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进行研究发现,老年人并没有像生命周期模型预期的那样有那么多的负储蓄。对于这个发现,经济学家认为老年人的预防性储蓄的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他们的寿命可能比预期的长,从而要为长于平均退休的时期提供生活费;二是出现生病和大额医疗账单的可能性。

Samuelson等提出的家庭储蓄需求模型将孩子和储蓄都看作家庭所拥有的不同形式的商品(或投资),他们具备相同的经济功能,即都可以作为家庭养老的一种工具。因此,家庭生养的孩子数量与持有的储蓄量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当家庭养育的孩子数量较多时,家庭可以减少用于养老保证的储蓄;当家庭养育的孩子数量较少时,则通过增加储蓄以防老。现实生活中不同类型家庭储蓄(消费)行为较好地支持了家庭储蓄需求模型的假说,研究人员发现,没有养育孩子的家庭通常会持有大量的储蓄以防老,而养育了众多孩子的家庭则往往储蓄很少。家庭储蓄需求模型暗含的一个前提假设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大多数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这也比较符合我国农村“养儿防老”的现状。按照家庭储蓄需求模型的观点,少儿抚养比的上升会提高(降低)家庭消费率(储蓄率)。

2 农村人口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

2.1模型设定结合前面的理论分析可知,农村居民消费变化与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证实人口年龄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构建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ln(C)=α+β1YB+β2OB+β3Sex+β4ln(Y)+β5E+β6P+β7IS+β8UCY+εt

式中,εt是随机干扰项,被解释变量为ln(C),是人均消费水平的对数;解释变量为YB和OB,分别代表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C表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Y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E、P分别表示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IS表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UCY为家庭收入的不确定性;α为截距项。

职业为农业劳动者、公务员、私营企业主(如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如夫妻店)、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学生、企业管理层、退休、无业、其他,这11种职业分类分别赋值为1~11,职业类型会影响收入水平,进而对消费产生影响;收入来源用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失地赔偿收入、其他来分类,分别赋值为1~6,收入来源结构会对农村居民消费有影响,工资性收入的相对上涨有助于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收入不确定性为根据户主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和家庭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作为分组依据取得家庭收入对数的方差,作为衡量家庭收入不确定性的代理变量,收入不确定性都会抑制农村居民消费。

2.2数据来源及描述数据来源于2016年湖北荆州、恩施2地的实地调研数据。调研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在荆州、恩施随机抽取农村进行调查,由调查员与农户面对面交流并根据农户的情况填写问卷。调研共走访养殖户共700户,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72份,其中有效问卷603份。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2.3估计方法与结果以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对数为被解释变量,运用Eviews对模型进行多元回归,模型AdjustedR2为0.58,F值为104.13。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家庭可支配收入、性别比、收入对数、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来源、收入不确定性对家庭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该研究关注的2个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在模型的系数均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少儿抚养比上升将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上升,这与家庭储蓄理论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也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大多数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这也比较符合中国农村“养儿防老”的现状,少儿抚养比越高意味着家庭子女数量较多,家庭可以减少用于养老保证的储蓄。另一方面,中国的二元化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村居民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摆脱贫困落后的生活,希望子女能够通过读书将来在城市中能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定居城市,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支出较大。所以少儿抚养比的上升提高了家庭的消费支出水平。农村老年抚养比将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下降,这与预防性储蓄理论得出的结论相同。因为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农村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的生活、医疗、保健、文化等方面的多种需求要依靠家庭来满足,所以农村家庭倾向于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储蓄来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等大额开销。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N=595)

表2 模型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符合0.01、0.05、0.1的显著性水平

Note:***,**,*,respectively meet the 0.01,0.05,0.1 significance levels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水平产生正向影响,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上升,这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相符,也与实际情况中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最主要的因素相吻合。

农户家庭性别比均对消费水平产生正向影响,这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仔细考察中国消费趋势后发现,中国城市很多职业女性奉行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65%的女性消费者花掉60%或以上的月薪,中国女性正在逐渐成为消费力量的核心。

农户受教育程度对消费水平产生正向影响。首先,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导致人力资本的增加,带来更高的收入;其次,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商品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其接受智能化购物的能力越强,搜寻商品和购买商品的能力越强,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老年抚养比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结论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结果略有不同。出现这个不同的结论是因为中国有自己特有的国情,中国农村居民有自己的固有特征。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保障措施不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各方面改革还没有完成,制约着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只有社会保障逐渐健全,居民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得到实现,才有可能使他们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即期消费。

根据相关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收入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居民对未来的信心,才能促使居民更加积极地进行消费。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应积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居民个人生活的不确定性。

[1] 郭志刚.我国人口城镇化现状的剖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社会学研究,2014(1):10-24.

[2] MODIGLIANI F,BRUMBERG R E.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 section data[M].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54.

[3] LEFT,N H.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J].The American economist,review,1969,59(5):886-896.

[4] 方丰.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S2):465-469.

[5] 李春琦,张杰平.中国人口结构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4):14-22.

[6] 陈冲.人口结构变动与农村居民消费: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J].农业技术经济,2011(4):25-32.

[7] 王芳.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6(16):33-37.

[8] 李承政,邱俊杰.中国农村人口结构与居民消费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1):49-56.

[9] 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6,30(1):29-36.

[10] 李响,王凯,吕美晔.人口年龄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J].江海学刊,2010(2):93-98.

[11] 沈继红.人口的年龄结构对消费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5(4):36-41.

[12] 刘铠豪.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率的效应差异研究: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人口研究,2016,40(2):98-112.

[13] RAM R.Dependency rates and aggregate savings:A new international cross-section stud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72(3):537-544.

[14] DEMERY D,DUCK N W.Saving-age profiles in the UK[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2006,19(3):521-541.

[15] HORIOKA C Y,WAN J M.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7,39(8):2077-2096.

[16] 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J].经济研究,2008(7):118-129.

猜你喜欢

消费率年龄结构储蓄
具有年龄结构的麻疹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人口总数变化的比例进入潜伏或染病群体的年龄结构传染病模型及稳定性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具有Markov调制的随机年龄结构种群系统半驯服Euler法的指数稳定性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