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实例探究

2018-03-29鲁海波

读写算 2018年20期
关键词:教学实例高三复习语文核心素养

鲁海波

摘 要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學鉴赏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界最新研究总结的语文核心素养。在高三古诗鉴赏复习中怎样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对高考改革,成为了语文教学中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展示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复习讲评课教学实例,期待能解决高三复习中古诗鉴赏中的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对的问题。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高三复习;古诗鉴赏;教学实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0-0197-0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2015年7月的《中国高等教育》发表的一篇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中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立足。近几年高考试题在不断革新和变化,而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往往体现的是语文教育目的的变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关注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方式,以适应这种变化。就目前语文教育的主流认识来说,主要是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建构及运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创造能力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运用,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语文教育理念改革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高三的语文复习教学除了仅仅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外,更要仅仅抓住语文核心素养这个关键点。因此我在教学中以高三古诗人物形象鉴赏练习讲评课为例,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探究。

一、教学设计中注重建构学生思维的逻辑框架

2017年高考全国卷新增逻辑推断题和作文中的选词(选句)组合的试题类型,都在显示着高考中对逻辑思维的考察的重视,因此我们在常态的教学中应重视每节课、每个知识点的逻辑思维训练和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进行古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知识点总结和练习讲评时,我首先进行了这个专题的知识逻辑框架建构,即:本专题由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什么”的问题,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方法——“怎么样”的问题,人物形象的作用——“为什么”的问题组成。

这样的知识体系逻辑框架的搭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发展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发掘语文内在逻辑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专题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在以上三个问题中,学生认为最为棘手的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方法——“怎么样”的问题,因此,我借助与四首经典的古诗,分别让学生对肖像描写突出、心理描写突出、环境描写突出、细节描写突出的诗歌进行分析,并成为其读懂人物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读懂人物形象方面有了一个比较可靠的抓手。

二、课堂练习评讲注重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古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练习讲评中,笔者着重培养学生用诗的语言进行表达,着重培养学生规范运用语言能力,建构起诗歌的语言体系,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练习题以唐代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为例进行分析探究。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这首诗是怎样塑造陆鸿渐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学生在练习中答案的问题:

生1:陆鸿渐这一人物是在作者一路走一路看的过程中塑造的。作者一路走看到了周围的环境,就侧面看出了陆鸿渐住处的偏远和安静。

生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每天不知去哪里闲逛的闲人形象,通过景物的描写和别人的讲述塑造的。

上述两位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于诗歌鉴赏中诗歌的语言体系的欠缺,尤其是对于侧面描写中的景物描写的不理解,导致问题回答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因此我们在高三诗歌鉴赏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基本概念的深入讲解。当然从更深的层次上讲,上述两位同学的问题出现更是由文化理解和传统文化欠缺所导致的。

三、课堂教学重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深入,归根结底是由于对于传统文化的陌生,而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仍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来展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视与落实,力求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让知识性与文化性的和谐共生。

以下是课堂实录:

师:我们刚才展示的这两位同学的答案,大家来评判一下,大家可以举手评判回答。

生3:都有问题,第一个是手法不准确,第二个是形象的特点总结的不太好。

师:那你说说你的答案。

生3:我觉得应该是通过景物描写和邻人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来表现主人公的闲适和自由。

师:那诗歌中的陆鸿渐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3:闲适自由的形象。

师:你再看看诗歌,好好品味一下。

生4:老师,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寄情山水不问尘世的高人逸士形象。

师:为什么呢?

生4:陆鸿渐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诗人说他种上了菊花,我就想到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是隐士,陆鸿渐也应该是个隐士,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表现出了他远离世俗,每天寄情山水,所以我认为刻画得是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

师:嗯,分析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5:万一他去山里种田了呢,每天回来的很晚。

生4:不太可能,因为邻居应该也是农民,所以如果是同道中人,邻居应该知道陆鸿渐去哪里了。

师:你的理解有道理,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知人论世的知识,我们就更好理解了,《寻陆鸿渐不遇》这首诗是唐代诗僧皎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陆羽是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行,南方则儒禅汇流。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皎陆相识之后,竟能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生们:哦,原来如此!

通过对课题教学中问答与讨论,我发现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平时教学入手,学生只有对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有所了解,对陶渊明的诗歌以及初中所学周敦颐《爱莲说》的内化和理解,才能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有的放矢,这不仅要求高三教学要充满文化性,普及传统优秀文化,更需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改变只做文本解读者的现状,注重在语文教學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的基础上。高三的语文复习更要加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具备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对于古诗鉴赏题不仅能够说得出,还能够答得对。

因此,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应该成为我们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应该落实到我们每一堂语文课上,更应该用来指导我们的高考备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入研究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深入理解和实践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学鉴赏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姜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32):31.

[2]郑桂华.高中语文试题变化与展望[J].中国考试,2017(1):56.

猜你喜欢

教学实例高三复习语文核心素养
例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简析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对于学生成绩提高的重要性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活用英语新闻报道,提高高三复习备考效率
学用批注“石”,巧搭能力“梯”
讲求阶段侧重,切实提高词汇复习实效性
构建有效的中职高三语文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