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2018-03-29刘晓庆
刘晓庆
摘 要 初中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有必要重新反思文言文教学模式,我认为可按“课前预习——诵读感悟——激活课堂——拓展延伸”这样的模式来进行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 文言文;预习;诵读;激活;拓展
中图分类号:TM911.1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0-0008-01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它需要创新。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不再畏惧文言文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我本人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面对一篇生疏的文言文学生往往会因自己看不懂而懒得去预习思考,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依赖老师讲解的惰性心理。这种被动学习的方法显然不提倡。“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方式”,“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弦更张,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发展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工作的缺乏,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导向性的预习题目,让他们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然后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主动去研读课文。
我的目的就是提前给学生发放预习学案。这样,学生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确保他们的主体地位。现在我班学生每学一篇文言文,他们必先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不解的字词或问题,便做上记号,听讲解时也就更加专注了。然后,在课堂上师生、生生通过积极地合作讨论,畅所欲言,进射思想的火花,解决各自在阅读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由此获得了学文言文的乐趣,找到合作的快乐,培养合作的意识。如此成效是“一言堂”的陈旧教法无法比拟的。
二、诵读感悟
文言文的诵读,是《大纲》的基本要求。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加深文言文理解,培养学生语感素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硬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一定要避免亦步亦趋的传统的文言文串讲法,而是很有必要重视起诵读的重要性来。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很强的可读性。通过反复诵读,字、词、句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头脑,许多语句烂熟于心后,对语言才会有极度的敏感,对文章的领悟才能逐步加深,文章内容与主旨就随之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提升了文化素养。
当然,诵读的形式有多种,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自由诵读的机会,更要予以得当的指导,这样才能利于学生吟咏玩味,发现问题,体验文言文的美。
三、激活课堂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脉相承。所以,虽是文言文解读,但学习中一定要有”文”的意识,即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传统的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应当打破,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广阔的视角反思文言文教学。譬如,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真切感人的散文名作。对这篇课文,学生一般经过猜读可以读懂大半,所以教学中不必强迫学生把古文肢解为一堆词句来理解,而应该加强对整体文意的理解,在整体感受中掌握文言文的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掌握整体文意。这样把审美情趣融入其中,学生自会感兴趣。课堂兴趣的激活,靠的是教师灵活高超的驾驭,靠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而用当代视野解读文言文,打破文言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文言文教学成为“生活语文”,这不失为激活课堂的良策。所谓“生活语文”,就是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的共振点,注入“时代的活水”,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激活课堂气氛,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四、拓展延伸
“温故而知新”,课后的巩固与拓展十分重要。教育家张中行谈到文言文阅读的“量”时,认为量必须足,这很切中肯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量不够,往往是学了就忘,等于没学。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所以不管课外拓展的文言文内容考试是否有用,都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学生在学了《唐雎不辱使命》后,我要求学生将《战国策》中其他篇目进行对读,如《晏子使楚》。然后找出其中的对应语句进行分析,设计习题进行对比阅读。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文言文教学如果真能潜心研之,反复琢之,确实能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孤立、零散、无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古文有系统地掌握,并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文言文教学沉闷的教学状况,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真正落实了语文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花艳.初中语文文言文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