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2018-03-29孙晶慧

东方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素质教育习惯

孙晶慧

摘要:语文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拓展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为终极目标.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和调整好教学的目的,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与配合,语文课堂的优化与延伸,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教育成果时,往往重视学习成绩优秀者的培养和眷顧,而忽视了班级多数的一般生的学习。教育的结果是,优秀者和一般者的分化和分离。而素质教育在于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强调了力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育与其他科目不同,语文方面的教学,在主观上比较突出,学生的理解方式以及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兴趣、阅读等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语文习惯。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长期养成的一种自觉、自动学习的行为倾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育与其他科目不同,语文方面的教学,在主观上比较突出,学生的理解方式以及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1.要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课的习惯。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上注意力分散在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好的课堂环境,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认真做笔记的习惯。学生通过做笔记可以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并且锻炼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坚持做笔记的良好习惯,以便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3.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敢于而且善于大胆提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质疑的习惯。4.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锻炼程度的重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习惯时,必须持之以恒,由于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敦促和教导。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才能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再好的教学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我们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会高,更不用谈素质教育了。因此,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就是要让我们的教学能使学生感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缘由,自制力比较低,而且天性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了新奇,课堂中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以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为载体开展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学生兴趣高昂地参与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减低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感情的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积累和运用授课技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注重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让学生乐于学习,并且在学习中享受乐趣。这样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要形成良好的、民主的、自由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情景,学生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达到在快乐的语文课中学习知识。

三、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时代呼吁创新,呼吁创新性教学与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开拓其视野,开阔其思维,使其能更好地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要求上进,主动学习,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们大胆想,大胆问,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语文课堂中有很多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课文,比如《司马光》重在培养学生发展逆向思维,只要老师好好引导,学生逆向性思维即可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认真观察,促使其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当然,老师自身各方面的素养也应该提高,讲课力求清晰明白,不能让学生听后有似是而非的感觉。语言简洁明了,不能给学生“此老师罗里吧嗦”的印象,如此会使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不利于学生语文科目的学习。讲课方式应优美自然,使学生体会到课堂的美好,从而消除他们的厌学情绪,提高他们对语文课堂的兴趣。

四、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应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文章的含义。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五、拓展课外活动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要通过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课前预习、阅读指导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指导使其逐渐会运用这些方法,实现自主学习。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听、去说、去写、去想,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提倡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并重的教育理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也要重视课外活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可以通过丰富的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比赛、讲演比赛、辩论比赛、创办墙报板报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可以亲身示范,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审美情趣。语文课外活动和有效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技能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时刻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的准备。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素质教育习惯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习惯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上课好习惯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好习惯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淘气包马小跳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