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3+1”模式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3-29郝莉萍

东方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学期应用型

郝莉萍

摘要:“3+1”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基于“3+1”模式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IT;“3+1”模式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其中“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 3 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根据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培养机制矛盾等诸多问题,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待研究和探索。本课题以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以培养优秀IT人才为宗旨,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企业需要为向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3+1“模式为重点,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以校企课程置换为途径,以“产学研”的企业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以增强IT职业素质为突破,重点研究基于 “3+1”模式的IT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IT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思路,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IT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二、IT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一般来说,一个IT企业招聘员工有三方面的需求:一是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二是理论素质,包括IT的基本概念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三是实践能力,也就是技能;兼备这三方面素质的人才一般是比较受IT企业欢迎的。

其中,关键在于第三点,即实践能力。IT专业本身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IT理论与知识如果不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与创造价值,其理论研究的价值则会大打折扣。IT专业的这一特点表现在企业运作中,则可以看到大多数IT企业是以应用型项目和产品的研发为主要支撑业务,并获得利润和效益。所以大多数IT企业基于企业自身利益,从低成本、高利润的角度出发,在择人时,项目开发经验和实践经验往往作为首要标准。

因此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IT类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践经验是IT类专业高等教育急需加强的教育环节。

三、“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崭新的培养模式,是一个以理论够用为度,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模式。采用这种培养模式,学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更适合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同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缓解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就业率的现状。

1、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设置是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其课程结构是否连贯、课程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课题组将旧式的全高校培养中课程设置,优良过渡到3年高校培养,1年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的课程设置,优化其中的课程设置衔接,结构安排,学时设置,实验课程安排等,经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4年来的教学实践过程,结合本次教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了2014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并得出基本结论。

2、设计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

在原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基本是固步自封的在高校范围内进行培养,只有在每个学期中安排1到2周的实习和实训环节。在现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社会中已经严重不适用。因此,結合现今众多的实训基地和高校联合培养,采用3年校内,1年实训基地的形式,这样既能保证他们既有一定的理论和知识水平,又能够紧密结合实践,才能所学知识迅速应用于实践中。

3、设置毕业设计与实习实训相融合

原有毕业设计阶段一般设置在8个学期中的最后一个学期,是四年本科生在校期间最重要、最后的一个实践环节,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该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真实体现。但是由于学生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中的其他相关事物越来越多,比如参加考研辅导班,社会实践越来越早等等,在第7学期基本没有稳定的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理论学习,造成第8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工作形同虚设。教师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难以开展。在“3+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采用高校和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的模式,将使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完全融入到实习实训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训练中去,既能补充课堂上学习不完善的最新理论知识,又能实践备战,快速融入应用型社会。在实训的“老板”和高校的“教师”的全力配合下,学生的毕业设计全过程训练,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辉.本科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风, 2012(4): 211-212

[2]张永恒等。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 IT 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指标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4):26-34

项目:“十三五”2016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编号GH16467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学期应用型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高职“四层三环节二抽查”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①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与探索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八年级上学期易错题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