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2018-03-29王莉
摘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空间的发展,使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网民数量剧增、阅读习惯改变、传播方式独特的挑战,充分运用网络空间所拥有的全新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和传播规律,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关键词: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世界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用“迅猛”来描述,互联网的发展,将人们带入了数字化时代,开拓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 网络空间[2]。每个人都会受到网络的影响,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网络中有很多好的、积极的、超前的思想观念,当然也充斥着很多不良的思想倾向。网络空间对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平台,要科学分析,研判形势,及时、主动占领这个前沿阵地,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当前紧迫的任务[3]。
一、网络空间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网民数量剧增
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有7.51亿网民,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6.3%。其中,网络直播用户3.43亿,占网民总体的45.6%。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600万。腾讯微信用户已突破9亿,新浪微博月度活跃用户超过3亿[4]。
以浙江而言,截至2016年12月,浙江省网民规模达到363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5.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472.2万人,占全省网民总数的95.6%,使用手机上网是浙江省网民的第一选择。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大学生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人生價值。
2.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通过电子书、手机及平板电脑进行阅读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由于电子书性价比较低、平板电脑不方便随身携带,因此利用手机阅读的大学生比例最大。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也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向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终端转变,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给不法分子利用文化碰撞传播不良信息制造了机会。由此可见,网络空间的发展对于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手机依赖症已经威胁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每天拥着手机入眠,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是看手机微信朋友圈,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的“奴隶”。其次,手机媒体为主的网络空间过度娱乐,色情暴力侵入,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审美情趣降低。最后,网络空间成为西方文化思想产品输出的主要阵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上网络技术的助推效应,外来习俗和影响日渐增多,大学生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必然遇到新的问题,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意识形态下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摆在当代大学生面前的新问题了。
3.网络空间传播的独特方式对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出挑战
我国目前正处于网络空间高速发展后的平台期,在信息时代和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刻,多元、多样、多变的网络社会与稳定、有序、和谐的现实要求之间存在永恒的张力和冲突,互联网成为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最大变量”[5]。网络空间传播不受时间、地点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要一上网,便可浏览全部信息,知晓天下大事,感受最新动态,与传统的信息获取途径有着明显区别。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面临着既要充分保障自由发展、开放共享,同时又要落实责任、强化秩序的挑战。网络空间对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势传播。网络空间凭借网络技术优势,在信息传播中占有垄断地位,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度增大。二是文化影响。在我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良莠不齐的现代思想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潜移默化影响。 三是意识形态渗透。 境外敌对势力打着“信息自由流通”的幌子,把网络空间作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多元文化长期并存和多种意识形态相互激荡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一挑战要求在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工作实践中,用充分的智慧和不懈的创新来应对。
二、网络空间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构建途径
1.把握网络空间发展方向,确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及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等方面,这些内容落实到大学生身上,主要体现为由极强的政治信仰和鉴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操守,有诚实守信、待人真诚友善的可贵品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该围绕这些基本内容进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与引领网络空间是强化党和政府舆论管控权的需要,是守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新阵地的需要,是提升网络社会“正能量”的需要。中国网络空间发展的价值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的发展方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大学生网络媒体使用者的头脑中,成为人们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追求。
2.运用网络空间的技术优势,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媒体传播方式
网络空间作为新型的信息平台,打破了培育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空限制,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6],拓展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空间。好的形式是呈现好的内容的载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成功“入网络”,探索有效的网络融入方式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应改变较为简单化、口号式、灌输式的传统网络宣传方式,网络空间在保持传统培育核心价值观信息传输渠道的基础上,又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利用微信、微博、QQ、博客、E-mail、虚拟社区等多种形式,开发客户端软件等多种手段,积极探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取向的,具有通俗化、符号化、抽象化和趣味化创意的网络信息,并且以大学生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契合大学生对信息包装、传播形式的审美要求以及大学生群体间通行的网络语言形式,实现与各种网络通讯工具接入终端的深度融合,发挥手机等媒体终端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间断性的时间,以碎片化的信息,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实现对大学生受众的浸润和熏陶。
3.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掌握网络新媒体特性及网络媒体传播规律,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网络生态
辩证思维是应对复杂情况和矛盾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和工作能力。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在网络空间中培育价值观自信、维护价值观安全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对待网络社会中核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的关系。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激发了广大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对社会舆论生成和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新情况必然要求新的工作思路,只有进一步明确网络信息舆论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才能及时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管控工作的先机和主导权。高校党政新闻宣传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当前的网络舆论管理工作,紧紧抓住网络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工作主线,掌握网络新媒体特性及运行规律,敏锐把握当前网络社会思潮热点,及时有效地回应网民关切,最大限度克服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
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网络生态。舆论主管部门应通过舆论宣传和社会教育,激发广大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生态环境的主体意识和自律意识;同时积极培育既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懂网络技术、网络心理学和熟练掌握繁简体中文和英文的复合型网络人才,充分发挥具有网络舆论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的合作精神与正向作用;创建“网络精英——意见领袖——网民群体”的发散、多维、立体的网络格局;构建网络精英群体、网络大众群体间的联动机制,以重大事件为契机,以网络共议实现价值澄清,激发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绪呼应与情感认同,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合唱,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强大的网络民意基础和文化氛围。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价值观念,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我们去正确地对待和使用。在网络空间日益发展的情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该体现出它的价值,使得网络空间更加的健康,更加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十九大报告
[2]图说习近平的互联网观[EB/OL].http://news.xinhua net.com/photo/2014-10/14/c_127096023.htm.201410-14.
[3]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
[4]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http://www.cac.gov.cn/ cnnic40/index.htm
[5]人民日报评论部.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 —创新我们的宣传思想 工作之五[N]. 人民日报,2013-09-04(6).
[6]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 12-17(2).
基金项目:2016年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2016SCG293)“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和接受率的实证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莉(1976-),女,汉,浙江象山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科技学院,杭州,3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