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导四自”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2018-03-29詹榕贾元义吴彩云孙超
詹榕 贾元义 吴彩云 孙超
摘 要:国家对培养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四自”作用的要求,使高校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学生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一导四自”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即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多个层面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四自”作用,既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关键词:高校;“四自”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各高校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学生管理模式势在必行。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四自”作用;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教育和引导学生承担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新形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学生“四自”教育的开展中,既要充分发挥辅导员骨干力量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本文提出“一导四自”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一、“一导四自”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含义
“一导四自”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多个层面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四自”作用。其中,教师起着确定方向、过程指导和结果评价的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班团组织、学生宿舍内部组织等,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二、“一导四自”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意义
(1)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生能力。
对于目前的生活环境和就业形势的现实需求,培养学生的“四自”能力能够更好的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不仅符合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完善高校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从辅导员的角度来看,引导大学生培养“四自”能力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管理和各项活动,从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动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学校管理中转变大学生的地位,提高知情度与参与度,优化和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吸取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及时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
三、构建“一导四自”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途径
(1)转变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做好辅导员的引导工作
单一的、纯粹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权威高压”的高等教育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教育管理理念得到广泛认可。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高校辅导员必须转变思想,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导四自”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要求辅导员提出对学生实现“四自”具有方向指引作用的思想和要求,并采用启发式分级交流的工作方法,对学生发挥“四自”作用的过程进行指导,并对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启发式分级交流方法把学生整体分为三级,实施谈话机制,加强辅导员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第一级的交流形式为年级集体大规模例会,第二级的交流为学生干部会议,第三级的交流为个别同学谈话,三级谈话机制层层递进,实现了与学生的深层次交流,使辅导员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在教育、管理、服务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授之鱼”,而更要注重“授之渔”。
(2)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学生干部作为学校所选拔出来协助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学生,对于学校的各项制度及工作内容比较了解,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干部独挡一面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灵活创新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力和施展才能的空间,通过对“四自”教育的学习与实践,他们既产生了示范效应,使群体有了更高的目标,形成激烈竞争的作用,同时,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引导他们在学风建设、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进而不断提高“四自”的水平和层次。
(3)促进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实现自我管理
“一导四自”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在生活、学习、活动各方面制定了各项制度,如综合素质拓展记录卡制度、寝室卫生检查和评比制度、学生会议制度、班干部考评制度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各项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和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发挥主动性,自觉进行自我管理,学生相互间形成一种互相督促进步的管理方式。进行常规性集体行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以及学习习惯,通过以“三早一晚”为特色的“3+1”规范管理引导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的“四自”,“三早一晚”即春夏秋季集体早操、每天坚持吃早饭、冬季早上集体早自习和每周每班两次集体晚自习,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对自身进行自我管理和监督,
促进学生养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良好习惯,更好的实现自我管理。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积极性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更在是实践中得以升华和提炼出来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他们在活动中具有自主性与选择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民主开放的校园文化环境,全面生动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因此,高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生活动,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文化氛围,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提升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校园文化的广泛性、示范性、榜样作用使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实现“四自”教育。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大学生成为推动教育管理模式发生变革的重要原因,大學生渴望成长成才的追求是辅导员培养大学生“四自”能力的契机。各高校辅导员应在培养大学生“四自”教育中做好引导,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其成长为富有创造才能,具备实干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璇.大学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89-91.
[2]袁世斌.当代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2:185-186.
[3]任路伟.大学生“三自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J]. 科教导刊,2016,02(上):173-174.
[4]曹江.辅导员指导大学生进行“三自教育”的探索[J]. 青年文学家,2013 (21):127.
[5]邓磊,周国波.大学生“三自”能力提升策略初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1:90-92.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