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究
2018-03-29张怡
张怡
自从2002年开始,以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的联合发起并完成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试点构建工作。之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开始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数据显示,2014年的应届生创业人数已经达到了总毕业人数的2.9%。2014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教育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强调,当前我国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行优化,可以从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以及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两方面入手使各项工作得到贯彻落实,为大学生日后顺利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出现的几点问题:
1.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欠缺主动性、意识薄弱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过于传统,过于重视日后工作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而忽视了日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多数在校大学生安于现状、主动创业的意识不强,在创新创业方面较为被动。而且长期以来,大学毕业后混个“铁饭碗”的传统观念已深入人心,所以很多学生不敢或者不愿意去尝试创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创业的机会,同时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技能以及对社会的应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发起了更多的挑战。
2.高校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教育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尚未成熟的阶段。首先,师资力量薄弱,很多高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培训师。相关课程的老师可能是公共课教师、辅导员或是相关管理干部兼任老师。其次,课程体系大多不专业、不完善。一般作为公共选修课,很多学校会在某个学期或是学年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不管是创新或是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或是学习了解市场动态都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和过程。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依靠老师PPT的讲解和案例分析為主,缺乏以培养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没有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传统的学校教育还是以书本理论教育为主,测评手段依然是考试分数。如果单纯的依靠考试来作为衡量课程评价主要手段,缺陷性就比较明显了。
3.创新创业尚未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在我国并未形成浓厚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传统文化观念制约着新创业思想的发展,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使大学生对市场的掌握存在很大程度的缺陷,这也成为制约其创新创业思想发展的枷锁。还是市场监管不到位,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的监管方面国家在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中,对融资进行了单独说明,但有些金融机构受企业还贷能的影响,难以真正为创新创业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如何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载体的作用。将“互联网+”的思想渗透到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使教育目标多样化。通过教育改革树立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潜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和充分具备互联网思维的综合型人才炙手可热。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对创新模式和创业渠道进行思考,从而促进“互联网+ 知识”“互联网+ 实践”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
高校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样化方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第一,高校应通过培训等方式使教师充分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教学目标,消除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过程中的盲目性,使教师能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开展教学;第二,高校还应当重视教师创业实践指导能力的培养,尽量避免“纸上谈兵”情况的发生,可以采取定期外派教师到企业培训和实习方式来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发掘正确指导方法,这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非常有利;第三,高校还应当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人员选聘工作严格要求,在考察时不仅要考察其知识掌握情况,而且还要注重其工作背景以及责任心等,尽可能组建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较高的教师指导团队。
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平台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环境,为学生构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高校不仅应当投入一定经费,通过组织设计类、科技类竞赛等方式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而且还应当积极探究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和实践计划,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高校还应当重视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实践桥梁,使学生有机会参观访问、实地调查以及进行模拟营运,培养其抗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的艰辛、管理的艰难,为其日后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4.校企联合,鼓励创新创业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更多的从实践层面出发,广泛开展和深化高校和企业在多个专业和层面进行合作。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中小企业提出的风险较小的互联网投资项目,进行实践操作演练;学校还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即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学校和企业应通力合作,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鼓励学生着手于创新创业实践。
相对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育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是一种更注重于对创业意识、能力、素质以及思维培养的新的教育方式,是素质教育发展更高阶段。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采取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挖掘其潜力,进而达成其创新创业目标的教育方式。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和发展阶段。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相信通过政府、高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不断提高,“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中国梦、民族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振、黄雪飞.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61-162.
[2]刘莎. 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管理论.58-60.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