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法律信仰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8-03-29陈锦奥尹宁波
陈锦奥 尹宁波
【摘要】中学生的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教育中的法律素质教育关系到中学生自身素质和国家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完成。就当前中学生的法治教育来说,虽然学校也有法制方面宣传教育,但其深度和广度达到的效果仍然很弱,造成了中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本文从中学生法制教育与法律信仰的角度对目前中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法律信仰的现状以及优化对策等方面进行概述。
【关键词】中学生;法律信仰;法制教育;优化对策
我国正处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也更加突出。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的发展是国家的希望,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近几年中小学生的犯罪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龄呈现低龄化,且犯罪手段和性质越来越恶劣,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辨认是非的能力。
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青少年法制观念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次问卷总共发出960份问卷,回收900份。问卷男生人数占67%,女生人数占33%,文科生占23%,理科生占77%。整张问卷共有25题,涉及到对法治社会建设现状的认识、消费者权益保护、婚姻法、法律公信力及司法公正等问题。通过这次调查结果分析,看到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中学生法律信仰和法律教育的现状
(一)法律信仰的缺失现象普遍存在
信仰是信念的表现形式,信,是指相信,信赖;仰,是指仰慕,敬畏之心。信仰即使贯穿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今社会,普遍存在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处于人生重要时期的青少年也已被卷入其中。就单从青少年的犯罪率逐年上升这一现象,就可以看出法律信仰缺失的严重性。从调查问卷第21题的分析数据(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对于法律的权威,国家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还是存有怀疑的态度。
法律信仰的缺失表现为人们对于法律的不信任,冷漠,不遵循等,也有人将其称之为“法律信仰危机”。究其原因,其一,是青少年受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因其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很容易被错误的现象所误导。由于社会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使法律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和尊严,这也是法律信仰缺失的主要原因。其二,是对立法知识的理解很少,国家和学校对于法律知识的宣传不到位,大家对于法律法规并不了解,而且有些人觉得许多法律与自己无关,没有学习的必要,因此对法律缺乏相应的关心。
(二)“唯考”至上的理念占主导地位
我国对于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对国家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的普法工作,当然学校和老师也认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升学率仍然是家长、学校、社会对教育成果的评价标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老师只重视教材中规定的法律基础知识。目前我国中学生所接受的法律知识教育大多来自思想品德课,但有效的教学时间很少,所以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只给同学讲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而学生对于有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比较具体的违法行为应该如何处罚并不了解,忽略了学生法律观念和意识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法律方面知识的需求。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问卷中第1题的结果显示(如图2),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主动的去学习法律。他们通过观看法制节目、法律新闻等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可以肯定他们对于法律是有兴趣的,也能看出他们更愿意将法律与具体案例结合,在具体实际中去学习,去了解法律相关条文。问卷中第23题分析结果如图(图3),可以看出中学生希望用生动的事例增加自己的法律知识,但对于枯燥的演讲并不太感兴趣。这就给我们老师一个启示: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设置“模拟法庭”、分析身边的典型案例、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了解法律的用途,真正做到用法律为自己所用,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新课改要求,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对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特别是与青少年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刑法》、《宪法》等。这就要求老师自己首先应该有坚硬的法律法规知识,再充分发挥课堂的教育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老师,将法律知识与相关案例结合起来,必要时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就相关案例进行的分析,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体验,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活动中。用这种方式教育学生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比老师讲解空洞的理论知识的效果要好很多。
(三)家庭教育在法律方面的缺失
在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各个阶段,家庭教育都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当然在法律教育方面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先辈们所说的,“养不教,父之过”,“有其父必有其子”等,这些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现如今,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重视的,但是对于如何教育,用何种方法教育的问题尚且不清楚。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性格、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然而,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还是非常让人堪忧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是很多家长想将孩子教育好,但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往往盲目照搬別人的经验,他们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责任,而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其二,是有些家长忙于生计,没时间关心孩子的教育,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只想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和生活,而忽视与孩子交流的重要性,忽视精神价值的重要性,进而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其三,由于学业的压力,有些家长认为花费时间在学习法律上完全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做几道数学题。社会、学校、家庭是与孩子教育相联系的主要三大平台,尤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部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远,从启蒙,到价值取向,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家长对法律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认同法律的价值和权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如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遇到违法事件该如何处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少年”了。
二、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建立青少年法律意识与信仰上的差距
说到西方发达国家,就以美国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为例。早在1975年美国就将法律教育列入社会课程的行列,其法制教育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他们较早的认识到,通过培养法律信仰可以树立公民的社会意识,进而使公民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都能积极的承担自己的责任。一直以来,在美国法制教育都是备受关注的,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美国在法律教育中引入社区参与
社区也是很好的一所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学习机会和行动学习情境。有人认为,社区参与即为学生为社区服务,但是在法制教育中,社区参与可以将实际情境与课堂上的知识相结合,进而合理的内化和运用法律知识。其实,社区参与主要分为实地考察和社区中的资源人士进入课堂,例如,在课堂上模拟法庭,要求法律相关人员作为裁判,或者组织学生实地进入法庭。通过对一些著名案例、有争议的案例的接触,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法律法规、法律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促进了学生在法律方面的正确认识,不再认为法律是遥不可及的,是超出自己的所能及的范围的,而将法律视为能够为己所用的工具,认同法律的精神,尊重法律的权威。
(二)尊重和培养学生在法律方面的思考能力
美国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方式。老师在上课时,只是创建案例情境,提出具体案例,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法律知识给出答案,老师并不会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出具体是非对错的判断。利用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但同时也要让学生对法律有相对正确的见解,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某些案件事例有充分的认识,并让学生积极探讨、查找资料等,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一系列法律系统的支持
在美国,为保证法律教育的有效实施,各州都有有效的州立法律教育网站为中小学生提供法律相关知识。在该网站上老师和中小学生都可以在上面获得丰富的法律相关教育素材。
三、建立中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的意义
中学时期是培养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中学生未来人生规划和这时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而此时,青少年的各项心智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建立法律信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加强中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理解
知识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知识也是一个人社会能力和社会素质的重要基石。同时,在法律信仰与法律意识的培养中,基本的法律知识也同样重要。守法的前提是知法,知法是养成良好法律意识的基础,而知法必须要先学法,良好的法律基础知识是提升中学生法律信仰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中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从而具有辨认是非对错的能力。中学生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和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并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和技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和合法权益,逐步树立法律信仰,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在学习中培养而成的结果。学习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意识的前提,学习法律知识只是途径,目的是培养中学生的法律信仰,而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中学生将所学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并形成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守法、用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法律意识主要包括:守法意识、用法意识、护法意识。守法意识,即遵循法律,主动承担应有的义务与责任,促使中学生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
用法意识,即通过对法律的学习可以使中学生分清合法与违法的界限,能够用法律来维护国家、他人、自己的合法权益。护法意识,即尊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是他们明白只有法律才能维护国家长远的和平与安定,才能杜绝职权滥用的行为,才能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伤害。
(三)提高中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
当中学生将所学的正确的法律知识在一定的情况下能自觉的运用于实际中,能够自觉养成良好的法律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法制教育的成功。中学生法律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遵纪守法的能力、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辨认是非的能力、利用法律维护正义的能力等。青少年可以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正确的评价自身与他人,从而拥有正确、健康的法律价值观,能够正确的影响周围的人宣传法律的正能量。
四、建立中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途径与方法
(一)转变法律知识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理念,即倡导人的健康而全面地发展教育,不仅注重每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注重个人的个性化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时代下,中学生了解,甚至熟记法律的内容,含义,意义,考试中可以取得较高的成绩,赢得老师的赞扬。然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将法律知识用于考试,为了取得高分,而几乎不会用于实际生活中,久而久之,只会造成越来越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必须转变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抛弃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方式,树立正确的法律素质教育理念。加强法律知识教育能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促进中学生法律知识和社会应变技能的提高,更有利于中学生融入社会。
(二)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结合
中学生的法律学习不应该停留在法律知识的考核和学习上,而应该放在法律素质与法律信仰的培养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表明了将法律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是树立中学生法律信仰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将正确的价值引导理念蕴涵在鲜活的生活案例中,注重课堂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的思考和体验。与此同时,也要充分的利用学校组织的各種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为中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提供基础
环境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即包括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就像是大染缸,不良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中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进行改善和净化。校园文化的育人是无形的,校园文化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等都慢慢渗透于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涵养,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素养的环境下,规范自己的行为,改正不良习惯,纠正思想错误,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家庭是中学生最早获得对人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的地方,每个人说话、待人接物、行为习惯都是在家庭中学习的,家庭能深刻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世界观。因此,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需要让家长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家长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理念,为孩子树立榜样,用实际生活教育孩子,更能提高教育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