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2016-06-17陈亚倩孙景茹
陈亚倩+孙景茹
摘要: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提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强调了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法律信仰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公众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这一“硬件”设施,更需要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我国在法治建设中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严重。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成为当今法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因为大学生是今后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而且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还需要大学生的献计献策。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信仰;法治
一、法律信仰的概述
法律信仰,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有学者认为,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由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况的上乘境界。” 笔者认为,法律信仰不仅仅就是人们愿意从内心深处接受、信任法律的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行为时尊重并遵守它。所以要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客观条件即国家或统治者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的存在,二是主观条件即社会公众内心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任,或者说人们需要用行动说明自己的法律信仰。
二、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纵观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最为突出的特征即是刑法制度发达,从某个角度讲是一部从中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刑法史,刑法制度的变革也一直是各朝代律法发展的主流,历代王朝对法律的修改更是逐渐接近酷刑,尤其是在清朝法律的修改,“重刑”思想也是这样形成的。“法即刑”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法律更多的是畏惧、恐怖,认为法律是残忍的惩罚手段。
(二)社会环境影响
1、当今网络媒体环境。作为一名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接收社会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网络媒体,在网络媒体传播下形成的价值体系成为影响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的主要原因之一。社会事件、信息和报道不断地通过微博、QQ、微信等途径迅速地冲击着大学生的大脑,社会不良风气和价值取向也随之侵入到了学生的思想领域。在校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对于各种社会价值的蛊惑缺乏一定的批判与鉴别能力。
2、社会公众的影响。社会作为人的社会,人是不可能作为一个脱离社会的人进行生存,总是在不断地向人学习、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与人群、社会发生着碰撞。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群体,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会受到社会公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法律的认知更不会例外。中国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一张极大的人情网里,毫不夸张地说人们遇到任何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看看能不能靠关系解决,这也就有了只有中国人不用解释就能懂的一个俗语“走后门”。这种中国特色,在社会形成一种宁愿相信人情也不相信法律的风气,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这也是大学生法律信仰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法治环境
立法方面,我国在不停地完善法律体系,但是目前许多成形的法律中,并不十分严谨,有时会在一部法律中找到自相矛盾或难以解释的法条。法律自身的有待完善,尤其产生的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导致人们无法清晰地找到解决办法,人们就会失去对法律的信任与依赖,开始寻求其他办法,甚至利用一些非法手段,这不仅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程度的威胁,对大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执法方面,一些政府不惜损害人们的利益,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尤其是政府腐败问题。在司法方面,普遍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污受贿、循私枉法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立法效益,导致人们对法律产生不信任的现实状况。从立法、执法、司法方面,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受贿,损人不利己的言行,都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这都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无形中增加了难度。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方案
(一)大学生自身培育法律信仰
大学生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法律信仰最主要的途径是参与学校开展的法律活动,如普法知识竞赛、班内组织的依法律为主题的班会、观看法律宣传片等。这样不仅进行了普宣传工作,也更使大学生有切身的体会与心得,提高对法律学习的兴趣。当外在的影响转化为内在的认知时,就会形成法律意识与法律情感,最终形成法律信仰。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按照法律的引导,学会主动遵守法律规则与避让法律禁止,切实得到法律的保护,体会到法律带来的利益,才会对法律产生认知与情感。
(二)公民共同培养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公众要为大学生做出榜样,需要每一位公民做到遵纪守法,但不是所有的公民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所以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有一部分人曾经与法律“打过交道”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这一部分人中就会产生一批对法律不信任的人,就像前文中提到的“走后门”,依靠人情关系解决问题,这极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为塑造公众崇尚法律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公众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再从社区做起,公众之间相互影响,传播法律文化,形成对法律的认同,延伸到整个社会。整个社会法律氛围一旦形成,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
(三)树立法律权威
树立法律权威,也是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途径之一。国家在立法上首先要保障法律的稳定性,如果法律朝令夕改,法律就会失去其引导、预测的作用,人们也就无法合法合理地安排生活与工作。因为人们不知道法律在何时适用,也许此时是对的,也许过了此刻就是错的,自此人们对法律不再信任,更不会遵守法律。其次,国家还要在立法上提高立法质量,虽然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但在一些法律规定上仍有漏洞,使得现实法律的运用出现了很多不公平、不平等的事件,使得人们对法律的公正产生了质疑甚至否认,极大的降低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大学生处于一个感性的时期,更容易受法律不公平现象的影响,产生一些极端想法,失去对法律的信任,更无从谈及法律信仰的培育。
(四)高校加强法律信仰的培育
大学课堂作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渠道,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多数是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追求对法律体系大而全的把握,忽视了对法理精神及法律信仰的培养。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列举一些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同时,在学习在这一门课堂之外加入一些其他元素,积极开展法律学习 “第二课堂”,如举办一些法律知识竞赛,普法宣传活动等等,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律,在潜移默化中将法律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培养对法律的认知与感情,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
四、结语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人治,甚至是长时间的暴政。现在人民是从理性的思考中选择了法治,是从西方法治建设经验中选择了法治,不是自发地建设法治中国。国家不仅要从立法、司法、执法方面入手,更需要提高法律工作者的法律素养。高校教育更是关键,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组织课外法律知识宣传活动,比如普法宣传、模拟法庭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提高对法学的了解和认识,知法、懂法,在处理相关纠纷和问题的时候也要善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社会公众也要主动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从自我做起,做到懂法、守法、用法。一切外在环境都在逐渐完善,大学生也更要从自身出发,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善于运用法律解决所遇到的矛盾与纠纷,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法律信仰。(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绪兵,大学生中法律信仰缺失的表现[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04)
[2]韩学平,陈悦悦,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原因及其培育[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