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星月闹元宵
2018-03-29战雅莲
战雅莲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所以又称元月,古代将夜晚称为“宵”,因而将正月十五的晚上称为“元宵”。元宵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传说与“平定诸吕之乱”有关。汉高祖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其母吕后独揽朝政。汉惠帝去世后,吕后更是极力消除刘家势力,壮大吕家势力,封了许多吕姓诸侯王。刘氏宗族和大臣们非常愤慨,但由于惧怕吕后的残暴,敢怒而不敢言。公元前180年7月,吕后病逝。失去吕后庇佑的吕氏家族因害怕被刘氏宗族清算旧账,于是在吕禄家中密谋夺取汉室江山。消息传到了齐王刘襄那里,他决定起兵讨伐诸吕,后与周勃、陈平等一同拥立汉高祖的儿子代王刘恒即位,即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大赦天下,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文景之治”。因平定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汉文帝便会在每年这一天的夜里微服出访,与民同乐。后来,人们将这一天称为“元宵节”。
到了隋唐时期,元宵节更加盛行,人们的庆祝活动也开始变得隆重起来,其中“闹花灯”最热闹,也最受百姓欢迎。在唐代,每年的正月十四到十六,长安城内放灯三天。而元宵节这一天,百官都要放假,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都会与平民百姓一同上街赏灯游玩。到了宋代,放灯延长至正月十八,共五天的时间。明朝则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共十天时间。每年的灯会期间,坊间的繁华热闹地带都点有巨烛作为路灯,有兵卒站在一旁维持秩序,以保证赏灯百姓的安全。
明朝定都南京后,朱元璋下令举办元宵节灯会,与民同乐。从此,秦淮河畔的灯会开始兴盛起来。即使迁都之后,每年的灯会也没有受到影响,秦淮河畔依然保持著“桨声灯影”的繁华盛况,并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至今仍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游人前来观赏。2006年,秦淮灯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元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灯月交辉,男女老幼纷纷涌上街头观灯,万头攒动。孩子们提着灯笼嬉笑、打闹,人们赏月观灯、歌舞狂欢,文人墨客把酒赋诗、猜谜联对,到处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热闹的场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元宵节的活动除了观灯、猜灯谜之外,还常有燃放烟花、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杂耍、戏曲等表演。
在古时候,年轻女孩子平时是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的,而在元宵节期间却可以结伴出来赏灯游玩。未婚男女可以借赏灯的机会为自己物色心仪的对象,或者与情人约会。北宋欧阳修就曾写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所以,元宵节不仅是一个团圆、热闹的节日,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元宵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是吃元宵。元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小吃之一,用糯米粉制成,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带馅的。馅料多种多样,有豆沙、芝麻、核桃、花生、山楂、肉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吃元宵是取月圆人团圆之意。元宵节吃元宵这一习俗最早的记载见于宋代,当时被称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等。
元宵是北方的叫法,在南方称其为汤圆。二者不仅在制作方法上有区别,口味、吃法也有所不同。北方的元宵是滚制的,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或机器。首先拌好馅料,和匀,摊开晾晒使其凝固后,再切成小立方块,过一下水,放进盛有糯米粉的扁平笸箩内。人们端着笸箩不停地摇,使馅料块在里面不停地滚动,裹上一层糯米粉,并且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裹上数层糯米粉,滚成圆球形。如今,有机械动力的元宵机可以自动进行滚制。元宵的馅料以甜为主,主要有芝麻、豆沙、什锦等。元宵的吃法也很多,可以水煮、蒸、油炸、拔丝、烤等。水煮出来的元宵有嚼劲儿,元宵汤比较黏稠。
南方的汤圆是包成的。先将糯米粉加水揉成团,将馅料拌匀,然后将和好的糯米粉团分成小团,擀成圆片,包入馅料,并收好口,再搓成球状,就成了汤圆。汤圆的馅料相对于元宵更丰富,有甜有咸,可荤或素。汤圆的吃法以水煮为主,煮出来的汤圆口感细腻,汤色清亮。
元宵或汤圆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因为馅料多样,口感丰富,令人百吃不厌。但您在食用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元宵或汤圆热量相对比较高,所以不宜过量食用;其次,元宵或汤圆含糖量也比较高,高血糖患者应限制食用量;此外,元宵或汤圆黏性大,不易消化,消化功能不佳者更应注意,不宜过多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