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文》补目四十二篇
2018-03-29胡晓
胡 晓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武汉 430079 )
《全宋文》是两宋文章的总集,能够为宋代文学、史学研究提供极大便利。但由于宋代文章数量庞大,且分散在各种典籍之中,故而编纂《全宋文》难免会有遗漏。近来笔者在查阅《景定建康志》《咸淳临安志》《至正金陵新志》等文献时发现部分《全宋文》漏收的宋人文章,共计四十二篇,其作者均为《全宋文》漏收作家。因该类文章对研究南宋社会、文化具有可观的文学或史学价值,且尚未见于其他辑补《全宋文》的文章中,故特此补出。限于篇幅,所补文章不录全文,仅予补目。对作者其人及文章内容,仅略加考证或评述。
一、补陈天麟文二篇
(一)《清虚庵记》
按:该文见于《永乐大典》卷之六千七百[1]卷六千七百。文前有字称“陈天麟《庵记》”[1]卷六千七百,其内容亦主要涉及清虚庵。考《永乐大典》卷之六千六百九十七有“《清虚庵记》。淳熙三年陈天麟记”[2]2693,则该文当作于淳熙三年(1176年)。《全宋文》漏收陈天麟,据《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可知其及第时间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时年三十三。其字为季陵,小名宁郎,小字安老,二月初九日生。曾祖文胜,祖允宗,父衮,俱不曾做官。其本贯为宣州宣城县长安乡孝义里[3]P367。《全宋诗·陈天麟小传》[4]3264云陈天麟曾做过吏部侍郎、襄阳知府、镇江知府、赣州知府等官,考《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二儒学志五收有陈天麟嘉定十六年十一月旦所作《重修贡院记》,文中称“十一月旦,左朝散郎、充敷文阁待制、知镇江军府事、宣城陈天麟记”[5]1476,则陈天麟当还曾做过左朝散郎、充敷文阁待制。陈天麟著述颇丰,查《(光绪)重修安徽通志》艺文志[6]473-556,可知陈天麟著有《读易三传手编》《前汉古字韵编》《梅询年谱》《前汉六帖》《左氏两汉南北缀节》《撄宁居士集》,编有《游山唱和诗》。
(二)《法雨院佛殿记》
按:此文见于《咸淳临安志》卷七十八寺观四“法雨院”条下[7]757。文前云“陈天麟撰《佛殿记》”[7]757,文中称法雨殿“重建于宝祐二祀”[7]757,则此文当为陈天麟所作《法雨院佛殿记》,其创作时间当在宝祐二祀,即宝祐二年(1254年)。
二、补李处全粹伯文二篇
(一)《崧庵集序》
按:此文见于李处权《崧庵集》卷首[8]579。文前称“原序”[8]579,文末云“淳熙六年,岁在己亥,八月望日弟处全谨题”[8]579,则该文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全宋文》漏收李处全,据《景定建康志》中李处全小传[5]2085-2086可悉其生平大略:李处全字粹伯,徐州丰县人,邯郸公淑之曾孙,后迁居溧阳。文章闳肆,诗体兼众长,字画遒丽。登第后,繇宗正寺簿迁太常丞,知沅州,提举湖北茶盐;除秘书丞,兼礼部郎官,迁殿中侍御史,遂除侍御史。母忧去朝。奉祠后,知袁州、处州,移赣州。未赴,改舒州,淳熙十六年(1189年)卒于任,年五十九(按:其生年当在绍兴元年(1131年)。官至朝议大夫。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兄弟类介绍李处权云“李处权字巽伯,洛阳人,邯郸公淑之后,有《崧庵集》”[9]892,则李处权与李处全同出一系,《崧庵集序》作者当为李处全粹伯。
(二)《刘给事祠堂记》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一儒学志四“忠肃刘公祠”条下[5]1465-1468。文前云“侍御李公处全作《记》”[5]1465,文末称“淳熙八年,岁在辛丑,四月丙午朔,朝奉大夫李处全”[5]1468,因《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三文籍志一有“刘给事祠堂记 李处全作”[5]1512,刘给事祠堂即忠肃刘公祠,故此文为李处全所作《刘给事祠堂记》,作文时间在淳熙八年(1811年)。
三、补刘靖之文一篇
《郑介公谥议》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一儒学志四[5]1458-1460。文前云“《郑介公谥议》:宣教郎、太常博士刘靖之议曰”[5]1458,可知刘靖之此时为宣教郎、太常博士。该文系为议定郑侠谥号而作,李道传《覆谥议》云“故赠朝奉郎郑公既没九十有六年,诏有司特议其谥”[5]1461,考《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九郑侠小传云其“宣和改元八月二日考终”[5]2044,则该文当作于嘉定八年(1215年)。《全宋文》漏收刘靖之,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十九有《教授刘孝敬先生靖之》一文[10]1939-1940,据此可知刘靖之字子和,庐陵人,父滁,弟清之,学者称为孝敬先生。
四、补丘崈文三篇
(一)《蠧斋集序》
按:此文见于《嘉定镇江志》附录[11]3062。文前介绍周孚有《蠧斋集》三十卷,又云“稼轩辛弃疾幼安刊于长沙,枢密邱崈宗卿为之序”[11]3062,可知后文所录为丘崈《蠧斋集序》。周孚为宋代重要诗人,该序文主要揭示了周孚的诗歌渊源及风格特点,对研究周孚诗歌具有较高价值。《全宋文》漏收丘崈,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12]547,可知邱崈字宗卿,江阴人,曾为枢密。为隆兴癸未(1163年)进士第三人,曾有《邱文定集》十卷、《拾遗》一卷传世。丘崈之文慷慨有气,而以吏能显,故其文不彰。考《两朝纲目备要》卷十一记嘉定元年(1208年)事云“八月辛未,邱崈薨于江阴之里第”[13]869,则丘崈卒年在嘉定元年(1208年)。
(二)《东冶亭记》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城阙志三“东冶亭”条下[5]1024-1025,文前有“《记》云”两字[5]1024,文末称“乾道五年春三月,左文林郎,观察推官丘崈记”[5]1025。
(三)《祭吕伯恭文》
按:此文见于《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卷二祭文一“丘运使宗卿”条下[14]附录卷二。因文中云“维淳熙八年十月一日,朝奉大夫、直祕阁、江南西路转运判官丘崈,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致祭于故同年兄、宫使祕阁郎中子吕子伯恭之灵”[14]附录卷二,故暂拟文题为《祭吕伯恭文》。据此文可知在淳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时,丘崈正在江南西路转运判官任上。
五、补刘一正文一篇
《杨忠闵铭》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风土志二“杨忠介墓”条下[5]1811。文前有字云“敷文阁待制刘一正为之《铭》”[5]1811,则作文时刘一正为“敷文阁待制”。《全宋文》漏收刘一正,关于其人的资料目前保留较少。查王应麟《玉海》[15]1125,可知在绍兴二十二年(1151年)九月二十四日,刘一正进《中兴圣德诗》,除敷文待制,故而该文创作时间当不早于绍兴十二年(1152年)九月二十四日。《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七提及“给事中刘一正”[16]8782,则刘一正曾担任给事中一职。
六、补赞皇李处全文四篇
(一)《跋定武兰亭帖》
按:此文见于《兰亭考》卷六审定上[17]120。《兰亭考》卷六主要收录与兰亭帖有关的资料,文中称“定武本自承平时已不易得,况今日乎”[17]120,文末记作者云“赞皇李处全”[17]120,故暂拟题目为《跋定武兰亭帖》。宋代名李处全者有两人,一人为徐州丰县人,一人则为赞皇人。前者字伯粹,后者字号不详。《全宋文》未收录赞皇李处全的文章,其生平资料保留极少,就《曾程堂记》《茅山凝神庵记》等文而言,赞皇李处全当是南宋人。
(二)《吴江县敕书楼记》
按:此文见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九[18]236-237。文前有题“《吴江县敕书楼记》”[18]236,文末称“乾道元年,赞皇李处全记”[18]237。
(三)《曾程堂记》
按:此文见于郑虎臣《吴都文粹》卷九[19]839-840,又见于范成大《(绍定)吴郡志》卷第三十七[20]537、王鏊《(正德)姑苏志》卷二十三[21]305。文前有题目“《曾程堂记》”[19]839,文末记创作时间及作者称“乾道三年四月朔日,赞皇李处全记”[19]840。
(四)《茅山凝神庵记》
按:此文见于《茅山志》录金石第十一篇下卷之十三[22]395-397。文前有题目云“茅山凝神庵记”[22]395,文中云“住庵弟子茅见独以仆畴昔与先生有一日之雅,而与其兄王见志从游荆溪之上垂四十年”[22]397,文末云“淳熙十年九月朔,朝散大夫、新权发遣处州军州事赞皇李处全记并书”[22]395,则作文时间在淳熙十年(1183年),此时赞皇李处全正为“朝散大夫、新权发遣处州军州事”。因四十年前赞皇李处全已能与人“从游荆溪之上”,则其生年绝不晚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其卒年应不早于淳熙十年(1183年)。
七、补陆子遹文五篇
(一)《渭南文集序》
按:此文见于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溧阳学宫刊本《渭南文集》卷首[23]。文中称陆游为“先太史”[23]卷首,文末又称“嘉定十有三年十一月壬寅,幼子承事郎、知建康府溧阳县、主管劝农公事子遹谨书”[23]卷首,则该文作者当为陆游幼子陆子遹。该文系为陆游文集所作序文,对于研究陆游文集版本具备较高价值。《全宋文》漏收陆子遹,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三有陆子遹小传[24]1645-1646,据此可知子遹为会稽山阴人,弱冠登第,嘉定十一年(1218年),知溧阳县事。陆子遹主要仕宦经历见于《景定建康志》及《景定严州续志》。《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七官守志四“溧阳县题名”记陆子遹云“承奉郎,嘉定十一年正月到任。十四年四月满替”[5]1319。《景定严州续志》卷二“知州题名”记陆子遹云“奉议郎。宝庆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到任,绍定二年三月二十二日赴召”[25]23。
(二)《逍遥词跋》
按:此文见于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一百十九集部“《逍遥词》”条下[26]1340。文末称“绍定之元冬十一月辛未,山阴陆子遹书”[26]1340,当是陆子遹为《逍遥词》所作跋文。《逍遥词》系潘阆所撰,潘阆在宋代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陆子遹的《逍遥词跋》不仅记录了重要的版本信息,还指出了潘阆作品的风格特点,极具研究价值。
(三)《除妖害记》
按:此文见于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八[24]1166-1167。文前称“陆子遹《除妖害记》”[24]1166,文中记溧阳县除妖害时间称“岁在己卯”[24]1167,因陆子遹嘉定十一年(1218年)至嘉定十四年(1221年)在溧阳县任上,故文中所云“己卯”,当指嘉定十二年(1219年),该文当作于此时。
(四)《溧阳县续题名记》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七官守志四“溧阳县题名”条下[5]1310-1311。文中云“阅岁有半,始能除害去奸,而百度渐以植立,于是始有意于《续题名》之刻”[5]1311,文末云“嘉定十有三年十月甲子,承事郎、知建康府溧阳县、主管劝农公事山阴陆子遹记并书”[5]1311,则此文当为陆子遹所撰《溧阳县续题名记》。
(五)《溧阳县均赋役记》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一田赋志二[5]1747-1750。文前称“《溧阳县均赋役记》”[5]1747,文中云“嘉定十有一年正月望日,山阴陆子遹从天官选来知县事”[5]1747,文末记作者及作文时间云“嘉定十有三年仲冬壬辰,承事郎、知建康府溧阳县、主管劝农公事陆子遹记并书”[5]1750。
八、补刘叔向文二篇
(一)《白下桥记》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十六“白下桥”条下[5]776-777。文前称“重建桥记”[5]776,文中云重建桥自“自嘉泰癸亥九月壬午首事,明年二月戊午讫工”[5]777,文末称“嘉泰四年三月望日,从事郎、建康府观察推官刘叔向记”[5]777。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二下有“白下桥记。刘叔向作”[24]1479,则此文题目当为《白下桥记》。《全宋文》漏收刘叔向,查罗濬《(宝庆)四明志》卷十“庆元五年曾从龙榜”条下有“刘叔向”之名[27]5201,杨万里《颐庵诗集序》云“今四明刘叔向,寄其父颐庵居士诗稿,命予为之序”[28]3332,则刘叔向当为四明人,庆元五年(1199年)登第。《颐庵诗集序》介绍颐庵居士称“居士名应时,字良佐”[28]3333,则刘叔向乃刘应时之子。查《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四官守志一“察推题名”有刘叔向题名[5]1154,据此可知刘叔向任建康府观察推官在嘉泰二年(1202年)三月至开禧元年(1205年)四月三日之间。
(二)《嘉泰重修二桥记》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十六“镇淮桥”条下[5]770。文前云“开禧元年,丘公崇来为留守,重建桥,刘叔向为之记”[5]770,文中云修桥之事“经始于嘉泰甲子十月庚戌,明年乙丑三月丁卯桥成”[5]770,文末称“开禧改元三月望,从事郎、建康府观察推官刘叔向记”[5]770。因文中所记为丘崈主持重修镇淮、饮虹二桥之事,查《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三文籍志一有“《嘉泰重修二桥记》 刘叔向作”[5]1514,则此文题目当为《嘉泰重修二桥记》。
九、补陈珏文一篇
《东厅续题名记》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八儒学志一[5]1337。文前云“《东厅续题名记》”[5]1337,文末称“时嘉定十有七年正月既望,修职郎、充建康府府学教授三山陈珏记”[5]1337,其作者当为三山陈珏。《全宋文》漏收陈珏,查《(淳熙)三山志》卷三十一人物类六“嘉定十年丁丑呉潜榜”“文学特奏”有陈珏题名,名下小字云“状元,字君实,长乐人”[29]446,则陈珏字君实,籍贯在三山长乐。查《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八儒学志一“置教授”条下题名中记有陈珏其人[5]1337,可知陈珏曾为修职郎,并在嘉定十四年(1221年)正月四日至十七年(1224年)正月四日期间担任建康府府学教授。
十、补陈骏之文一篇
《安抚司签厅壁记》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官守志二[5]1196-1197。文前有文字称“续题名记”[5]1196,文末云“淳祐八年六月朔,朝奉郎、添差充参议官三山陈骏之记,迪功郎、添差充幹办公事东莱吕祖异书”[5]1197。因文中内容主要记述重修安抚司签厅壁记的缘由,查严观《江宁金石记》待访目卷二有“《安抚司签厅壁记》 陈骏之撰,吕祖异书,淳祐八年立,文见《建康志》”[30]335,则此文当为陈骏之所撰《安抚司签厅壁记》。《全宋文》漏收陈骏之,因文中作者自称“三山陈骏之”,则其籍贯当在三山。查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十二人物类七“宝庆二年丙戌王会龙榜”记有陈骏之其人[29]460,据此可知陈骏之字景声,乃闽县人,为陈诰之曾孙、陈定之孙,亦是陈用之、陈震之从弟。考《(弘治)八闽通志》卷三十三秩官龙溪县“知县事”条下有“陈骏之……(俱淳祐间任)”[31]702,可知陈骏之在淳祐间曾任龙溪县知县。
十一、补马光祖文十四篇
(一)《到任谢表》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三十六文籍志四[5]1578-1579。文前称“马光祖《到任谢表》”[5]1578,文首云“臣光祖言:伏奉告命,除臣沿江制置大使、知建康府、兼江东安抚使。臣除已于四月初三日到任交割职事,望阙遥谢,祗受讫者”[5]1578,查《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官守志二“制置司”条下云“开庆元年三月,资政殿学士马光祖自京湖制置大使改除沿江制置大使、兼知府事、江东安抚使”[5]1180,则马光祖《到任谢表》当作于开庆元年(1259年)四月。《全宋文》漏收马光祖其人,《景定建康志》一书保留了不少与马光祖相关的文献资料,马光祖在建康府期间的事迹主要见于此书。如《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一儒学志四云“宝祐二年,马公光祖兼持漕节,始至,谒范忠宣、真文忠二公祠,僻隘弗称。文忠公实公所师”[5]1451,据此可知马光祖宝祐二年(1254年)兼持漕节,还可知马光祖为真德秀弟子。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下有马光祖小传[32]300-301,指明马光祖字华父,号裕斋。脱脱《宋史》卷四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有《马光祖传》[33]12485-12487,据此可知马光祖为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及第,谥庄敏,曾官至参知政事,是南宋极为重要的一位政治人物。
(二)《谢赐大使印表》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三十六文籍志四[5]1579。文前称“马光祖《谢赐大使印表》”[5]1579,查《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官守志二“制置司”条记开庆元年(1259年)四月铸造沿江制置大使司印一事云“大使马光祖率参议官以下,于五月初十日望阙遥谢,祗受行用”[5]1180,则马光祖《谢赐大使印表》当作于开庆元年(1259年)五月。
(三)《谢授资政殿大学士表》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七文籍志五[5]1580。文前称“马光祖《谢授资政殿大学士表》”[5]1580,考《景定建康志》卷十四建康表十记景定元年(1260年)事有“四月,以江面肃清,升光祖资政殿大学士”[5]693,则授马光祖资政殿大学士当在景定元年(1260年)四月,马光祖《谢授资政殿大学士表》当作于其后不久。
(四)《谢授观文殿学士表》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七文籍志五[5]1580-1581。文前有字称“马光祖《谢授观文殿学士表》”[5]1580,考《景定建康志》卷十四建康表十记景定二年(1261年)事有“正月,光祖特转光禄大夫。五月,升观文殿学士”[5]695-696,则马光祖授观文殿学士在景定二年(1261年)五月,《谢授观文殿学士表》亦当作于此后不久。
(五)《进建康志表》
按:此文见于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三十史部“景定建康志”条下[26]348-349。文前称“《进建康志表》曰”[26]348,文末云“景定二年八月日……臣马光祖上表”[26]349,则该文为马光祖景定二年(1261年)所作《进建康志表》。
(六)《献皇太子笺》
按:此文见于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三十史部“景定建康志”条下[26]349。文前称“《献皇太子笺》”[26]349,文末云“景定二年八月□日,具位马光祖上笺”[26]349。
(七)《修〈留都录〉奏》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一留都录一[5]1-3。文前称“臣光祖恭惟本朝以仁立国”[5]1,记创作时间云“景定二年岁次辛酉六月吉日”[5]3,记作者称“臣马光祖顿首顿首,谨书”[5]3。文中主要叙述修《建康志》的缘由及具体内容安排,行文极为恭敬、谦卑,称“谨于未成府《志》之先,恭修《留都录》四卷”[5]3,则此文当是马光祖在《建康志》未修成之前,为修《留都录》一事上报皇帝的公文,故暂拟文题为《修〈留都录〉奏》。
(八)《乞省罢冗员以其俸给宁江军制领将佐劄子》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九武卫志二[5]1684-1686。文前云“省罢冗员,以其俸给宁江军制、领将佐。大使马光祖景定五年六月空日,准枢密院劄子,备本司申”[5]1684,其内容主要涉及裁汰冗员,以其俸给宁江军制、领将佐等,故文题当拟为《乞省罢冗员以其俸给宁江军制领将佐劄子》。
(九)《中庸、大学章句序》
按:此文见于《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并刊本之前[34]1-3。文末称“淳祐壬子孟秌朔旦,金华马光祖敬识”[34]3,其作者当为马光祖,作文时间当在淳祐十二年(1252年)。其内容主要叙述《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的价值与特点,以及刻书的时间与地点,故该文当是在刊刻这两书时所作的序文,其文题当拟为《中庸、大学章句序》。
(十)《景定建康志序》
按:此文见于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三十史部“景定建康志”条下[26]347-348。文中记作文时间云“景定辛酉岁良月初吉”[26]348,记作者称“马光祖书”[26]348,文章内容主要叙述修《景定建康志》的缘由、编纂者、内容安排等信息,则此文当是马光祖为《景定建康志》所作序文,故拟文题为《景定建康志序》。
(十一)《戒贪吏手诏跋》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四留都录四《戒贪吏手诏》文后[5]80-81。此文前称“臣马光祖跋云”[5]80,文末记作文时间云“宝祐五年八月初吉”[5]81。
(十二)《御笔戒贪吏跋》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四留都录四《御笔戒贪吏》文后[5]83-84。此文前称“正月八日,三省同奉圣旨依。观文殿学士、光禄大夫、沿江制置大使、知建康军府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使、江南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行宫留守、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三郡屯田使、暂兼淮西总领、金华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六百户臣马光祖立石,恭书曰”[5]83,文首云“皇上改元景定之明年月正元日,特发睿思,亲御宸毫,历举祖宗黜贪之诏,申饬训告,颁示群臣”[5]83,文末称“谨拜手稽首,书于下方”[5]84,可见皇帝作《御笔戒贪吏》文在景定二年(1261年)月正元日,同年正月八日,马光祖为《御笔戒贪吏》作跋文,故该文文题当拟为《御笔戒贪吏跋》。
(十三)《告忠宣公文》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一儒学志四[5]1451-1452。文前有字云“告忠宣公文曰”[5]1451,文首称“维宝祐二年,岁次甲寅,十一月庚子朔初三日壬寅,中奉大夫,守司农卿,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字、兼提领措置屯田、时暂兼权江东转运使司事、借紫马光祖,敢昭告于大丞相范忠宣公”[5]1451。
(十四)《告文忠公文》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一儒学志四[5]1452。文前有字云“告文忠公文曰”[5]1452,文首称“维宝祐二年,岁次甲寅,十一月庚子朔初三日壬寅,门人、中奉大夫、守司农卿、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字、兼提领措置屯田、时暂兼权江东转运使司事、借紫马光祖,敢昭告于大参真文忠公先生”[5]1452。
十二、补陆景思文三篇
(一)《忠实不欺之堂记》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四官守志一“忠实不欺之堂”条下[5]1125-1127。文前称“右史陆公壡《记》云”[5]1125,文末云“宝祐五年闰月旣望……陆壡谨记”[5]1127,则该文当为陆壡为忠实不欺之堂所作记文。查《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一城阙志二有“忠实不欺之堂,即府治中堂。宝祐五年,马公光祖建,皇帝御书堂名,陆景思为《记》”[5]988-989,则陆壡即为陆景思。《全宋文》漏收陆景思,查周密《绝妙好词》卷三陆叡(按:“叡“与“壡”意同,陆叡即陆壡)小传[35]107可知:陆壡字景思,号云西,会稽人,陆佃五世孙。绍定五年(1232年)徐元杰榜进士及第,淳祐中沿江制置使参议,除礼部员外,崇政殿说书。陆佃为陆游之父,则陆景思当与陆游同属一脉。谢翱《天地间集》录有陆壡之诗,因谢氏其书所录均为故臣遗老之诗,则陆壡宋亡后当还存世,其卒年当在祥兴二年(1279年)之后。
(二)《重建三髙祠记》
按:此文见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十五[18]386-387。文前有题云“《重建三髙祠记》”[18]386,题下记作者称“陆壡”[18]386,文首云“宝祐丁已之十一月,余友曹良朋为吴江之五月也,谋新三髙祠。明年二月成,三月书来属为之记”[18]386,文末又称“其月既望山阴陆壡记”[18]387,则该文当作于宝祐六年(1258年)三月十六日。陆壡与陆游同属一脉,故文中自称“山阴陆壡”。
(三)《重建吴晋二帝庙记》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四祠祀志一“重建吴、晋二帝两庙”条下[5]1875-1876。文前称“庙记”[5]1875,文末云“景定五年三月二十五日……陆景思撰并书”[5]1876,考严观《江宁金石记》待访目卷二有“《重建吴晋二帝庙记》。陆景思撰并书,景定五年立,在城西门外,文见《建康志》”[30]337,则此文当为陆景思所作《重建吴晋二帝庙记》。
十三、补刘次春文一篇
《溧阳县社坛记》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四祠祀志一“溧阳县社坛”条下[5]1842-1843。文前小字称“又《记》”[5]1842,文末云“宝祐改元八月吉日,宣教郎、特改差知建康府溧阳县、主管劝农营田公事、兼沿江制置使司幹办公事刘次春记”[5]1843,则此文当为刘次春所作《溧阳县社坛记》。《全宋文》漏收刘次春其人,《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七官守志四“诸县令”条下溧阳县题名中录刘次春[5]1320,据此可知刘次春曾以宣教郎任溧阳县县令,时间在淳祐十一年(1251年)二月朔日至宝祐二年(1254年)二月二十二日。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六十九有刘次春小传[36]1619,据此可知刘次春号雁山,为平阳人。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及第,淳祐十一年(1251年)以宣教郞知溧阳县,景定三年(1262年)提举广东常平。
十四、补马元演文一篇
《建康府新安乐庐记》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三城阙志四“安乐庐”条下[5]1113-1114。文前小字云“《庐记》”[5]1113,文首称“景定元年春二月甲子,建康府新作安乐庐成,太守、资政殿大学士、制置大使马公命元演记其事”[5]1113,文末云“夏五中澣,门生文林郎、特差充江南东路安抚使司准备差遣马元演记并书”[5]1114,考《景定建康志》卷三十三文籍志一有“《建康府新安乐庐记》,马元演作”[5]1517,则该文当为马元演景定元年(1260年)所作《建康府新安乐庐记》。《全宋文》漏收马元演其人,《(宝庆)四明志》卷十“宝祐元年姚勉榜”记有马元演其人[27]5207,则马元演当为四明人,宝祐元年(1253年)进士及第。因文中马元演自称“门生文林郎、特差充江南东路安抚使司准备差遣”,则马元演当是马光祖门生,景定元年(1260年)时正为文林郎特差充江南东路安抚使司准备差遣。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五十一秩官九“县令”条下记国朝仁和县县令中有马元演其人[7]488,则马元演曾任仁和县县令。
十五、补杨相如文一篇
《社坛记》
按:此文见于《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四祠祀志一“社坛”条下[5]1846-1847。文前有字称“《记》云”[5]1846,因文中内容主要围绕马光祖重建社坛展开,故其文题当拟为《社坛记》。文中称“咸淳丙寅夏,潦害稼。丁卯,雨不时若。裕斋先生马公念念在民,靡神不举,社稷莫失焉,至诚昭格,以克有秋”[5]1846,咸淳丁卯为咸淳三年(1267年),该文写作时间当在此后不久。又因文末称“戊辰正月既望,修职郎、建康府江宁县主簿,兼本府佥厅杨相如撰并隶石”[5]1847,咸淳四年(1268年)恰为戊辰年,则该文当是杨相如于咸淳四年(1268年)正月十六日所作。《全宋文》漏收杨相如,因《社坛记》中作者自称“天台杨相如”[5]1846,文末又称“修职郎、建康府江宁县主簿,兼本府佥厅杨相如”,则杨相如当为天台人,咸淳四年(1268年)时为修职郎、建康府江宁县主簿、兼建康府佥厅。
以上,乃是根据宋、元地方志等文献对《全宋文》进行的补遗。共涉及作者十五人,增补表五篇、笺一篇、奏一篇、劄子一篇、序五篇、跋四篇、谥议一篇,记二十篇、铭一篇、祭文一篇、祝文二篇,共计四十二篇。
参考文献:
[1]解缙.永乐大典[M].明刻本.
[2]解缙.永乐大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6:2693.
[3]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67.
[4]傅璇琮.全宋诗:第3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3264.
[5]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甲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6]何绍基,杨沂孙.(光绪)重修安徽通志[M]∥续修四库全书:第6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73-556.
[7]潜说友,汪远孙.咸淳临安志[M]∥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488-757.
[8]李处权.崧庵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579.
[9]方回.瀛奎律髓[M].合肥:黄山书社,1994:892.
[10]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1939-1940.
[11]卢宪.嘉定镇江志[M]∥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3062.
[1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47.
[13]两朝纲目备要[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2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869.
[14]吕祖谦.东莱吕太史文集[M].民国续金华丛书本.
[15]王应麟.玉海[M].扬州:广陵书社,2003:1125.
[16]脱脱等撰.宋史:第2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8782.
[17]桑世昌.兰亭考[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20.
[18]钱谷.吴都文粹续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8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86-387.
[19]郑虎臣.吴都文粹[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839-840.
[20]范成大.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537.
[21]王鏊.姑苏志[M]∥中国史学丛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305.
[22]刘大彬,江永年.茅山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395-397.
[23]陆游.渭南文集[M].宋嘉定十三年溧阳学宫刊本.
[24]张铉.至正金陵新志[M]∥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 乙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5]钱可则.景定严州续志[M]∥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 乙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23.
[26]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一.北京:中华书局,1990:347-1340.
[27]罗濬等撰.宝庆四明志[M]∥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5201-5207.
[28]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M].辛更儒,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3332.
[29]梁克家.三山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
[30]严观.江宁金石记[M]∥续修四库全书:第91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35-337.
[31]黄仲昭.八闽通志:上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702.
[32]周密.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8:300-301.
[33]脱脱.宋史:第3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485-12487.
[34]朱熹.宋本大学章句 宋本中庸章句[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1-3.
[35]查为仁,厉鹗.绝妙好词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07.
[36]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