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家风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启示

2018-03-29霍垒杰王立荣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家风家庭

霍垒杰, 王立荣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1]这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家庭问题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关注每一个家庭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优良家风对于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成长、发展以及整个家庭价值的实现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家风的核心是塑造、培育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风常常借助于家训、家规的有形建构得以强化,又通过个体成员拳拳服膺、身体力行而烘托出一种特有的伦理氛围。良好家风确立和培育的是一个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2]用家风来凝聚当代家庭的道德共识,关键在于立足历史语境和时代诉求,实现传统家风向现代家风的现代性转变,进而促成家风与社会风气的有效对接,使得现代家风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运转保驾护航。

一、中华家风的文化内涵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华家风涵盖了在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家风、在革命文化中孕育的具有现代性走向的红色家风以及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正在进行现代性转变的现代家风。

(一)传统家风是古代传统家庭伦理价值取向的生动表达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伦理文化典籍从古流传至今,在精神文化层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自古以来有关传统家训、家规、家风文化的典籍则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伦理文化典籍中独树一帜,成为古代传统家庭伦理价值取向的生动表达。无论是颜之推为教化后辈而作的《颜氏家训》,还是曾国藩为告诫子孙而留下的《曾国藩家训》;无论是袁采为勉谕儿辈修身齐家而著的《袁氏世范》,还是朱柏庐为后辈提供治家之法而写的《治家格言》,皆晓谕家庭成员自觉践行道德伦理。

起初,这些传统的家庭伦理文化典籍大多出现于古代世家大族之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典籍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逐步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开始注重用传统儒学的忠孝仁义和中庸之道来教化子孙后代。久而久之,传统儒学的忠孝仁义与中庸之道便逐渐成为古代家庭成员在日用伦常生活中最基础和最具普遍性的价值原则和思想道德观念,而传统家风也正是在家庭成员共同坚守这些原则和观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颜氏家训·序致》中写道:“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3]这段话深刻表明了家庭教育的独特之处。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伦理关系赋予彼此之间极高的信任度和极强的依赖感。优良家风传承的关键还是靠父母的言传身教,这种有血缘和伦理关系作保障的言传身教在子女教育和家风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只有当子女对父母真正做到了“信其所亲,行其所服”以及父母对子女进行正确科学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吾家风教,素为整密”的和谐家庭状态。

再到后来,这种具有浓厚伦理文化底蕴的传统家风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深度融合,衍生出以“家国同构”为基础的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双向维系模式。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4]、“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等都是对“家国同构”观念的最好诠释。国好,家才能好;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兴盛。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仍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革命文化与红色家风是传统家风走向现代的重要支柱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传承、融合和发展创新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5]红色家风作为在革命文化中孕育的具有现代性走向的先进家风,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传统家风,还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独特精神品格和优良传统。特别是其中融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传统家风走向现代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红色家风的独特性并不是体现在其对传统家风的继承上,而是特殊在其对传统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处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改造传统家风中的“忠君爱国”“为官廉洁”等传统思想的同时,也形成了“爱党爱国爱家”“忠于人民忠于党”“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等新理念,这些新理念构成了红色家风的核心内容。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用心实践的结果,他们用实际行动带头践行红色家风,让广大人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并因此吸引了众多有志之士加入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进而为革命的胜利、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1]习总书记之所以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家风进行特别强调,是因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到党风政风,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红色家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形成的,这就决定了红色家风与领导干部家风在文化内涵上的内在一致性。而中国共产党又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无疑具有鲜明的指引性和科学性。因此,在当代社会,大力增强领导干部带头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的意识和能力,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现代家风建设的先进向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当今社会快速变化,人们为工作废寝忘食,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间真情。真情,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需要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滋养。”[6]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同志之情的维系和巩固。但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为了改善家庭的物质生活状况而奔走四方,整日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正是在遥远的距离和日常的忙碌中,“孕育”出了很多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空巢青年”等在精神层面上难以治愈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年迈的父母抑或年纪尚小的子女长期在外打工,从而使得整个家庭处于离心的空巢状态,家庭成员之间则只能通过无尽的思念聊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同样,也有相当数量的青年为了工作和梦想选择游走于大城市之间。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往往都背负着结婚买房、买车的经济压力,自己租房,自己做饭,整日忙于工作,忽视了与父母甚至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沟通和交流。虽然家人尤其是父母很想关心与呵护离家在外的儿女,很想知道子女的日常生活状况,但在“距离”面前却又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可见,这种距离不只是简单的物理距离,更是在物理距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距离。但是,即便距离再远,工作再忙,人们仍旧不会遗忘亲情。每到年关,与家人的短暂相聚便成了维系家庭亲情的重要时刻。虽然在短暂的相聚之后,人们又要为了生计与家人开始长久的分别,又要为了工作整日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各级政府正在用实际行动来改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空巢青年”的生活状况。同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善这些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而这些行为背后所映射出的,正是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共识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作用,用其来引领现代家风建设,可以有效提升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中华家风的历史嬗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受其影响,中华家风也随之经历了在形式、内容、功能以及载体上的诸多变化。

(一)形式:从世家大族的家风到普通家庭的家风

“在我国古代,家风最早是指世家大族的学术传承。后来,其内涵演变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渐积淀演进而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文化氛围、精神风貌的总和,它通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等形式蕴含于家训、家规、家谱等文献之中,也以实践理性的样态渗透在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7]在古代社会,世家大族往往十分重视子女读书习惯的养成。在这些家族的长者看来,读书不仅可以增长学问,而且是一种修身养性、提升自身道德涵养的有效方法。当这种道德带来的信念和力量成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习惯和精神指引时,便形成了早期的世家大族家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世家大族以官宦家族居多,当时的书籍也大多以儒家典籍为主,而世家大族中的官宦子弟自幼就被族中的大家长要求饱读诗书、入仕为官,从而被培养成为遵守封建社会传统礼法的“代言人”。这也为早期“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再到后来,随着世家大族将其家风用家书、家训、家法、家规等形式来逐步细化、深化、书面化,世家大族的家风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和完善。至此,世家大族的家风不仅体现在学术传承上,而且逐步涉及修身、治家、处世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成熟的世家大族家风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实现了世家大族家风的社会化。虽然大多数普通家庭并没有形成书面的家训家规等,只是在口头上约定俗成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但是却在实践层面落实了,这为家庭成员在为人处世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约束,也为维护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保障。普通家庭的家风作为传统家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内容:从传统家风到红色家风再到现代家风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华家风经历了从传统家风到红色家风再到现代家风的转变。首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传统家风内在地包含了以“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等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精神品格,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爱国情怀,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为主要内容的和善观念。传统的和善观糅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文化表现张力的“示弱非弱”“示柔而存刚”的精髓,形成了传统家风特有的柔性特征。这种柔性特征一方面蕴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和处世态度,同时也包含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勇气和决心。无论是小到“扰我家人”还是大到“犯我中华”,人们都拼尽全力去保护自己的家人和祖国,只有如此,方可表现中华儿女伟大的家国情怀。其次,在革命文化中孕育的红色家风融合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作为在革命摇篮中萌发的井冈山精神,作为民族精神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作为推动国防和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动力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作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典范的抗洪、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家风既传承了传统家风的优质基因,又引领和发展了现代家风,在中华家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传承、融合和发展创新的作用,是传统家风走向现代的重要支柱。最后,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正在进行现代性转变的现代家风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尚未完善,其功能也还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因此,社会各界应当齐心协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现代家风建设。反之,优良家风也可以有效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加快落实现代家风建设,才能更好用其促进家庭成员高尚道德的养成和健康精神的成长,进而助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功能:从传统的传“道”到现代的授“术”

自古以来,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家庭道德教育是传统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丰富的家训伦理文化典籍之中,还始终贯穿于修身、睦亲、处世、治学等日常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讲,在修身方面,传统家风十分注重以德修身。 “大德”讲求“忠君爱国”“小德”讲求爱家敬亲,这两个方面是古代“家国同构”观念的重要体现;在睦亲方面,既有表现兄弟友爱的“孔融让梨”“让梨推枣”,也有表现尊崇孝道的“卧冰求鲤”“亲尝汤药”;在治学方面,有尊师重道的“程门立雪”“曾子避席”;在处世方面,十分注重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待人接物讲仁爱、守诚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不断满足的同时,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需求。这种新需求内在地包含了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追求更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另一种则是一味地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严重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导致物欲横流。而家庭教育也开始从传统的传“道”转向了现代的授“术”。例如,在传统家风中“望子成龙”的本意是希望子女在自身道德品质修养以及事业上有所成就。但是,在当代社会却有很多家庭在教育子女成才的时候,为了让子女能够在学业、事业等方面有所成就,只是一味地注重教授后代应世的方法和对其智力的培养,严重忽视了道德教育。近些年来,虽然经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重智轻德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这一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当务之急是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家庭文明建设,重塑古代崇“德”尚“道”的良好风尚。

(四)载体:家规家训等传承家风的载体逐渐淡化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传承家风的关键。“言传身教”不仅要依靠父母的悉心教导和亲身示范,还要发挥家训、家书、家规等传承家风的重要载体的作用。“这些载体一旦成为固定的程序性行为,就会进一步强化家风的熏陶和教化功能。这种从外部对道德规范的强化手段使家风逐渐仪式化。这种仪式化不仅使家庭文化显得更加庄重,而且有助于传统道德的传递,家风也更容易训导成习。”[8]这些载体的仪式化功能尤其可以在传统节庆仪式中很好地体现出来,如儿女为老人守岁、子女给父母拜年、吃团圆饭、闹元宵等传统节庆仪式,对于传承优良家风、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具有较强的仪式化功能。家规、家训、家法等传承家风的载体的规范化和仪式化,可以有效地将传统的节庆仪式固定化、程序化,进而将这些载体的仪式化功能在传统的节庆仪式、家庭仪式中更好地发挥出来。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由于传承优良家风的载体逐渐淡化,传统的家庭仪式和家庭礼仪也正在慢慢地消退,不利于传统家风的传承和现代家风的构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调查人群中有74.3%的人感觉国人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漠了。其中,77.1%的人认为,仪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56.1%的人觉得,仪式就是教育,具有教化功能;50.1%的人表示‘仪式是规范’。”[9]这项调查数据表明虽然人们的仪式感越来越淡漠,但是在国人的眼中,仪式化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导致国人仪式感淡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些家庭整日忙碌于工作之中而无暇顾及日常的家庭仪式教育。还有越来越多的家庭不了解仪式的内涵。以结婚仪式为例,在当代社会,有很多家庭在操办婚礼的时候,一味地摆阔绰、讲排场,使结婚仪式流于形式,严重忽视了举办婚礼仪式对子女的真正教育意义。

三、中华家风的现代启示

以史为鉴,我们应该从中华家风的历史嬗变之中汲取符合时代发展的养分,为推动现代家风建设提供更好的措施和方法。

(一)依托榜样家庭的优良家风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世家大族家风的社会化过程是人们对其家族成员的行为耳濡目染、口耳相传再到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古代社会,世家大族的家风内在地包含了遵守封建传统礼法秩序的内容,家族成员成为早期“家国同构”观念的实践者和推广者,为维护当时的社会道德秩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世家大族家风在当时能够顺利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地气”“顺民心”。对比当下,面对社会道德的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面临着大众化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社会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共同倡导的价值观念,也同样需要依托榜样家庭的优良家风来增强其认同感和熟识度,进而助推其实现大众化。

首先,要重视榜样家庭的选取环节。一要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最美社区家庭”“最美基层家庭”等深入群众生活的评选活动,让群众自己选择贴近身边的榜样家庭更具说服力和亲切感,也更容易走入群众中去,进而能更好地实现家庭风气、社区风气、社会风气的有效融通;二要遵循特殊性的原则,重视用承载红色家风的榜样家庭评选活动来带动广大领导干部家风的传承,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信任度,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度,为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有效落实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做好榜样家庭的宣传工作。一要组织开展榜样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等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活动,让这些榜样家庭成员讲述自己的家风,以增强宣传效果;二要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等公共场馆来宣传榜样家庭的事迹,让人们在参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三要利用好融媒体时代的产物——“两微一端”,让人们随时随地接受榜样家庭的教育,增强榜样家庭宣传在时空上传播的实效性。

最后,要大力开展学习榜样的活动。要鼓励广大领导干部继续保持红色家风的优势,向老一辈革命家和新一代模范学习,坚持清正廉洁、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家风。同时,还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认真了解榜样家庭的事迹,用心学习榜样家庭的优良家风,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佳效果。

(二)立足历史语境与时代诉求,实现传统家风的现代性转变

当前,我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0]传统家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实现其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现代家风的构建和形成奠定牢固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一,用心挖掘和整理有关家训、家书等文化典籍,为实现传统家风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前提条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传统的家训、家风典籍认真研究,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赋予现代家风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传统家风最初的伦理文化底蕴、传统道德基因与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现代家庭的价值观走向相协调。

第二,摈弃当代社会的不良家风。在我国仍有一些思想保守落后的地区存在封建色彩浓厚的“重男轻女”“婚姻买办”“门第偏见”等封建落后的不良家风。这种不良家风延续下去会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明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悖的不良家风,必须摈弃。同时,要实现对传统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如在摈弃传统家风中的“愚忠愚孝”的同时,大力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家风,科学对待父母的教育等。

第三,注重传统家风的创新性发展。中国家庭自古以来重亲情、尚大义。从传统的“见义勇为”到现代的“见义智为”,正是传统家风创新性发展的有力例证。在当代社会,提倡见义智为并不是对见义勇为的舍弃,而是在真情冷漠的时代,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要提倡,既鼓励人们见义勇为,也提倡人们在保护自身的同时见义智为。除此之外,还要立足于时代诉求,以当代家庭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快落实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家风建设,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推动家庭文明建设

在当代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交汇与碰撞,给家庭文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家庭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家庭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家庭精神文明建设。近些年来,家庭物质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优化,家庭精神环境也亟须改善和优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既要注重家庭组建之前,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婚姻观和家庭观,也要注重家庭组建之后,引导人们营造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这是因为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的婚姻观和家庭观是构建家庭文明的基础,而文明家庭越多,越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科学的婚姻观和家庭观,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在家庭组建之前,打好家庭文明建设的基础。当前,一些人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这部分人大多把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作为选择结婚对象的首要条件,为了实现自身的婚后利益而忽视了婚姻对道德层面的要求。如果放任这些错误的婚姻观不去纠正,必定会在婚后爆发一系列由情感和需求不对等所带来的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范围内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引导社会成员去理解婚姻的真正含义,帮助其树立起科学的婚姻观和家庭观。只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有效避免婚后引发的各种家庭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家庭组建之后,引导家庭成员营造优质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营造优质的家庭物质环境是创建文明家庭的基础工程。早在古代社会,传统的家训典籍中就蕴含着独特的勤俭持家思想。对比当下,随着我国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子女被父母们娇生惯养。越是一味地去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越会导致子女在道德与情感层面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家庭文明建设。当然,影响家庭文明建设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夫妻关系、代际关系、朋辈关系等,而这些问题的症结大多都集中在家庭精神领域。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家庭成员的整体道德水平,促使家庭成员从家庭内部发力,一起努力营造健康优质的家庭物质环境和家庭精神环境。

(四)加强家风传承的载体建设,重拾家风载体的仪式化功能

家庭仪式教育作为传统家风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我国古代家庭道德教育有着深远影响。上到世家大族,下至寻常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仪式教育。随着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迁,这些传承优良家风的载体呈现出逐渐淡化的趋势。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家庭对传统的家庭仪式感到陌生,尤其是一些新组建家庭的年轻人对传统的家庭仪式更是知之甚少。这种家庭仪式感的缺失严重影响优良家风的传承和现代家风的构建。因此,必须加强家风传承的载体建设,重拾家风载体的仪式化功能。

首先,重拾传承优良家风的传统载体。一方面,要善于运用传统的节庆仪式来维系和巩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中华传统节日作为家庭伦理文化的情感化、生动化表达,蕴含着独特的家庭价值观念,其内在所包含的节庆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以及传统节日习俗不仅具有较强的仪式化功能,还具有较强的情感代入功能,能够迅速而有效地引起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家风传承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要用心关注家庭成员人生当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利用升学、成人礼、结婚等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仪式来教育子女。这种特定时刻的仪式化教育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刻影响。除此之外,还要运用家规家训等传统载体进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从小抓起,坚持用科学严格的家规家训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从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并使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人,助力社会和谐。

其次,要立足时代诉求,充分利用家风传承的网络载体。人们常说:“父母在,不远游。”而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为了工作和生计往往不得不经常外出打拼,这种遥远的距离给家风的传承带来了极大挑战。一方面,传统载体在遥远的距离面前已经不能够很好地为家风的传承服务;另一方面,如今青年人大多热衷于使用承载于高端电子产品上的社交工具和家人交流。这就需要在运用传统载体的同时,适当地运用微信、微博、视频家庭会议等新兴网络载体来增强家风传承的实效性。

最后,要注重家庭仪式的微观构建。无论是外地工作,还是外出求学,子女在离家之前,父母总会备上一桌儿女喜爱的饭菜为其送行,临走前父母对子女的“千”叮咛和“万”嘱咐正是微观家庭仪式的最佳诠释,这些微观层面的家庭仪式虽然有别于大型的节庆仪式,但却能够时时刻刻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对优良家风的传承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02).

[2]王泽应.中华家风的核心是塑造、培育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5-11.

[3]饶宗颐,檀作文,李小杰.颜氏家训[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5-26.

[4]冯家禄.国学精粹:大学中庸三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99.

[5]秦洁.革命文化: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J].红旗文稿,2016(17):13-14.

[6]习近平.在二〇一七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1-27(01).

[7]党刘栓.涵养传承优良家风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理论导刊,2015(6):79-81.

[8]周春辉.论家风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嬗变[J].中州学刊,2014(8):144-146.

[9]韩妹.74.3%的人感觉国人仪式感淡漠[N].中国青年报,2010-10-19(07).

[10]王艺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知行关系为例[J].党的文献,2016(1):19-24.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家风家庭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恋练有词
百家姓看“家风”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