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路径

2018-03-29鲜风骄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

鲜风骄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44000)

0 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当下,我国面临众多问题亟待解决,要牢牢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受到多元主义以及新媒体等的冲击,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存在部分短板问题亟待解决。

1 新时代高校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深化改革、深化法治和加强党的领导等方面都做出详细的论述。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国情与改革发展实践的伟大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1]。对此,需要在高校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尤其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要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充分理解,对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快熟悉,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在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我国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有许多重要的任务需要解决。如精准扶贫实现共同富裕,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新时代的这些重任最终会落到大学生身上。大学生只有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用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新问题。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发展自己,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建立健全各项能力,实现全面健康成长[2],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2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马克思主义教育穿透性不强,存在教育盲区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涉及学生教育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受到多元文化、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去中心化的挑战,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存在误区,信仰上存在动摇。对此,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应坚持全覆盖。高校两课要坚持好、创新好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等领域要及时补缺口、补短板,与多元主义进行对抗。此外,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要真切关心学生个人情感,解决学生认识困惑、发展困惑,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以促进学生的接受与内化。

但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不够穿透,存在盲区。两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由于是新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容易一知半解。部分大学生因为涉世不深以及叛逆心理对马克思主义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在课后,学生受到多元主义、互联网新媒体、负面社会新闻等影响,容易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动摇。高校虽然也注意到应当加强课后教育与网络应对,通过朋友圈、微博等进行针对性引导,但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面前,这些教育往往被淹没,并没有实际影响到学生。尤其是面对思想交织碰撞时,高校缺乏固定的思想教育辅导员与学生开展谈话、谈心,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没有得到及时的、根本的解决。虽然高校设置有学生辅导员,具有思想教育的职能,但学生辅导员更多要处理行政事务,缺乏主动找学生谈话习惯,学生也很少找辅导员谈心。可见,缺乏穿透性,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虽然在形式上建立立体化体系,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问题。

2.2 马克思主义教育过于理论化,没有解决学生重大关切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度概括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需要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整体上侧重知识理论教育,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虽然在课堂上两课教师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的进行讲解,但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丰富,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全面讲解。而课后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也大多是理论性教育,如朋友圈转发的文章,大多是对理论的解读,还是纯粹理论化的。这种过于理论的教育,缺乏对学生自身的关切,因而不能实际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每个大学生个体遇到的困惑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属于无差别的教育,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无法激发心灵的共鸣,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不太理想。

2.3 教育实践不够丰富,对马克思主义理解难以深入

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需要理论教育,还需要教育实践,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比如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美好生活需要指什么?发展不平衡性不充分性又体现在哪里?学生真正理解这个论断离不开教育实践。教育实践需要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城市、深入各行各业进行了解,通过比较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这个教育实践的过程离不开导师地循序渐进的引导。但实际上因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教育实践的开展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首先,教育实践导师没有亲自跟随学生进行调查实践。其次,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要着眼全国进行分析,而学生们多数来源于本地,只能靠本地看到的积累认知,缺乏对全国的整体认知。而且学生到全国各地进行实践缺乏资金、时间等的支持。因此,对高校来说,教育实践还需要丰富,行之有效地构建起立体化的教育实践体系。

3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

3.1 坚持“穿透式”,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全覆盖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穿透式是指对薄弱环节要层层穿透,实现全面覆盖,不留盲区。具体而言,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下列方面要实现穿透:第一,对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冲击,不能简单地用微博、朋友圈转发信息,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要思索如何占领网络与新媒体思政的高地[3]。要在调查学生思想现状的基础上勤加筛选,提供能回答疑惑的振聋发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信息,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第二,高校应当设置思想辅导员。当前高校虽然设置有辅导员的岗位来担任思政辅导的角色,但是辅导员还有许多行政性事务要处理,以及辅导员与师生比配置不合理,思政辅导的效果没有体现。进行“穿透式”教育就要打通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最后一站,设立专职思想辅导员,解决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树立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思想辅导员可以主动或被动地与学生谈心,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更为重要的是,思想辅导员应该定期(通常为一个月),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舆情,向有关教师、主管部门反馈,以便马克思主义教育及时并且具有针对性。

3.2 面向“生活化”,马克思主义教育要解决学生重大关切

马克思主义是活的,要用起来,才能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持久生命力与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在进行两课教育的基础上,要面向学生生活,及时解决学生的重大关切。生活化就是依靠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理解自身,优化自身,并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其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如部分学生对未来充满迷茫,担心就业,担心收入,对不断高企的房价表示出担忧,对生活缺乏信心。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要抓住主要矛盾,即提高自身能力是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根本,与其悲观担心、还不如在学校努力学习,多读书,多实践,掌握本领。又如现在流行的“贫穷限制你的想象力”的说法,实际上这是谬论。从马克思主义来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金钱视角来看,对无收入的学生来讲,可能贫穷,但在精神世界未必贫穷。而且乐观的心态、不断增强的就业本领,这些都可以在不久的将来给自己带来希望与收获。同时,从因果视角来看,贫穷并不能推倒出没有想象力,有许多并不富裕的人,实际上想象力丰富。比如苏轼被贬黄州后,他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世界创造出更丰富的诗词,更有意境,想象力更丰富。可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生活热点来解决学生的重大关切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走完“最后一站”的重要举措。

3.3 开展立体化教育实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学生由于涉世不深,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真正考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通常是字面的理解,真正转化为内心的理解与信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立足全中国,深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只有通过认真观察、思索、发现,才能真正理解,才能实现管中窥豹。首先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要真正落实,高校不能放任学生随意实践。教育实践要确定实践基地、实践议题、实践要求,从严考核实践结果。对教育实践不达标的要坚决给予不合格的考评。其次,应当通过寒暑假由导师带队,进行跨省、跨市、跨区等跨区域实践,精选重点地区、重点议题。如新时代我国要解决收入发展不平衡问题,那么发展的不平衡到底体现在那些地方,又应当如何去真正解决,可由导师现场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多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第三,充分发挥大型纪录片的实践指导作用。对于高校以及学生而言,缺乏足够的经费、时间带领学生满世界进行实践。可通过《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及BBC《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等大型纪录片进行辅助指导,让学生了解更加真实的中国,更加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情、社情、民情。高校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策划拍摄纪录片,以满足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的需要。最后,应当借助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等开展虚拟实践,最大限度降低实践成本,实现实践教育资源的反复利用。

[1]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7-21.

[2]王永芹.立德树人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1):36-38.

[3]朱冬梅.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7(4):126-128.

猜你喜欢

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