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2018-03-29

成才 2018年9期
关键词:约翰鲁迅文本

文本细读这一概念自正式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以来,一直是教师探讨的热点,也一直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薄弱点。文本细读,以“读”为先,“细”贯穿始终。用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美学》里的话说:文本细读就是慢慢走,欣赏啊!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细读,它对提升记叙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增加文本直接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直面文本,和文本直接对话,不带任何功利性地直观感受,而不是一开始就看教参、搜优秀教学设计。鄂教版三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一次著名的冲刺》,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派特利不屈不挠的精神,了解“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的含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理解“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在授课时一般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来解决这一词。学生的课前预习只是知道这一词的含义,至于真正理解内化还是要靠细读文本。教师在课前直面文本时会发现,文中多次写到派特利因体力不支摔倒又爬起,但是并未细写,尤其是“在这最后的短短路程中,他五次摔倒,又五次咬紧牙关爬起来”这句,虽是寥寥一笔,但却是人物不屈不挠精神的核心体现。教师此时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咀嚼、品味文本,第一次摔倒时他的表情、他的内心活动,他又是如何爬起来的,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五次。当教师首先与文本直接对话,收获情感体验后,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内化“不屈不挠”的人物品格。

当然,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课堂上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我们都明白这点,教学中也在多方面尝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可是我们却忽视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机会。如老师要求课前预习,相信不少学生是借助网络或参考书提前写好老师想要的答案,课堂上再读一遍,以期得到老师的表扬。又如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师为了方便教学,在PPT上标红圈点……这些无疑干扰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学生很难从文本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思考。笔者认为,文本细读首先就是要增加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文本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考。如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爷爷的芦笛》一文,全文围绕三次笛声展开,学生在自由朗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三次笛声,并找出这三次笛声是怎样的,分别带给强强怎样的感受。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很轻易从课本上找到答案,从而从宏观上把握文本间架结构。接着思考“第三次笛声为什么带给强强坚强勇敢的感受”,增加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具体,再次回归文本,细读文本。

二、抓住重点词句分析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语言表达的美,从而体悟情的美。细读重点词句,由点及面,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如鄂教版四年级下册《万年牢》一文,抓住本文的核心词,这个核心词一般是课题或文中多次出现的词。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可以找出,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提到了三次“万年牢”。那么对应文题,这三次“万年牢”分别又指的是什么呢?找出相应语段归纳总结:万年牢的产品质量,万年牢的生意,万年牢的人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万年牢”之间的关系,从而体悟无论做什么都要可靠实在的道理。课堂紧扣“万年牢”,在一环紧扣一环中,引导学生层层分析。

细细品读文本中的关键句子或细节描写,也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领悟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美。如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对妈妈看到爸爸背回的全是信的那一刻“哭”的描写:“起初,她小声地抽泣,泪水顺着面颊往下流。她用双手捂住眼睛,泪水又顺着指缝往下流。妈妈摇头想止住,但是没用,她最终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起来。”抓住“哭”这一细节,由小声抽泣到最后放声大哭,让学生反复带入情感地朗读,妈妈复杂的内心情感也就跃然纸上了,学生自然也能跨越时空感受战火年代亲情的可贵。

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既做到了“不以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又能凸显学生个性化阅读,提升学生品析文本的能力。

三、引导文本补白升华

文本细读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利用文本的留白引导学生丰富充实文本,让学生真正做到细读文本。如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祝你生日快乐》,学生一眼读下来体会到的是“我”和约翰之间的友爱,那么妈妈由一开始听“我”抱怨约翰笑了笑不说话,到后面拿着蛋糕出现在教室门口,帮我给约翰过生日,妈妈这一角色体现了什么呢?学生自然能答出妈妈对我的爱,那么妈妈对约翰呢?母爱的延伸。帕米拉太太用“热情的”“欢快的”语调介绍明显不受大家欢迎的约翰,这又是一种什么爱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补白,让学生理解,全文并不只是展现“我”与约翰的友爱,还有母爱、师生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这也是本单元所抒发的“爱”的主题。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擅于通过抓住文本空白点,或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文章写作背景,进行合理想象拓展,这样既开拓了学生视野,又能引领学生深层解读文本,从而升华文章情感,真正实现读懂文本。如鄂教版六年级下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描写鲁迅先生救护车夫一段:“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教师授课时自然会让学生找出相应动词,从中分析鲁迅先生对车夫的关爱,由此很多学生自然会得出鲁迅先生是一个善良的人的结论。我们普通人看到别人有难也会伸手帮一把,怎么在鲁迅先生这里就显得特别高大呢?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补白:鲁迅先生和“我”爸爸在当时社会地位如何?车夫又属于哪一阶层的人?像鲁迅先生和“我”爸爸这样有社会地位的大知识分子,一个蹲下一个半跪着给最底层的车夫处理伤口,这样关切下层劳动人民的鲁迅先生难道不值得我们爱戴吗?

细读文本,慢慢欣赏,我们还会有更多发现!

猜你喜欢

约翰鲁迅文本
鲁迅,好可爱一爹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约翰·科林斯
鲁迅《自嘲》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新电源
让孩子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