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教研机制的实践探究
2018-03-29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指幼儿在设置的区域内,以材料的操作、摆弄为途径,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来自动作,应安排具体的材料让儿童动手去操作,让儿童在主动的活动中自主地去构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区域活动因形式比较多样,材料比较丰富而深受孩子们喜爱,区域活动的开展,能有效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促进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
在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室内面积小,室外场地大;幼儿玩具少,自然资源多;班级人数多,班级区域数量少;再加上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活动的开展受限制,老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常常力不从心。那么,在农村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呢?笔者根据所在园的实际情况,针对区域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机制,并大胆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对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教研机制的概念解读
“共享”,共同分享,即将一件物品或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他人共同拥有或分享。在这里,它体现的是互动交流,相互分享。
“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是指在区域活动中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共处,人与材料,材料与材料,领域与领域之间,场地之间的共存;达成的不仅仅是场地的共同拥有,更多的是过程、材料、计划、目标、教师智慧的共同分享。
“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是结合农村幼儿园的特点形成的,具有多层面、多方位、多领域特点,是在指人力资源、场地资源、材料资源、教学资源方面的共同拥有和分享。
建立“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机制,可以促进教师思维的碰撞,让每次活动研有对象,行有效果;可以有效扩展幼儿活动空间,拓展幼儿的交友圈,提高区域活动的效能,从而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教研机制研究的意义
1.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交往能力是影响一个人未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幼儿阶段正处于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大多来自与其他人在材料、事件、想法等要素之间直接或间接的互动。所以,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特点,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虽然看起来比较安静,但在他们心里仍然非常渴望与他人交往。在“游戏资源共享”机制下,开展班级共享式区域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他们在共享式区域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大朋友带领小朋友,小朋友模仿大朋友,实现共同提高。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不断地把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与他人进行对比、协调,在比较中引发冲突,在自己的认知图式和外界的冲突之间进行协调,从而引起自己知识结构的改变。在对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的这种深度融合、构建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都从不同程度得到提升,幼儿因此获得成长。
2.有利于实现幼儿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一方面可以使得室外区域达到共享。农村幼儿园室外空间大,可以通过公共区域的创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室外宽阔场地的优势,做到在同一个区域里设置不同目标,投放不同的材料,满足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要,如室外的体能区、种植区、建构区等。另一方面能够让室内区域达到共享。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每个班级区域设置数量不得少于5个。在农村幼儿园,班级普遍存在幼儿活动面积不达标,幼儿人数严重超标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按标准设置区域并有效开展区域活动显然存在困难,而若采取班级互动方式开展区域活动,实行同年级间或同楼层间区域共享,如楼梯间的图书角,走廊上的超市、科学角等作为互动共享区域,则可有效扩大幼儿活动面积,大大减轻单个班级区域空间不足的压力。
3.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的支持与指导
农村幼儿园教师多数由本园自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专业能力比较弱。开展“游戏资源共享”机制的教研活动,可以集思广益,各展所长,各取所需,共同提高。新教师在老教师的引领下,可以较快适应岗位需要,老教师也可以在新教师新观念的促动下,有所启发。如在设置区域时,为了完成班级区域数量,新老师们只是简单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自己没有明确的思路,因而对后期区域的更新升级往往束手无策;而且由于班级事务多,精力有限,有时一个区域一学年都没有什么变化。开展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教研机制后,我们精简区域个数,让每个老师专攻一个拿手区域,这样,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有目的性的研究,就可以把一个区域做活、做精。把这些精品拿来班级交互共享,对孩子而言就是多个区域了。另外,不同班级教师也可以共同打造同一个区域,这样,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会产生更多更新的想法、做法。可见,共享教师智慧,可使幼儿园的区域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教研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幼儿园布局特点是室外场地宽阔,自然资源丰富,室内场所比较窄小。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围绕“划分区域——设置区域——共享区域”的步骤开展了“空间共享、智慧共享”模式的探索,形成“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机制。
1.建立健全班级互动机制,强化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班级幼儿数超额标,教师不够专业,是农村幼儿园的突出特点。为了有效落实区域活动,首先,我们从区域规划方面进行研讨。一是突出重点,可让每个班级设置1-2个重点区域,这样既能节约空间,又能保证每位老师有一个固定的指导区域,便于其集中精力进行布置和研究。二是班级互动,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跨班开展区域活动,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让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发展,又能给教师的区域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对象。如我园中班组就是采取班级互动形式,中班3个班级共7个区域7位教师,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区域,每个班区域活动同步,区域规则统一。幼儿通过和别班孩子的互动,在策划协商、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引发思想和经验的碰撞,从而习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这样的共享方式不仅扩大了幼儿的交往范围,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2.建立健全材料共享机制,强化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区域活动如果仅限本班空间,其活动材料就只能由一个班级幼儿所用。如果我们实现区域共享,利用幼儿园公共区域如楼梯间、走廊、室外场地,班级相邻公有空间创设区域,让不同班级(包括同龄班级和异龄班级)共建区域,就可在投放材料时统筹协调,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也能减少材料投放的重复性,使材料更丰富、覆盖面更广,层次更多,适应性更强,真正实现区域材料由过去的单一、分隔到现在的丰富、共享。结合我园户外场地宽阔的实际,我们进行了如下实践探究:
合理划分。场地的划分必须有利于后期材料的投放,有利于活动时互不干扰,有效结合,还不能打烂整体布局。如我园针对室外场地宽阔的优势,结合运动项目把园内道路分别命名为轮胎路、瓶衡路、绳跳路、球趣路;沿道路分割线结合场地的质地又把户外场地划分3大中心活动区域,即塑胶地活动区,柔软草地活动区,沙地活动区,并依托自然环境在3大中心活动区域内创设10个活动小分区,塑胶地活动区中有跳绳区、建构区、涂鸦区;沙地活动区中有绳网攀爬分区、沙水区、瓶罐区;草地活动区中菜园种植区、轮胎区、花园野战区、果园采摘区等户外公共区域,
巧妙设置。农村幼儿园除了户外场地宽阔外,还有许多自然资源,如大树、草地等,要巧妙设置区域,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功能性。如结合大树设置攀爬网绳区,依托泥土地设置种植区、野战区等。
有效投放。由于区域共享,必须适应大中小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以在材料投放中就要因人而异,每个区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投放材料、设置游戏,使体能活动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挑战性,便于能力突出的孩子开展活动。全园材料在一个区域内共享,每一个孩子进入该区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操作材料,让幼儿与材料之间拥有了更多、更有效的建构与互动。在共享区域内,不同班级、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现了共同成长。
3.建立健全目标整合机制,强化幼儿全面发展
传统区域独立性较强,区域间互不干扰,领域界限很分明。在班级幼儿多、室内空间小的背景下,这种区域划分显然不利于区域活动的开展和幼儿的发展。怎么办?老师研讨的区域整合方案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大班的“开心超市”区域里,超市内设置了玩具专柜、运动专柜、美工专柜、图书专柜等,孩子们通过玩超市购物游戏认识了货币、巩固数字的分成和组合,这是一个很显性的科学区域;同时,让幼儿将超市购买的物品如美工物品笔、纸、颜料等进行操作,这是一个比较隐性的美工区域,属于艺术领域范畴。其实,在超市这个大区域里不仅包含了科学、艺术领域的活动,还隐含了健康、社会、语言等多领域的融合互动。这样多领域的目标整合,既节约了空间,又能通过购物、使用、变卖等行为,激发幼儿参加区域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建立健全循环使用机制,强化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何充分发挥区域的教育功能,提升其使用效率?我们研究出了错时段开放的方法,让幼儿轮流进区互动,最大限度地使用区域,避免区域场地的闲置。幼儿园可以统一协调安排各班级区域活动时间,保证所有幼儿都有机会参加活动,保证每个区域都被充分使用。如:我园的室外体能区,为保证所有孩子每周都能有机会到这些区域活动,我们把整个户外场地做成一个大转盘,遵循年级之间中心区域周循环,班级之间分区内日循环的原则,制作了场地循环安排表、活动时间安排表。每天分晨间锻炼、课间操、午间活动、午后游戏,离园前等5个时段开放,班级根据周循环活动时间表,轮流进区参加区域活动,做到了歇人不歇物,并保证各班区域活动有场地、有内容、有时间、有秩序、有效果,最大化地发挥区域的使用率,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区域活动中都得到个性的发展。
四、对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教研机制的反思与展望
“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教研机制是结合农村幼儿园幼儿人数多、室内面积窄小、室外场地宽阔、人力资源不足的实际而产生的,着重从班级幼儿、材料、区域设置、循环使用4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形成了4种机制。
1.班级互动机制
幼儿园打破班级界限,在公共区域内如走廊、梯间、室外场地,各年龄段孩子都能进区域进行互动。
2.材料共享机制
在同一区域内,同样的材料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不同游戏规则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使用,体现一物多用。
3.目标整合机制
在区域设置时,为满足在空间位置小的情况下,各领域区域设置都能兼顾,采用设置综合区域的方法,在区域内整合多领域目标。
4.循环使用机制
幼儿园公共区域使用遵循歇人不歇物的原则,采用错时段方式,制定周循环使用表,让每班每周都有机会进入公共区域活动,最大限度地使用区域。
在“区域活动资源共享”的机制下,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和同伴们协商、研讨,融合集体智慧,提高区域创建质量;让幼儿园各方面的资源得到更全面、更合理的运用,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价值观、教育观的差异,造成区域设置过程的争议,教研活动常在争议中结束,出现有教研形式、无实质教研内容的现象;各班级幼儿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目标的制定不能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也给孩子的发展带来阻碍;在共享区域中,由于每个区域使用频率高,材料的更新跟不上幼儿的发展速度,存在重复使用和无效活动的现象,造成教研机制无法运行下去的困境。随着探索的深入,特别是一些延伸性问题和衍生性问题的不断出现,会加深其研究的难度和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后续研究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提出如下的思考: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机制的专业性。随着活动的开展,老师们通过多次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两股力量,一种力量是推动发展的,他们认为共同问题,共同面对,共同解决,在相互研讨中,每个参与教研的老师都可以从中有所收获;而另一种力量是阻止或者制约合作的,他们认为集体参与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度,时间和精力上难以保证,特别是出现意见不合时,没有权威的意见,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再加上常规工作比较忙,组织起来也比较麻烦。其实这也是成熟型、经验型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所造成的。所以理论的学习,专家的指引,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与骨干教师的现场指导很重要。
二是加强教研活动中的评价机制研究。“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机制,充分整合了幼儿园的人、物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和保教质量的提高,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但是活动开展的效果和师资的发展水平到底如何,需要对应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案。所以加强评价机制的研究,也是完善“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机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活动资源共享”教研机制,是在农村幼儿园现有环境下产生的,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初有成效。后期,我们将逐步完善,并且推广开来,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