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人合一”的美学意蕴及其对中国动画的影响

2018-03-29赫灵华王延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意境动画

赫灵华,王延东

(1.吉林动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东北林业大学 文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古往今来,“天人合一”思想一直是学者、文人关注的重点。当代学者也相继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生观、伦理观、美学观、认知观等,如张岱年在论述“天人合一”时分别阐释作为成语的“天人合一”和作为哲学思想的“天人合一”;汤一介认为“天人合一”问题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还是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张世英认为“天人合一”既是哲学命题,又是美学命题。李慎之、钱穆、季羡林等也认为,“天人合一”不仅是哲学问题,还关系到人类发展前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有贡献之处。从美学角度而言,“天人合一”意指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人不被自然奴役,也不去支配自然。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就是在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中探寻美感,中国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发达直接导源于这一精神。“天人合一”的美学意蕴对中国动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动画需要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的艺术精神。

一、“天人合一”的美学意蕴

“天人合一”的美学意蕴指人与自然合为一体,人在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中“以人情看物态”,在对天地自然的认识中“以物态度人情”,二者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的博大境界。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画家张璪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归纳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天地自然、万物众生;“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人在对自然的观察、体验中感悟万物的精妙玄思,体会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寻找美、发现美,实现心灵的自由。道家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人墨客。李白曾说:“一生爱入名山游”;清代画家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南北朝画家宗炳说:“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现代画家黄宾虹晚年游历诸多名山大川,在黄山上下十余回,自称“黄山山中人”。人在游历大好河山的过程中,不免沉浸、陶醉于自然,进而物我同一。这种艺术创作主客体的交融,是艺术家对自然和生活的独到发现与体验。

中国古代的哲人和艺术家喜欢将自身置于大自然之中,凝神冥思,静观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响应自然、遵从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老子《道德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这些观点说明自然之象只有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并融入艺术家的情感与认识,才能成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佳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家丰富的审美经验。

(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之美讲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境是一种美学创造,是人与自然的精神遇合孕育的心灵之花。宗白华曾说:“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这是我的所谓‘意境’。”不管是主观色彩比较强烈的“有我之境”,还是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物象的“无我之境”,都离不开情景交融,人们以诗意的情感来感悟天地自然,在自然之景中得以情感愉悦,得以心灵超脱。

中国古代艺术家善于通过有声、有形、有色的艺术表现,传达出无声、无形、无色的艺术境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景物与心境合而为一,由实见虚,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空间。虚是神,实是体,实者逼肖,虚者自出,以实表现虚,这是中国艺术的虚实相生之道。

(三)取象表意,神与物游

“天人合一”是天人和谐的审美境界。人与自然本为一体,自然万物是人类愉悦性情的对象,同时又是人类观照自身、反思灵魂、探究宇宙的载体。人类在诸多自然之象中赋予自身以情感寄托和象征含义,如梅、兰、竹、菊是中国画的“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表达志气高洁的题材;月亮在诗词歌赋中代表人生的阴晴圆缺、思乡情怀;鸳鸯代表成双成对、恩爱和美;松柏象征坚挺傲岸的生命力……人从自然的变化中联想到人世沧桑变迁,将自然的属性引申为人格、气质和情感。正如辛弃疾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借用比兴之法借物言志,成为中国艺术的一种审美思维方式。

刘勰有云:“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言寄意大化也;“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言主观之感动也;“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言审美之选择也。“神与物游”首先是理解、认识外物;其次是精神与外物合二为一;最后才是精神与外物分不清彼此。“庄周梦蝶”正说明了这一点,即精神世界与自然现象相统一,主体完全沉浸在审美对象中以致忘记了自身的独立存在。“神与物游”,揭示了“天人合一”的美学真谛,也成为中国艺术家追求的审美旨归。

二、中国动画中的“天人合一”

(一)和谐生态的自然观

中国哲学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亲和自然、回归自然、崇尚自然。这种和谐生态的自然观在中国动画中有大量体现,如动画片《夹子救鹿》中,夹子为保护鹿群而被国王用箭射伤,鹿群发动其他动物用仙草救活了夹子。这是一部表达人与自然之间深厚感情的作品。《我的朋友小海豚》中,少年水手阿波在海上发现一只小海豚,通过训练和它建立了友谊。小海豚被野海豚召去后,阿波出海寻找,却遇到鲨鱼。小海豚赶来相救,一对小伙伴终于重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主题。近几年凭借环保主题取得不俗成绩的《熊出没》,用夸张手法讲述了森林保护者熊大、熊二与破坏森林、采伐原木、占领土地开发创业试验田的光头强之间的一幕幕搞笑对决。动画片通过一对聪明勇敢、个性鲜明的狗熊形象,彰显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宏大主题,也把环保意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小朋友,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的思想明确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如水墨动画《鹿铃》中,老药农和孙女上山采药时救回了一只受伤的小鹿,痊愈后的小鹿和女孩成为亲密伙伴。后来,小鹿遇到失散的父母,女孩将铃铛系在小鹿脖子上,依依不舍地让小鹿回归自然。改编自敦煌壁画的动画片《九色鹿》,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冲突、善与恶的斗争,告诉我们人的行为要与外在自然相统一,人的精神、情感和品性要与自然相映照。

(二)写意抒情的意境感

独具民族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影响巨大。从古到今的艺术家在与自然的交流及融合中感受美、体验美,并抒写自己的情怀。中国动画人很早就开始注重并彰显动画写意抒情的意境感,将中国艺术崇尚“神似”的写意性融入动画创作领域,形成中国动画意象化、意境化的视觉特征。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1941)开始尝试将山水画作为背景;《骄傲的将军》(1954)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画;《大闹天宫》(1961)营造了扑朔迷离、令人神往的神仙境界;《哪吒闹海》(1979)突出了色彩瑰丽的平面装饰与朦胧写意的意境塑造相结合的特点;《三个和尚》(1980)采用写意手法,将聚散与虚实、浓重与轻淡的表现完美融合;《天书奇谭》(1983)中描绘景物时将工笔与写意相互补;取材汤显祖同名戏曲作品的动画片《牡丹亭》(2009)极富诗意地将传统工笔画风格运用到人物造型和背景绘制上,将观众带入了国画意境;介绍中国诗词的三维动画《唐宋风韵之唐系列》(2012)通过优美的动画、唯美的意境、深沉的解读,重温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优美诗篇,再现他们潇洒的才情、深刻的思想,使观众体味到中国诗词的优美韵律。

中国文化抽象并升华了民族自身的原始色彩观,形成了对水墨的独到见解。中国水墨动画中的意境表达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与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始终保持在平缓、和畅、上升的气氛中,令观众感受一种自由、审美的愉悦。具有代表性的水墨动画片有《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小鸡想飞》等,这些作品整体节奏舒缓轻松,不仅再现出水墨画的线条墨色之美,还精妙地传达了水墨转换为动画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中国水墨动画中划时代的精品之作《山水情》讲述老琴师病倒时幸得渔家少年照顾,少年被老人美妙的琴音吸引,拜师学琴,终成大器。老琴师带少年游历名山大川,并将心爱古琴赠予少年,自己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用悠扬的琴声向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师告别。影片将中国古典艺术最高水平的写意山水与古琴曲完美结合,以景抒情,情景交融。云气缭绕的山、烟雾蒙蒙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水墨艺术的深厚底蕴。人通过自然获取艺术灵感,自然、人和艺术三位一体,融入道家师法自然的美学观念,较之前的水墨动画意境更为高远,哲理更为深刻,将“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思接千载的想象力

《庄子·逍遥游》中想象奇特、意境开阔、气势波澜,这对中国动画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描述想象:“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想象纵心遨游、随心所欲,徜徉于时空之内,往返于天地之间。

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诗文、书法、绘画、园林、建筑、音乐、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样式都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动画更是一门想象的艺术,动画的本意就是使某物活起来,赋予其生命的意思。动画角色以动植物居多,人类很容易由动植物联想到自身,由自然物象联想到人类社会,或者把想要表现的现实问题通过动画的形式来传达,在人与自然的相通相融中参透世事、感悟心灵。

中国动画的想象力依托中国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很多动画作品改编自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轶事,如《哪吒闹海》《大闹天宫》《梁祝》《宝莲灯》《金猴降妖》《西岳奇童》《崂山道士》《神笔》《小倩》《秦时明月》《兔侠传奇》等。《葫芦兄弟》中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葫芦化身各有所长的七个男孩;具有英雄气质的黑猫警长带领部下在动物世界中侦破案件、维护治安;《舒克与贝塔》中驾驶直升机和坦克的两只小老鼠阻止了人类与鼠国之间的战争;《喜羊羊与灰太狼》中一群机智的小羊勇斗“饿”狼……这些动画作品通过动植物的拟人化营造了超越现实的想象空间,告诉我们为人处事一定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法则。

三、结语

当今的中国动画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在模仿抄袭、随波逐流。工业文明的扩张与膨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西方征服自然、主客对立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一味追求技术手段的提升,执迷于抽象的闭门造车,导致失去自我。因此,中国动画人要以崭新的视角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动画创作的指导作用,传承“天人合一”的主题,发扬“天人合一”的精神,这是中国动画弘扬民族文化、展现中国特色的一条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意境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