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精神的传承价值

2018-03-29刘宝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边区抗战

刘宝军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中国革命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奋斗历程中形成并得以弘扬的一种精神成果。其中,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建设中形成的延安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宝贵的经验和实践价值。

一、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嘉兴船上建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精神。它们形成于革命斗争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在传承中不断凝练和升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形成的“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建党活动本身,就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党领导湘赣边界军民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适时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路,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得以燃遍全国,其关键在于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催生了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超凡勇气。共产党人在物资极其匮乏的苏区,面对敌人的炮火和屠刀,秉承“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发扬“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艰苦奋斗作风、“为着苏维埃流着最后一滴血”的无私奉献精神,创建中央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一胜利,靠的是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的求真务实作风的正确指导。对清廉、执政为民的政府,苏区人民必然会真心拥护。面对国民党的大规模围剿,红军为保存革命的火种,于1934年开始长征,发扬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同人民生死相依,爬雪山、过草地,忍受饥寒之苦,发扬“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长征精神,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军民与国内外敌人长期斗争,并在前述精神基础上孕育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抗战时期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2]53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最后战胜敌人。“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3]191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4]11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使中国共产党纠正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本本主义”错误。在经济极度困难的岁月中,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纺纱织布、制造工具、生产日用品,基本保证了吃、穿、用的自给,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经验,是人民支持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然。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才使延安时期的党的工作有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其领导的军队有了后备力量,有了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的底气,进而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为建设自由解放的新中国而奋斗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务必谦虚谨慎、务必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5]1439,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战则必胜”的胆识和气魄。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即将失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历史转折时期,坚持依靠群众,艰苦奋斗、戒骄戒躁,敢于“大破大立”,打碎国家旧机器,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不同阶段形成的六种革命精神,前后衔接,一脉相承。无论是哪一种精神,都离不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这一主题。每一种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历代中华儿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力拼搏的精神支柱。正是这些精神的传承,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和动力。延安精神以其独特的历史时期和重要的历史作用,成为中国革命精神史的重要阶段。

二、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典范

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伟大的革命精神推动伟大的革命实践。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建设,便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延安精神、领导人民进行政权建设的实践典范。

(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是胜利的保障

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创建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担负着抗战且保证抗战胜利的重任。为了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边区政府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是争取革命胜利的关键。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要求共产党员在理论、信念的精神层面具备坚强的领导素质和能力。因此,共产党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均应发扬大公无私、埋头苦干的精神,“在少拿钱多做事,甚至不拿钱也做事的原则之下,为抗日的事业及人民的利益而奋斗。”[6]20政府亦应“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6]120人民“有用无论何种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6]109“各下级政府或政务人员,如接到人民向上级政府控告的诉状,特别是控告政务人员的诉状,须随时负责转呈上级政府,不得有任何阻难,亦不得置之不理。”[7]189“必须认真负责地,实事求是地切实查明,公平处理,切不可敷衍了事,更不可有偏袒政务人员的行为。”[7]258上述规定,既对边区干部的角色作了准确定位,又彰显了人民对干部的监督功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没有薪俸,每月最高的津贴只有五元,可在工作中能表现出自己是群众的模范,使边区人民的生活有了多方面的改善。边区成为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没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有的是平等的干群关系、融洽的军民关系。这种风清气正的政治风气,让人民看到了希望。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边区人民所拥护,也让国统区人民所神往,更得到国际友人的肯定。抗战时期边区政府的政权建设,充分体现了干部的公仆角色担当以及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功能,这些无疑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二)艰苦奋斗传统成就了陕甘宁边区自力更生的创业奇迹

陕甘宁边区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抗战前除粮食、羊毛外,其它一切日用所需皆靠外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初,外援充足,尚能休养民力。1940年后,国民党政府对边区经济封锁,停发占边区财政收入71%的八路军军饷和边区经费,阻截了国内外人士的边区捐助,加之自然灾害和日军轰炸破坏,很难保障当时边区军民生活、抗战军需、建设事业等经费的供给。为了解决生活窘境、减轻农民负担,毛泽东号召“发展生产,自力更生”,边区由此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王震率359旅于1941年春开进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凭着“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劲头,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成就了南泥湾大生产的奇迹。南泥湾“不仅自给有余,还向边区政府上缴大批粮油。开办了各种工厂和作坊,大力发展纺织、缝纫、造纸、肥皂等;开办商店、供销合作社,组织骡马运输队,搞活了流通,保证了边区军民日用品的供给,缓解了根据地财政经济困难。”[8]158随着359旅成功经验的推广,大生产运动全面铺开,人民负担减轻,“不但伙食办公和装备用费达到部分或大部自给,粮草也达到部分或大部自给”;部队生活也有相当改善,“二八年国民政府停发医药时期的生活水平为一○○,三○(年)停发全部经费时期曾降至八四.二,三二年即复提高到一二五.五,以后还续有提高。”[6]286中国共产党在培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的同时,下决心自己动手,建立公营经济,涌现出无数楷模。身为延安农具厂看炉工人的赵占魁,把“看火”工作看作人民需要、抗战需要、边区需要的光荣事业。自1939年夏看炉起,其经常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认为为革命多做些工作,正是自己应有的自我牺牲精神,为抗战和人民的需要而多增加生产,亦是自己应尽的义务。”[9]受其“始终如一、积极负责、老老实实、埋头苦干、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的鼓舞,陕甘宁边区涌现了“一些善于管理工厂的干部和二三百个赵占魁式的职工劳动英雄。”[10]陕甘宁边区建设,培育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重要特征的延安精神,为传统意义的“艰苦奋斗”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这种由守到创的转变,更体现了“艰苦奋斗”精神的创新价值。

(三)正确的思想路线反映延安精神的实践价值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将其应用于中国革命,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11]534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者,他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出的“实事求是”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动准则,是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指南。它指导的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实践,深刻地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伟大作用和实践价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民文化政治水平,加强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使人民自愿的积极的为抗战建国事业而奋斗,培养抗战干部,供给抗战各方面的需要,教育后代使成为将来新中国的优良建设者。”[6]27据此,边区政府实行国防教育,把教育从少数人的专有品中解放出来,使教育成为抗战的一个有力武器。针对“学校稀少、知识分子凤毛麟角、识字者极少”的教育现状,边区政府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以培养中华民族的优秀后代;发展民众教育,以提高边区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实行干部教育,以培养抗战人才。针对小学男女比例失调、适龄儿童入学率低的现状,边区政府规定8~14岁儿童不分性别均应接受义务教育,如经动员说服而仍不入学,县政府依照规定处罚并限期入学,若再有违抗者,拘留其家长至儿童入学后释放。针对小学教育内容与边区实际脱节情况,边区政府在绥德采取学校和劳动、社会、政府、家庭相结合的方针,提倡教员及12岁以上学生参加生产;提倡小先生制,普立识字班、半日班等;把政府法令、政策当作课程来教,学生随时帮助政府工作,以便毕业后成为政府的成熟干部;提倡学生回家后帮助家庭担水、扫地、算账等。边区政府还规定,戏剧实施“应有鼓动宣传抗战的力量,藉以提高大众的民族觉悟,加强抗战的情绪;应力求大众化,能为大众所接受。”[12]146为使平剧“为新民主主义服务”“为战争生产教育服务”,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平剧研究团和八路军120师战斗平剧社于1942年合并组成延安平剧研究院。边区教育政策的推行,“提高了一部分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培养了一部分边区的中等知识分子,为进一步建设边区打下了初步基础。值得提到的是,在边区物力和人力支持之下,八年抗战期间,为其他解放区训练了四万个以上的政治、军事干部,及成千的文化和技术干部。”[6]291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普及、边区各类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边区在抗日后方的影响力,彰显了延安精神的实践价值。

三、延安精神指导陕甘宁边区建设的当代启示

陕甘宁边区是战争状态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经过边区军民的团结一致以及全体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所形成的延安精神,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

(一)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胜利之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有一个伟大的政党带领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13]这“是人民的共同要求,也只有发动人民的共同力量,才能做到好处,才能使人民认识到贫困愚昧受压迫的来源,认识到怎样做可以翻身。”[6]311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使“边区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彻底解放,一方面创造了为自己服务的政权,又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权利”[6]292,建立了代表各个阶层、党派、民族的边区参议会。“它表明了我们边区的亲密团结,我们政权统一战线的性质,以及政府与人民的团结一致”[6]81,所以特别有力,必能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正是由于政府与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边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党各派无党无派人士的合作,内部阶级关系的调整,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以及党政军民团结的更加提高,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更加巩固扩大了。而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也因敌寇的处境的日益困难,以及广泛的抗日政治与文化教育,而更加提高了。这使得边区愈加巩固,使得抗战胜利更有保证。”[6]93无疑,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巩固团结的根本,“全国民治也必须建筑在这样的省的民治上才能巩固,才能有力。”[6]313-314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3]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胜利之本。

(二)赢得人民支持是革命事业走向胜利之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引导民众共同奋斗,需要“大家来参加政治,一样有权,一样出力。不这样,不管你主张怎么好,总不能有力量战胜敌人,求得中国之自由平等。”陕甘宁“边区地小人寡,而能屹然在日本强盗面前,钉下一个桩子,不是偶然的。”[6]75这是党中央到达陕北后不失时机地“组织干干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的结果,是当时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要把全国范围内的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作为“人民公仆的政府机关,必须按照人民的需要与参议会的指示,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复杂而严重的工作,以克服内外环境的困难,完成边区人民的历史任务。”[6]285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能于人民以外,有所谓利益;工作依靠人民,组织人民,帮助人民,为人民的利益奋斗,除此以外,无所谓工作。”[6]310同样,“边区政府委员……忠实的执行了人民的决议,依靠人民,组织人民,完成了这时期抗战与建设的伟大事业。”[6]314抗战期间,军民互勉互助,“人民除义务帮助军事勤务以及配合作战外,优待抗属近九万人,安置退伍残废亦万余人。”1944年,军队为群众“免费治病三万四千余人,药费五千四百余万元,组织农村医疗队十二次”[6]286-287,使军民关系巩固,人民支前踊跃。“因敌人进攻晋南非常紧急,在七天之内,原来预定在沿河各县一次动员一万牲口到山西去帮助运输,结果超出了原定计划三百多匹。”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参战完全出于群众的抗战热情,没有丝毫外力的勉强。”[6]9-10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独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的道路上安放下的第一块基石,是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这一实践证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力量。只有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形成一种合力,中国革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3],这是共产党得以领导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根基。

(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是社会发展之路

延安精神的重要一条经验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创建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敌人的经济围剿。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14]221,这是建国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共识。1949年新中国建立伊始,毛泽东同志便号召在新中国建设中,“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15]96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示全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16]369自建党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3]奋斗历程中,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淡泊名利,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在改革日益深化的形势下抵御各种“糖衣炮弹”轰击。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国家建设的蒸蒸日上。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即使我们今天的日子比过去好多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也不能丢。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国家事业继续前进的根本路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革命精神的红色链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先进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将“实事求是”贯穿于整个延安时期及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建立广大而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提升党员和革命军队的政治觉悟,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以“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赢得了人民支持,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延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边区抗战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