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梦”解析
2018-03-29王栋亮徐宇航
王栋亮,徐宇航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2.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强国梦想,它把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有机融为一体,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明图景。作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政治理想,“中国梦”关乎改革发展的成败,关乎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因此,“中国梦”的理论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拟从“中国梦”提出的必然性、构思的独特性、布局的合理性、实现的可能性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助力“四个自信”的实现。
一、“中国梦”提出的必然性
任何伟大思想都是历史的产物,其提出必然有深刻的历史依据与现实考量。“中国梦”的内涵包括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三个方面。从国家维度审视,它是我国的现代化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从个人角度审视,它是千万中国人个人梦想的整合。因此,其提出具有必然性。
(一)“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连续性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理想。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为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作出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勾勒未来社会理想时提出在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江泽民和胡锦涛在初步实现小康社会后,对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逐步进行了完善。在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引导下,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度增长,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之后,为调整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需要,习近平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族发展之梦。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深化、细化了“三步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划了更加详细的时间表,使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独立富强与小康社会之梦是不同时期民族梦想的体现,因时代背景与历史使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然而它们都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中国梦”与其一脉相承。“中国梦”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没有“独立富强梦”,民族振兴就缺少了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小康社会梦”,国家富强就丧失了重要条件。有了前两者的实现,人民幸福才有了更多的实现可能性,这为“中国梦”的提出提供了土壤。在“中国梦”中,人民为梦想代言,个人梦被包含在国家梦之中,人民幸福被提上日程。民族梦、国家梦、人民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了社会梦想的完备。
(二)“中国梦”是自身辩证否定的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都有肯定的一方与否定的一方,这两个方面源于事物的根本矛盾并彼此制约,分别体现事物的合理与不当之处。一事物要想获得突破,必须着眼于根本矛盾,完成其由肯定到否定、最后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趋势。其中,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最高阶段,它看起来像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归,实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
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在实践过程中对民族复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辩证过程。“独立富强梦”实现了民族独立,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由于后期出现了一系列左错误,社会建设出现波折动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吸取了经验教训,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小康社会梦”。“小康社会梦”否定了前者的不合理因素,是民族复兴梦第一次飞跃。习近平提出三位一体的“中国梦”,以满足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民族复兴梦增添了新的科学内容,充分考虑人民幸福,实现了否定之否定发展。“中国梦”不仅与传统复兴梦同源同旨,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了两次辩证否定。
(三)“中国梦”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在社会有机体中起本源总制动作用的两对矛盾,体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冲突。其中,前者起决定作用。两对矛盾相互运动变化,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主观违背规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是两大阶级与两条道路间的抉择,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推翻旧体制,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独立富强梦”正是以此为背景。改革开放后,科学认识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被提上日程,生产力是判断一切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小康社会梦”由此提出。生产力引起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并要求新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复兴之梦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政治保障,创造了国际环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立足于此的“中国梦”更具有美好性与先进性。“中国梦”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又反作用于我国生产的完善与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体现。
二、“中国梦”构思的独特性
“中国梦”是基于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与制度安排而提出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理念要求与价值维度。将“中国梦”与“美国梦”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单层次的梦,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与人本性。
(一)“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
中国与美国,一个体现着东方文明,一个代表着西方文化;一个国体是社会主义,一个国体是资本主义,它们的国家理想各具特色。“中国梦”与“美国梦”有各自丰富的意蕴,二者在历史背景、基本内涵与价值观念大有不同。
首先,“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历史背景不同。“美国梦”是移民历史成就的结果,源于欧洲移民对物质财富与个人自由的追求。自“新大陆”开辟后,成千上万的欧洲人来到美国,他们相信在这里资源无限、机会平等、思想自由,只要通过个人的勤奋努力就能出人头地。这种精神深扎于美国历史,孕育其国家梦想。[1]“中国梦”是近代苦难历史积淀的产物。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直到18世纪末还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被屠戮,领土被割裂。国家所承受的苦难与承受的屈辱,刺激着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内心,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国家的新出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梦”是近现代历史任务的延续,推动国家逐步接近乃至实现我国民族复兴梦想。
其次,“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基本内涵不同。“美国梦”的基本内涵是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平等,通过个体的奋斗来获得成功。美国凭借其独特的价值追求激励世界各地的创业者来到这片土地创造梦想,财富则是判断个人价值的标准。“中国梦”将国家命运、民族前途与个人利益融为一体,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国家富强是民族振兴的前提,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的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归宿,三者在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上高度融合。
再次,“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价值观念不同。“美国梦”根植于资本主义文化,宣扬个人利益至高无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美国仅有三百年的移民历史,难以承载起以国家、民族为重的厚度,但“美国梦”重视个人勤奋、依靠双手实现自身价值的观念对“中国梦”具有借鉴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提倡天下为公,后又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洗礼,重视集体主义。“中国梦”的主旨就在于中华儿女共同奋斗,要求个人与民族、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
(二)“中国梦”体现了整体与局部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是事物的全部,它由部分构成;整体统帅着局部,部分服从并呈现整体的特性。但局部不是被动的,对整体具有反作用,甚至于关键的部分对整体有决定作用。
中华民族历来是追求公义的民族。相对于“美国梦”中对个人主义的追求,“中国梦”包含着集体主义价值理念,但这不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的,而是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共赢、整体与个体的统一。
“中国梦”是由不同要素、不同环节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国家梦与民族梦是整体,由千万个人梦想构成;个人梦是局部,是“中国梦”的有机构成要素。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每个人的理想追求,个人梦想的实现要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依托。只有个人梦不断实现,才能为民族梦、国家梦凝聚力量;只有民族梦与国家梦逐渐达成,才能为个人梦拓展空间。当越来越多的个人梦成功之际,也就是“中国梦”实现之时。
(三)“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人本观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赋予了人以社会性与历史性,使人有了区别于动物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物对人的支配。劳动解放有助于摆脱异化困境,使人类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解放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目的而非手段,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
较之于“美国梦”一切以社会财富为衡量标准,“中国梦”以增进人民幸福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人成了发展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重要体现。国家梦、民族梦是人民梦的载体,人民梦是其最终目的,人民有了全面发展的现实依据。“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依靠人民群众自身来实现,人成了社会历史的主体,这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要做法。实现“中国梦”要尊重人民的智慧,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无一不是群众经验的总结、群众智慧的结晶。“中国梦”凝聚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超越一切个人得失、金钱利益,是比“美国梦”更富有感染力的国家理想。
三、“中国梦”布局的合理性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从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站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的高度,提出新一轮治国理政的新思路。“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我党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总体战略布局,是矛盾观与联系观在国家工作中的重点体现。
(一)“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体现了社会有机论的基本原理
“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是党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而作出的战略安排,具有全局性与长期性。它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协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诸多方面,全方位、多领域地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由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开放的、变动的,通过外部或自身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实现其不断发展。毫无疑问。“五位一体”的总体构思显现着社会有机论思想的哲学智慧。
首先,“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体现了社会有机体诸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社会有机体各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通过各个部分相互联结,社会有机体实现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创造出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五位一体”里,经济建设是基础,只有经济实力增强,才能为其他四个方面奠定牢靠的基石。一个国家各项目标的达成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从而保证其他建设的前进方向。政治体系的完善离不开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对提高我国精神文明水平作用巨大,为我国“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社会建设则起着枢纽作用,它能为国家各种建设的进行提供有序的环境,对其他方面有统合协调功能。此外,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而为其他四个方面提供有力的后盾。可见,整体性原则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基本原则。
其次,“五位一体”体现了社会有机体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任何系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通过对外开放来实现发展与拓充的,“五位一体”也不例外。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五位一体”是动态的,随着国内外的发展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发展过程。从党的十二大的“两个文明”、党的十五大的“三位一体”、党的十七大的“四位一体”,直到党的十八大的“五位一体”理念,党对社会发展的认识逐渐深刻、全面。在社会有机体发展过程中,矛盾逐渐显现,由此决定了“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的动态性。第二,“五位一体”是开放的。“五位一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必然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是它的开放性特征。在系统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个子系统之间的能量、技术、资金等要素不断交换,实现了子系统之间的开放性。在系统外部,除了“五位一体”,还有其他社会主义事业的多项布局,如党的建设总布局和外事工作总布局等。各种系统间相互配合、相互开放,对“中国梦”的实现意义重大。
(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体现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较之于“五位一体”的长远性,“四个全面”是一个阶段性布局,服务于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3]既然是阶段性战略,就应该有所侧重,体现有重点、讲大局的策略智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因此要重点把握。而在观察事物时,忽视次要矛盾容易导致绝对化与片面化,所以要看两点,不是只关注重点。“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与矛盾观的两点论与重点论不谋而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点中的重点。在“四个全面”中,全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中国梦”是我国的复兴之梦、现代化之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它承上启下、过渡呼应,势必为我国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它在我国的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其对另外三个方面的领导作用。作为战略目标,它为其他三个方面指明了方向。三个方面协同配合,解决当前我国发展的突出问题。
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重点中的两点。“全面”是小康社会应有之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这就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相互加持。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发展动力。我国经济经历高速发展阶段后,之前坐拥的发展红利正在慢慢消退。经济发展后劲如何发力,创新如何突破,这是唯有改革才能解决的问题。[4]
其次,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法制建设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此外,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代,人民对法治建设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治国安邦必依法治国。
再次,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根本保证。人民群众的热情固然高涨,但如何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发挥作用,如何凝聚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需要正确的引领者加以安排。只有全面从严治党、严惩党内腐败、净化政治生态,才能保持党风党纪,才能真正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落到实处。
四、“中国梦”实现的可能性
梦想是美好的,但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对客观条件的判断与分析。只有立足于现实,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是对“中国梦”实现条件的概括与分析,高度的哲学智慧蕴含其中。
(一)中国道路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作为类的共性,又有作为个体的特性,这符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找出具体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以此来解决矛盾、达成目的。
中国道路既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中国特色,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在社会发展定位上的体现。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无论情况多么特殊,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都必须保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这个矛盾必须贯彻我国发展过程始终,并遍布我国发展布局的每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共性而存在。另一方面,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这又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形成于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不断摸索。在经历一系列成败得失后,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现状、历史文化积淀等因素,提出了中国道路的四大理论基石:社会主义本质论、阶段论、市场经济论、改革开放论。[5]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人民民主专政、特色精神文明等发展架构逐渐建立,中国特色日趋明显。中国道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必能通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中国精神体现重视主体意识能动性的重要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但不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主体精神对人的实践过程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首先,意识能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概括,形成认识理论,指导我们的行为;其次,意识具有人类主体特有的创造性功能,能把自然之物变成为我之物;再次,意识产生的精神能量能对人类的心理、生理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精神作为“中国梦”的精神底蕴,由两部分构成: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势必为“中国梦”的建设提供指导意义。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是鞭策我们为梦想不断开拓、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激励我们勇攀时代的高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得益彰、相互呼应,为民族奋进提供了经久不息的精神支撑。中国精神作为社会历史主体自我意识的凝练,赋予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成为中华民族无可替代的精神优势。
(三)中国力量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种群众史观,社会前进的根源与动力来自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中创造了历史,是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人。因此,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者地位,发挥群众的力量,做到一切发展都为了群众,一切前进都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
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中国力量,需要万众一心、攻坚合力。中国力量不是每个个体的简单拼凑,它需要不断在利益调整和民生改善中获得共识。中国力量来自各个领域、各个阶层,要把这一切都凝聚起来,需要机会公平、民生改善、制度保障。中国人民群众越来越成为社会改革的主力军与受益者,民族复兴与人民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中国梦”的实践热情。我们相信,在“中国梦”的目标指引下,人民群众必将积极行动起来,凝聚成伟大的中国力量,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AnAnalysisofthe“ChineseDream”fromthePerspectiveofMarxistPhilosophy
WANG Dong-liang1, XU Yu-hang2
(1.School of Marxis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e Hebei 067000, China;2.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China)
Abstract: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greatest dream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modern times.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country’s prosperity,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people’s happiness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ntemporary destin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has become the strongest voice of the modern era. The “Chinese Dream”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modern era, and has a profound Marxist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Interpreting the “Chinese Dream” with Marxist philosophy, sorting out the proposal, conception, layout and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is conducive to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and demonstrating its rationality and scientificity. It also helps deepen 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s socialist cause.
Keywords:the Chinese Dream; the American dream; Marxist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