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有限课堂学时困局应对策略初探

2018-03-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学史学时技能

曹 磊

(长春理工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22)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为一门伴随中国现代教育而出现的传统课程,发展至今日,其教学内容明确、知识含量丰富、学科研究成果立体多样,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古代文学史涉及内容多、时间跨度长、专业概念数量大,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教程最长、课堂学时最多。然而,随着学生自主学习政策的推行,高峰时曾达256学时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教学已逐步缩减到192学时,甚至有进一步缩减的趋势。面对这一现状,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知识点涵盖不全面、古典文献及文学作品解读不充分、专业概念讲解不透彻等逐渐成为影响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重要问题。故此,化解庞大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堂学时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将对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其深入学习的能力产生明显的效果。

化解这一矛盾不仅要从教学实践中寻求解决办法,更应从根本上转变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理念,同时还要依据现代教学理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

一、将知识目标转变为技能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教学往往以陈述性知识为目标,忽略提升学生研究技能与学习技能的目标设定,导致缩减课堂教学学时后无法达到原定教学目标,教学缺乏立体性。

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依据学生情况、学科特点,确立清晰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然后依据三维目标设计并展开教学活动。清晰且立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内容庞大,多年来一直以学生是否全面掌握作家作品特点、是否能够描述文学现象、是否能够复述文学规律等为主要考核指标。课堂教学学时缩减之后,多数教师缩减了针对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教学。这种选择不仅无法根本解决课堂学时缩减与中国古代文学史陈述性知识数量庞大之间的矛盾,更会使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教学陷入片面、单调的境况。

在教学目标设置中以技能目标为主,从教学内容角度解决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目前存在的困境。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科技能包括研究技能与学习技能两个层次。两者并不是截然区分的,而是对学生不同程度学科需求的满足。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初学者,即学习先秦、两汉文学史部分的学生,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技能可以包括:检索并解读文献的能力,总结作家特点的能力,通过社会、历史现象解释文学现象的能力,归纳文体形成初期特征的能力。具备以上能力的学生,能够自行检索与作家、文学现象、文学史概念相关的文献,并简单归纳其特征。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作业或任务,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为学生提供课堂外有效自学的可能性。

采用此策略需注意的是,教师应定期围绕陈述性知识的测试,保证学生在课堂外能够对概念进行学习,促进记忆。

二、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国内外大学教师将面对面授课转化为网络视频教学等课堂外教学提供了可能。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时长不再受课堂限制,理论上将所有课堂功能转移到课堂之外,彻底解决了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学时有限的困局。然而,应用此策略面临技术难度高、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生认同度不高等问题。有学者通过实证方式对翻转教学应用于医学课堂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观察对象在使用翻转课堂模式后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成绩变化。[1]这提醒我们:翻转课堂模式虽然解决了古代文学史课堂学时有限的问题,但教师要时刻监控学生在翻转课堂施行后的学习效果。

对此,本文借鉴Hui-Chen Lin和Gwo-Jen Hwang针对医学界翻转课堂使用问题所提出的策略[2],建议在古代文学史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应从以下三点避免课堂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

首先,通过学习笔记、课前练习题监控学生课下学习状况。在课前通过视频或文件资料等手段要求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并提交相关学习笔记,保证学生的课外学习效果。在课前提供练习题或在课上进行习题检测,了解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是否完整准确,保障课堂上进行反馈与讲解能够获得预期效果。

其次,设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围绕某一具体任务展开课下学习。此策略主要应用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围绕具体任务,全面调动所学知识,巩固学习效果。例如,在宋词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以作家为基准,梳理词这一文体在唐宋时期的基本发展脉络。通过此项任务,学生可以明确不同作者在词学创作上的成就与特点,并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

最后,要定期进行试题测试,及时把握各教学阶段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例如,通过填空和选择题,测试学生对五言律诗定型者的记忆程度,判断其对初唐文学是否有全面把握;通过判断题,测试学生是否能够辩证地看待明清市民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通过以上策略,翻转课堂在古代文学史有限课堂学时的情况下,可以为保障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由于内容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学习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过程中容易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学习动机。所谓动机,即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状态或结果所作出的个人投入。在古代文学史学习过程中,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强度与持续性及质量。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动机,将在学生主观能动层面上解决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学时有限的问题。

根据《聪明教学七原则》[3]这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对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本文认为应当从确立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价值与建立学生对古代文学史的积极预期两个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动机。

确立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价值,满足了学生对自我成就、内在满足感和完成目标的需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作家及文学现象同当代作家及文学现象进行对比,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关联起来。例如,对比明清小说的主题与当下电视剧主题之间的异同,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也应当尽量从现实世界中选择。再如,要求学生比较当下人们对李白形象与杜甫形象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李白诗歌中强烈的自我形象这一特征。在课堂中强调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其他课程的作用以及在未来就业中的积极价值,特别要实施一些有明确原因的奖赏。这些具体做法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具有很强烈的现实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建立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积极预期,使学生具有“能够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史”这一信念,从而激发其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动机。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成功的体验逐渐建立良好信念。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提供便于测量的评价标准,及时并有建设性地提供反馈,展示对学生的期望。

学生认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价值,具有能够学好古代文学史的信念,将大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课堂学时不足与学习内容量巨大之间矛盾的办法,进而帮助教师破解教学困局。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学时的缩减,顺应了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学习时间的需求,但也向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目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面对的重大挑战。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内外相关技能,特别是运用现代技术展开翻转教学的相关技能,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科的认识,超越知识层面而展开技能层面的教学。此外,教师要投入更多精力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难度适宜且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并提供有效的反馈,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具有良好的信念,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与意愿的学习者,进而解决有限课堂课时与庞大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猜你喜欢

文学史学时技能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