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研究生教育”对高校教育模式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2018-03-29爽,赵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协作研究生

李 爽,赵 璐

(1.长春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130032;2.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吉林 长春130012)

2018年6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高等教育慕课研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召开。针对各高校关注的慕课政策制定和具体实践方案,大会通过充分讨论,结合“互联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实际,提出2030年教育学习的设想,并提出了“让互联网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口号。

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增长,高校研究生传统教育体系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各国各地区高等教育机构越来越意识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慕课体系不但能为教育公平插上腾飞翅膀,还是锻造高质量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的必然方式。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竞争和科技发展的核心,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科技的重要使命。[1]随新时代的教育变革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对互联网时代人才结构和高校研究生慕课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教研究生教育模式必然要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挑战。

一、研究生慕课在高校图书馆IC物理层的建构与实施

针对高校图书馆IC物理层五大功能区——总服务台、协作学习区、个人慕课区、文献资料区和外文自助学习区,本文提出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建立“互联网+总服务台”的研究生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研究生教育”平台建构下,研究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阅信息,共享空间内所有的慕课课程服务、协作学习功能和文献资源的基本信息。另外,“互联网+总服务台”还提供慕课教师备课资源信息技术服务,以保障IC设施和服务的正常运行。在“互联网+总服务台”的大数据服务下,研究生的慕课平台得以不断更新,提供更人性、更准确的服务。

(二)提高研究生协作学习区的实效性

随着高校研究生协作学习团队模式的盛行,“互联网+协作学习区”成为高校慕课学习研讨的核心场所。教师在团队中发布自己对前沿知识的理解,研究生自觉组成协作小组,与教师交流讨论,并合理发布团队学习成果。以往研究生习惯于在同一导师门下学习,而在慕课时代,学习模式演化成“互联网+协作学习区”的师生交流协作。“互联网+协作学习区”内有多个不同大小的区域,配备电脑、投影仪、白板、黑板、桌椅和相关参考资料,既可以满足研究生集体学习和讨论的需要,为志趣相投的学生或课题组人员提供专题讨论空间;也可以作为小型培训教室,为导师指导学生协作学习和探讨课题进展提供平台。[2]

(三)加大慕课端口的投入与更新

慕课是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的连接下很容易达到千人以上的网络课堂规模,因此图书馆“互联网+个人慕课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互联网+个人慕课区”区域划分具有可行性:一是加大端口数量和慕课的课节数,数据以资源方式供研究生挑选;二是学术文件的多媒体功能区,便于学习者在课下第一时间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整理。个人学习区配备了传统图书专业资料,结合慕课即时资源,共同满足读者的个人学习需求,并提供网络发布和讨论平台。

(四)更新文献资料和专业论文指导图书

针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开设的“互联网+文献资料区”,集中了高校图书馆内与研究生服务学科联系比较紧密的传统文献资源,如常用工具书、专业图书、学术期刊、音视频资料、翻译软件等。研究生导师在这里可以直接查阅相关资料,并且面对面地为研究生指导学术论文。

(五)同步开设双语教育辅助

“互联网+外语自助学习区”是慕课学习必要的辅助。由于慕课的国际化,不同语种的课堂学习对研究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互联网+外语自助学习区”可以借助翻译软件提供不同语种的翻译服务,解读慕课同步听说读写的不同要求。在日常模拟出研究生学习慕课的同步环境,并根据相关情况提供慕课内容重复播放和语言互译服务。这样,一方面创设研究生慕课同步学习可能性,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为研究生学习国外慕课给予语言和软件指导,让研究生慕课学习真正普及。

二、“互联网+研究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亟须健全完善

目前,高校研究生课程自成体系,绝大部分高校的硕博连读比例堪忧。在专业对接过程中,硕士与博士部分教学内容重复,跨专业硕博生无法形成知识勾连。很多高校教材滞后,高校专业之间科研衔接不够紧密,很多学科面临信息闭塞、研究成果缺乏前沿性、与国际接轨程度不足的现状[3];课程设计的封闭性导致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师的专业性又导致因人设课现象广泛存在,专业发展严重滞后。虽然有与国际接轨的慕课课程,但以被动接受为主,对前沿课题的思辨争鸣不强。如何让传统教育和“互联网+研究生教育”融为一体,更是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共同课题。研究生互联网慕课平台单一,高校图书馆IC物理层发展缓慢,导致研究生教育教学存在统筹计划脱节现象,慕课平台创设与图书馆信息化水平需要提高。

(二)加强慕课课堂资源共享和线下研讨

“互联网+研究生教育”拉近了世界高校之间的学术距离。通过慕课课堂、在线交流、资源共享、线下讨论组等手段,可以实现国内、国际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网络分享到互联网的终端,可以让几百甚至上千人在同一时间听同一教师讲授前沿理论。各讨论小组的建立可以使慕课课堂达成面对面交流,让高校课堂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慕课课堂不只是千人课堂的现场直播,更是线下学习的共同研讨。高校教师提前备课与课下形成小组研讨密不可分。在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引导上,高校教师在慕课引领的前提下更应做到线下点评指导。教师应立足于所教授研究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授课为主、慕课为辅,增强线下讨论组的作用,让高校研究生更好地通过不同手段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推进教“互联网+研究生教育”,不仅是高校教育教学方法上的变革,也是深入推进互联网时代前沿理论交互、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全面提升世界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4]。

(三)研究生导师角色转换与授课转换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裹足不前,除了国内大学缺乏必要的教研机制、评价手段等原因外,更受到大学办学规模、院系有限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师思维固化、学校科研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互联网+研究生教育”打破了世界高校的围墙,可以让不同地域、不同国籍的教师组成专业知识交流团队,促进前沿理论交流,实现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研究生教育”仅靠慕课课堂讲授与网络端口数量增加显然不够。无论是慕课课堂还是网络研讨、线下讨论等,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互联网技术即使再强大,其实际效果也会变得黯然失色。更新高校教师的观念是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最需要改变的问题,“互联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同样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5]。高校研究生课堂既要看到慕课发展推行的实际,还要充分考虑教师个人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不能通过行政手段硬性推行国内专业慕课同步,也不能无视高校教师个人经验和学术专长,强行实施统一的网络视频培训、慕课教育、线下讨论。否则,教师资源的浪费会导致后续慕课效果大打折扣,对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阻滞作用。

推行“互联网+研究生教育”,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重中之重。因此,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加大图书馆IC物理层硬件建设,更要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在保证高校教师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要出台相应的奖励惩戒制度作为推进高校“互联网+研究生教育”的后勤保障。高校教师要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以慕课课堂为依托,改变自身对知识讲授的理解,为“互联网+研究生教育”不懈努力。

(四)构建硕博一体化评价机制

高校研究生院应以学科长远发展为前提,论证解决学科知识体系架构的时间分配问题,并论证博硕一体化的知识纵向贯通问题[6]。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取消硕士、博士培养方案中的重复课程;合理补齐跨专业学生在现有专业的知识考察;压缩研究生课程学分;加大博士生课程学分;打通硕士生提前选修博士课程渠道;提高慕课学分比例;鼓励学术前沿论文发表,并计入学科考察;允许跨专业硕士研究生选修其它专业基础必修课;跨专业学生可以累积之前的专业学分。

(五)督导结合,完善“互联网+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高校研究生院应成立研究生评价督导长效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研究生成绩进行考核,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前期指导,在中期检查中关注导师指导具体意见和相关改变,答辩前应重视慕课小组的讨论意见,进一步发挥互联网慕课平台前沿科学的实效性。

研究生院应严把质量关,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更多主体责任。在年底考核中,将评教评导结果与慕课课节数结合、学位论文前沿性与科研成果结合,使考核更重实效性和前瞻性。招生考核等各项资源的分配应有所侧重,除了加大慕课学术端口的不断投入以外,也要向培养质量高的学院倾斜,鼓励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

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应常抓不懈,对学术抄袭、造假行为实施一票否决,并在全校通报。

三、结语

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将从传统的导师培训、专业引领、科研实践向“慕课”学习、线下合作、学术探讨、科研一体化转变。我们将立足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一步探索“互联网+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积极制定“互联网+研究生教育”的应对策略,为研究生教育献计献策。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协作研究生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协作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