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际语用学视域下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对答构建探析
——以初级汉语口语教材《很好》为例

2018-03-29金茗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剑锋马兰会话

金茗竹

(延边大学 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 延吉133002)

学习一种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它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特定场景中的生词和语法,也可能仍旧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比如作出得体的应答、适时并恰当地转换话题等。交际涉及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即语用能力。语用能力体现为特定语境下语言选择、信息构建、关系管理等多种能力,既涉及传递交际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建构与管理其中的人际关系、群际关系的人际语用能力[1]。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汉语进行有效交际,口语教材中会话结构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中高级口语教材的会话安排固然重要,初级口语教材中的会话安排也应得到重视。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学任务需要通过课文中的会话来体现和完成,因此口语教材中会话结构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考察了北京语言大学初级汉语口语教材《很好》中共24课71个会话片段,分析和说明该教材中会话结构安排的形式和特点,以期对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科学编写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会话分析,广义上指任何对会话的研究;从狭义而言,它起源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民族方法学对会话的研究,是指由Harvey Sacks及其同事Emanuel Schegloff、Gail Jefferson开创的会话分析。本文从对答结构的形式、应答语情况、对答结构体现身份构建等方面对所选教材中的会话片段加以分析。

一、对答结构的形式

Schegloff和Sacks[1]用相邻对的概念表示日常会话中像“询问—回答”“要求—接受”这样相关语句成对出现的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有时组成相邻对的两个语句并不相邻,因此刘虹采用“对答”这一术语描述相关语句成对出现的现象[2]。

对答的形式可以分成两大类:毗邻式与嵌入式[2]。毗邻式和嵌入式综合在一起,成毗邻嵌入式对答结构。其中毗邻式对答结构包括两种结构形式:毗邻双部式和毗邻多部式。毗邻双部式如:

(1)唐剑锋:大家好!我叫唐剑锋,是口语老师。

马兰:你是口语老师,太好了!我喜欢学习口语!

唐剑锋:你喜欢学习口语,很好,很好!你是——

马兰:我叫马兰,是法国人。

(第一课对话2,标注为L1D2,以下例子出处均按此种方式标注)

在《很好》这套教材中,单纯的毗邻双部式对答相对较少。虽然它是初级口语教材,但对答结构并不单调的,毗邻嵌入式对答结构反而相对较多。如:

(2)韩朝伟:姜智贤,中午我带你去吃面条,绝对好吃。你有时间吗?T1(引发语1+Q1)

姜智贤:怎么带?骑车还是开车?T2(Q2)

韩朝伟:学校里不能骑车带人;开车好是好,但是我没有车。走路去,好吗?T3(A2+Q3)

姜智贤:不好意思,下课以后我要去机场接人。T4(A1/A3)

韩朝伟:这是你第三次去机场接人,对吗?这一次是谁?T5(Q4)

姜智贤:一个小学同学。T6(A4)

韩朝伟:第一次是高中同学,第二次是初中同学,这一次是小学同学,下一次一定是幼儿园同学。T7(非Q/A,是总结式推测)

姜智贤:韩朝伟,这个同学是第一次来北京,他只有三天时间。你帮我推荐几个地方,好吗?T8(引发语2+Q5)

韩朝伟:第一天去故宫,第二天去长城,第三天我带你们去吃面条。T9(A5)

(L9D1)

该例是“毗邻嵌入”式对答结构。在T1句引发语中含有一个许诺,然后提出询问式邀请。T2句并未对T1句作出回答,而是提出问题Q2。T3回答了Q2的问题A2,并提出询问Q3。直到T4才出现对Q1的回答A1。T5句提出了推测式疑问Q4。T6句直接对Q4作出回答A4。T7句是非Q/A话轮,而是总结式推测。T8句实则是引发语2,引发其他话题,并提出询问Q5。T9句直接对Q5作出回答A5。

二、不如意应答语的分析

此部分只从应答语是否如意的角度加以分析。Pomerantz(1978)指出,一种引发语的不同应答语的地位是不同的,这涉及一个概念:如意结构(preference organization)[3],即在每个引发语的应答语选择范围中,至少有一种应答语是如意的,一种是不如意的。如对“要求”的应答,用“接受”就是如意的,用“拒绝/搪塞”就是不如意的。

1.如意的应答语

如意的应答语在教材中一般表现为正面的肯定回答。如:

(3)马兰:我是法国人。你听说过法国吗?T1

男生:当然听说过。法国人很浪漫,法国菜很好吃。T2

姜智贤:我是韩国人。你们对韩国了解吗?T3

女生:韩国人喜欢吃泡菜,韩国电影里的女明星都很漂亮。T4

T2和T4分别是对T1和T3的正面肯定回答,也可被视为如意的应答。

2.不如意的应答语

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存在只重视教授如意应答方式的倾向,而对不如意应答方式较少涉及。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用汉语进行交际时,不可能在所有情况下都以如意应答语回应对方。当需要作出不如意应答时,他们可能不知道怎样回答才是恰当的。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适当地教授这类应答语。基于此,我们关注了教材中不如意应答语的情况。如:

(4)唐剑锋: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比”。比如说,面条比饺子好吃。T1

姜智贤:我同意,面条比饺子好吃,我最喜欢吃面条。T2

马兰:我不同意,饺子比面条好吃,我最喜欢吃饺子。T3

姜智贤:我们在学习语法,不是在吵架。T4

马兰:我不是和你吵架,是辩论。辩论是学习口语的好方法,你不知道吗?T5

(L5D1)

上例中,唐老师在引发语T1部分用显性手段引出教学语法点后,提出了“面条比饺子好吃”的观点(陈述)。接着,T2句出现一个如意应答。T3句则是不如意应答,表示对T1句陈述观点的反对(否定)。针对马兰的不如意应答,T4以隐性责备回应。T5是对为什么采用T3这种不如意应答的解释。

再如:

(5)唐剑锋:好的,明天是星期五,没有听写……T1

马克:(打断)没有听写,太好了!T2

唐剑锋:明天没有听写,但是有考试。T3

马克:明天有考试?为什么现在才说?T4

唐剑锋:星期一我说的时候,你不在。T5

马克:(对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T6

大家:你比我们聪明,你不用准备!T7

马克:(生气地)你们……T8

大家:对不起,我们是你的“敌人”!T9

(L5D3)

在T1句唐老师说“没有听写”后,马克在T2句作出的是“太好了”的如意应答。之后在T3得知“有考试”时,作出了T4的不如意应答(虽然是以询问的方式提出的)。T7句是对T6句的应答,看似是如意的应答,实则是对马克的一种讽刺,属于针对T6句询问(实则是责备)的不如意应答。T9句开头用“对不起”表示“歉意”,看似是如意应答,但实际是对半话轮T8句的不如意应答。

关于不如意应答,教材中还有其他体现。这些不如意应答丰富了教材中对答结构应答语的类型,使学习者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汉语对答结构的特点,并且对教材中人物的身份构建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对答结构体现身份构建

“身份建构”是人际语用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身份需要会话双方或多方进行协商共建[4]。教材对这些对答结构的安排体现出对人物的一种“身份构建”。如唐老师以含有语法点的话轮作为引发语,常说鼓励性话语“很好,很好”;马克所说的话轮能反映出人物特点,如抢话等;马兰一般主动“索取”话轮,经常用一些评价性或反馈性内容把话轮转移到自己一方;韩国留学生姜智贤由最初的被动发言到后来主动“索取”话轮,体现出该人物的国别特点和个人性格。由此,学习者对各个人物有一立体认识。到学期末的时候,我们观察的学习者一般都能说出符合人物身份的、与语境相契合的话语,这正是教学目的所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语用观念的传输和语用知识的传授。

通过对部分对外汉语教材的分析可以发现,教材关注的往往是需要学习的话语,至于谁来说这些话语似乎并不重要。换言之,整本教材的会话内容安排并未能一以贯之地体现和塑造人物形象,以便完成对课文中人物的身份构建。初级汉语口语教材《很好》强调人物性格和事件的关联,其中的会话都和特定人物的性格相吻合,课文中出现的会话内容也与人物活动的历史时间相联系。这套教材在会话结构(话轮的引发、展开和结束)及内容的安排上,处处体现出编者的人物身份构建理念。如教材中的马兰是一个法国留学生,她热情开朗,总是能找到和对方进一步交往的渠道。即使在刚开始(第一课)汉语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她也能够通过“我喜欢……”这样的句子拉近和对方的距离。如:

(6)马兰:你好!我叫马兰,是法国人。很高兴认识你!

姜智贤:你好!我叫姜智贤,是韩国人。

马兰:你是韩国人,太好了!我喜欢韩国电影!

(L1D1)

教材在会话结构及内容安排上都给马兰进行了量身定做,比如在会话中马兰经常使用“反馈句”来完成话轮。在唐老师发起话轮后,最先作出反应即最先抢到话轮的就是马兰。如:

(7)唐剑锋:大家好!我叫唐剑锋,是口语老师。

马兰:你是口语老师,太好了!我喜欢学习口语!

(L1D2)

这些安排使马兰的形象丰满立体,她的话语和话轮交接方式都体现了人物特点,完成了身份构建。这些安排给学习者传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语用观念:交际中要说出符合语境和人物特点的话语,提高成功交际的概率。

四、结语

在编写口语教材时,能够在课文的对答结构和内容中体现身份构建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身份构建能促使学习者建立语用观念,提高其与他人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认为按人物的身份建构安排对答结构和内容有助于他们对人物话语的理解与接受。

Interpersonalof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SpokenLanguageTeachingMaterialfromthePragmaticsAnswerStructureAnalysis

JIN Ming-zhu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rrangement of conversational response structure in effective teaching by analyzing the 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in the elementary teaching material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很好》.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onsciousnes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A reasonable dialogue structure can positive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learner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rough learning textbooks.

Keywords:conversation analysis;answering structure;interpersonal pragmatics;identity construction;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猜你喜欢

剑锋马兰会话
Topological photonic states in gyromagnetic photonic crystals:Physics,properties,and applications
堡中堡
蛼螯烧卖
平度马兰油桃美名扬
QQ和微信会话话轮及话轮转换特点浅析
张剑锋书画作品选登
我帮爷爷放绵羊
篆刻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
基于集群节点间即时拷贝的会话同步技术研究①